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帜飘扬专题报道⑦在崇文区永外街道定安里社区,有这样一位入党53年的78岁老人姜学敏。他几十年如一日为社区党员义务讲党课,亲笔撰写党课讲稿、心得体会达20余万字,搜集了近200个鲜活的事例充实到党课讲稿之中。
首讲“砸”了不言败“第一次讲课我讲‘砸’了。”1994年,当时是在社区的一间办公室里,那天来了30多名党员听党课,姜学敏讲到中间进屋喝了口水。等再出来,听课的人全都走光了,只剩下当时社区的党支部书记。姜学敏说,他深知毛病完全出在自己身上。“我的讲稿是从理论杂志上照抄的,讲课时又一字不差地念,跟党员身边的事也联系不上,枯燥无味,大家怎么会欢迎?”(下转第2版)废寝忘食只为备课由于深刻吸取初次讲课失败的教训,姜学敏接下来每一次备课都开始竭尽全力追求“完美”。通常,每一次党课都是在一个社区给定的题目下进行,姜学敏每次接到一个题目,就开始一边了解党员们的思想生活,一边苦读深研理论原著。最初几年由于他家经济条件差,家里没有书,他常常白天骑车去图书馆,找到一本有用的书,一看就是几小时,完全不顾自己腰痛腿酸,有时看得入了神,还经常忘了吃饭。晚上,家里只有一个能写字看书的地方,还是孙子做功课用的。他只能等孙子睡觉后,再用这个地方来看书学习和备课。后来,为了不影响老伴休息,他又搬到只能容身的灶房去备课,冬天外面刮大风屋里刮小风,大衣皮帽全副武装还是挡不住严寒的袭击。听他的课“解渴感动”除了下工夫深钻理论备好课,姜学敏还让自己讲的党课越来越有趣。他不死抠名词,善于用身边的小事说明大道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大家讲故事听。比如,有一次在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难懂的理论时,他就是用了手心手背的例子,形象地说明了看问题要一分为二,不能主观片面。在讲香港回归的时候,他细致地介绍了香港的历史、每条街道、风土人情和景点,社区的党员听完课后都说:“老姜像是带着大家去香港玩了一圈。”每次讲完课,姜学敏心里都很满足,因为很多党员都激动地对他说听他的课“挺解渴,挺感动”。自制摘抄本20余册姜学敏说,在讲党课的过程中,他积累了珍贵的资料和理论知识财富,理论学习不断取得进步。为了支持老姜讲党课,社区党组织为他订阅了《求是》、《支部生活》、《是与非》、《前线》等杂志,街道工委还为他订阅了全年的《时事资料手册》和《北京日报》,他自己也购买了大量的书籍和资料。目前,老姜家中用于讲党课的藏书就有近200册。“有心人”姜学敏把平时读报读刊物积累的知识,或摘录,或剪辑,然后精心制作了24本资料集,内容涉及党课指导、理论学习、时事观察、党建、重要会议、老年生活与健康等7个方面。这些资料也常被复印下来,在社区党员中传阅,成为社区党员共同的精神财富。晨报记者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