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县河包镇村小教师吕自辉访谈录
开栏语
五月的重庆阳光明媚。在即将喜迎直辖十年的重要时刻,我市第三次党代会将于本月下旬召开。
这是我市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本报今起开设专栏,为你展示党代表风采。
脑门头发稀稀疏疏,个头黑黑瘦瘦。外表并不光鲜的他,在一群孩子眼里,是敬爱的恩师,是不计回报的慈父;在同事眼里,是无私关爱的兄长,是一名甘于清贫的共产党员。
他是市党代表吕自辉,荣昌县河包镇石马村小教师。
记者(以下简称“记”):年初县里选出了市党代表,你是唯一一名来自最基层的教师?
吕自辉(以下简称“吕”):是的,非常荣幸。但同时,我觉得肩上责任很重。我在村小当老师20多年了,深知在农村,无论是孩子的上学条件、还是老师的教学环境,一切非常艰难。
记:比如说呢?
吕:我所在的村小,留守儿童有70多人,占学生总数的58%。这些孩子有的经常逃课,有的性格非常孤僻,有的甚至沾染上小偷小摸的恶习。一想到这些,我心里揪心地痛。
记:只能无奈地看着吗?
吕:当然不是。孩子们反感说教,我就叫他们上我家吃饭甚至睡觉,寓教于生活。但是,我不能一直当留守儿童的爸爸,况且一个人的力量也是杯水车薪。于是去年,我跑去给村支书反映,现在村里每名党员对口帮扶一名留守儿童,目前看来效果还不错。不过,这也不能治本。
记:教师的教学环境非常艰难?
吕:说来难以置信。我们村小20年没增加一名教师。为什么呢?石马村小地处镇上最边远的山村,五间青瓦顶的土墙房,便是校舍;130个学生,6个教师每人包干一个班,语文数学音乐从一年级教到六年级。这里离镇上有二十里,又不通车,唯一的道路是泥足深陷的土路。
记:你每月工资是多少?
吕:今年给教师加工资后,我由776元增加到1000余元。可是,学校有3名代课老师,每月工资仅500元,而且从上学期开始就一直没发。我和另外一名教师将他们的工资暂时垫付,否则他们走了,学生们该怎么办?
记:上述难题,想过解决的办法吗?
吕:做梦都在想(笑)。这次参加党代会,我想找机会反映一下农村学校的困境,再提三条建议。
第一,对留守儿童建立关爱机制,比如推行“一对一”帮扶,再如提醒打工父母经常写信和孩子交流。
其二,建议实行各地教师轮岗制,弥补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带来的难题。如规定县城教师须有1-2年在乡镇任教的经历,村小教师则反之。
其三,农村学校的配套设施应跟上。记者 何昌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