在徐州进行经济新闻采访报道,记者始终绕不过一个话题:民营经济对徐州区域经济发展的杰出贡献。徐州市经贸委副主任、中小企业局局长朱光亚给记者的一份总结材料显示:“民营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主体;在扩大内需中,民间资本已成为投资的绝对力量;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中,民营经济已成为引领调整升级的先导力量;在促进体制机制创新中,民营企业已成为激活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致富百姓上,民营经济已成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主渠道。
日前,记者来到徐州铜山县胜阳集团采访。这个以人造板及木制品生产、销售为主的大型民企,经过20年发展,已成为横跨亚非欧几大洲、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综合性集团公司。公司总资产3亿元,拥有年生产规模25万立方米木材加工生产线26条。
而以胜阳实业为代表的胜阳村,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全村劳动力非农岗位就业、人均收入、外贸出口均居徐州市行政村第一。村民全部住进新民居,农贸市场、商场、学校、卫生院、热电厂、水厂、垃圾处理厂及休闲、娱乐、服务等公用设施功能配套齐全,已达到“省康居示范村”标准,并准备向“苏北综合实力第一村”目标挺进。
这一切都是靠民营经济“生力军”打下的。
2006年,徐州市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到17.3万户,比2004年初增加了3.3万户,每年净增1万户,注册资金达到353亿元,3年接近翻一番;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85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55%。在竞争性行业内已成为绝对发展主体,2006年徐州商贸餐饮业、房地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分别占相应行业增加值的78%和88%;全市民营经济实缴税金占县域经济税收总额的80%以上;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达到1272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80%以上;民营经济经营领域逐步拓宽,行业覆盖率达94%以上。
这一组统计数据中,占比最小的为55%,最大的为94%。民营经济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徐州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县域经济的强大支撑。
江苏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以来的3年多时间,徐州市民营经济进入快速膨胀期,发展势头势不可挡,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领跑者。民营经济增加值连续3年保持30%左右的增速,2006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27.3%,高于全市GDP增速12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发展领域逐步拓宽,从原来单一的以商贸、服务为主的经营格局,逐步向生产型、科技型、外向型等多元化、高层次方向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的重化工业与基础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主导力量凸显。
民营经济增长方式也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式增长逐步转变,各区县不断加大各类工业集聚区的建设力度,其功能日趋完善,集聚效应明显,成为工业经济重要增长极和项目建设的主战场。此外,民营块状经济特征非常明显,产业集群效应十分突出。
把民营经济培育成区域发展的主力军,徐州并不比苏南的一些城市有过多的优势,记者在采访中体会到,思想超前,定位准确,抓住一切可能的机遇勇往直前,是徐州民营经济快马加鞭成“领头羊”的核心所在。
徐州在民营经济发展中着力突出“三个强化”,即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强化园区载体建设、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的第一方略,强化工业主导地位,高瞻远瞩地提出了积极抢抓苏北振兴和东陇海产业带建设新机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动摇,制定实施了“依托资源起步,甩开资源发展”的“三步走”战略,开展了“工业创业倍增”等活动;强化园区建设,加快各类工业集聚区提档升级步伐。
徐州市还把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作为发展之本和富民之基,力量向主导产业集中,资本向主导产业集聚,政策向主导产业倾斜,着力培育特色,强势扩张实力,各县区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板块。2006年徐州邳州市的板材产业在1000条生产线的基础上,开展了新一轮“板材千线扩张”会战,进一步增强了邳州板材产业的集聚度和市场影响力。徐州新沂市精心培育化工、造纸、食品、纺织服装、资源开发和高新技术六大产业板块。其中,化工行业依托市属企业改制招大引强,滚动发展,产业链逐步向化肥、煤化工、农药、医药中间体延伸,而化肥、农药已成为国内市场信誉型产品。
主导产业的崛起形成了对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撑,也带动了关联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了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形成很好的辐射和集聚效应。徐州曾经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主战场。近年来,徐州市委、市政府为民营经济这个“主战场”创造了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3次万人评议机关等相关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反响。徐州还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对重点企业实行的挂牌保护制度,严禁各种形式的乱检查、乱罚款、乱收费、乱摊派和行政机关的中介服务、有偿服务、强制性服务,如贾汪区设立了项目“绿卡制度”,对重点项目实现收费统一扎口管理,对重点企业,建立了“检查限入制度”,除安全、税务等方面的检查外,其他一切检查要先到软环境治理办公室进行备案后,凭有关证明才能进入企业检查,这些制度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链接:
到2006年底,江苏省私营个体企业从业人员超过1200万人,比上年净增100多万人。在私营个体企业中下岗职工再就业达96579人。上缴国地两税合计为682亿元,同比增长29.7%,比全省税收增幅高近10个百分点,占全省税务部门直接征收总额的21%,提高1.6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在发展实力增强的同时,其作为企业公民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重。几年来,江苏省共有5000多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投身光彩事业,实施光彩项目1500多个,总投资超过200亿元;各类捐赠32亿元。(8E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