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
锦里民俗街深受市民、游客喜爱
首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特别会议将在成都举行,对成都来说,的确是一次难得的向全球展现城市魅力的机会;从另一个角度上,对世界来说,成都也将为全球保护、研究、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模式。通过“非物节”及联合国特别会议的举办,成都与世界实现了一次完美互动,世界给了成都一次机会,成都也将回报世界惊喜,这是此次活动和以往其它在成都举办的国际文化盛事最大的区别。
成都究竟带给世界怎样的惊喜呢?
A纲领文件
全球首个“非物”保护纲领将在成都诞生
《成都宣言》开创国际“非物”保护规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课题。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尚没有形成一个国际公认的纲领性、条例性非物遗产保护文件。“非物节”执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非物节”最大的成果将是《成都宣言》的发表,这将是首个以“成都”命名的国际性宣言。
意义不亚于《奥林匹克宣言》
“其意义将不亚于《奥林匹克宣言》,标志着全人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保护从此进入全新时代,具有里程碑意义!”执委会有关负责人如此预期《成都宣言》。据悉,首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主题是“传承民族文化、沟通人类文明、共建和谐世界”。
“非物节”活动由开幕式及天府大巡游、项目博览会、保护论坛、剧目展演、城市活动和特别会议等七部分构成。届时,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代表和来自全国各省市的数千名代表,将与上百万市民、游客一道,共同亲临现场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多国文字镌刻 永久立碑成都
“特别会议”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一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府间特别会议,将有24个委员国和20个观察员国以及部分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数百名代表云集成都,参加这一推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盛会,制定国际社会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规则。
“成都论坛”将邀请国际上十多位著名专家和我国数十位著名专家、学者,以及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府官员,共同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前沿学科,共商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计。论坛将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都宣言》,该“宣言”将用多国文字镌刻在石碑上,永久树立在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内。参加论坛的专家,还将在四川大学和成都图书馆等作多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报告。
B创新模式
成都为世界提供了一种“非物”保护新模式
文化旅游让“非物”重新融入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珍贵,就在于其“非物质”性,但这也恰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怎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让这些濒临灭绝、面临传承危机的全人类财富留存甚至发展下去?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个相对成熟、规范的模式,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范例也屈指可数。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举办,将凸显成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有益尝试,为全世界提供一种保护“非物”的新模式:即坚持“生活相”,坚持“生活场”,坚持“生活流”。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整合,借助旅游平台,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融入当代生活,为今人所知晓!
理念 非物遗产不能脱离生活
记者从执委会打探到,在此次联合国特别会议和成都论坛上,成都的专家学者将提出保护非物的“成都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上有其独特性,但是就其本质而言,它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一种生存于生活中,不脱离生活的“生活文化”,一种文化型的“生活相”,如七夕、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应将其束之高阁、藏于深闺。首先要立足并恢复它生活本色;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有它独特的内涵和文化表现,但又与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密切,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整体空间——“生活场”。其中,非物质文化促生物质文化,而物质文化中又包含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不仅是口头和非物质的形态,而是口头与行为、物质与非物质、有形和无形的有机结合;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世态”,是代代相传的生活样式,要从现实社会生活状态出发,恢复和保持其赖于生存的基础——“生活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以采取动态生活化、开放式保护方式,在居民现实“生活流”中自然延续,即使是馆藏,也不排除其生活化的再现,给人以直接参与体验,也要让创造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核心原住民,在现存社会“生活流”中得到真正的保护。
策略 文化旅游焕发“非物”活力
如果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部还原到百姓日常生活中,并不现实,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因为时代变迁,才逐渐远离人们日常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办法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众生活结合。“成都方式”的具体策略,就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旅游平台与大众“亲密接触”。
比如“五一”节前夕,大邑县安仁古镇以全新面貌面向公众开放,其中颇为引人注目的是安惠里古街开街,安惠里恢复了有着悠久历史的安仁赶集,这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以物易物”式赶集。目前,安仁赶集已申报下一轮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街开街以来,短短十天内就吸引了10多万人次游客。依托古街,不仅安仁赶集得以重现,一些其它“非物”或者“准非物”,都得到了重新与大众见面的机会。
成都在探索以旅游带动文化遗产保护的和发展,甚至创造全新文化遗产价值方面还有很多成功经验。比如锦里、文殊坊、成都大庙会等,这些成功经验的背后,都贯穿了一条主线:深入发掘文化价值,明确文化主线,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开发,走产业发展之路,获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C探索样本
成都给世界创建了一个“非物”保护样本
全球首个“非物”公园落户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成都市民将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游客们一起见证全球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的诞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公园位于摸底河流域,将分三期建成。其中,作为国家公园核心的一期工程,包括一个11万平方米将划分为10个聚落的中国小镇、一个6万平方米的风情小镇以及圆形歌剧院、艺术馆、雕塑大道等。一期工程本月将建成并对游人开放,第二、三期工程将逐步完成。
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公园全部建成后,将成为集文化内涵、生态环境、人文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主题公园,并将打造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国家AAAA级文化旅游景区,为全世界提供一个保护、研究、发展非物遗产的样本。那些蕴涵着中华民族珍贵文化基因的古老传说、歌舞、曲艺、皮影、剪纸、绘画、雕刻、民俗礼仪等,将走出深闺,亲近百姓。主题公园里将上演蜀锦织造技艺展示、川剧绝技绝活、巴塘弦子舞、川江号子音乐等。
主题公园不仅将给那些散落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找到一个“家”,而且一些零星的非物展览,也将频频亮相,最终将保护“非物”发展为“非物”产业。主题公园建成后,它不仅“非物”展示的载体,同时也在探寻文化与产业完美结合的路径。此举无疑将开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众之旅,鼓励百姓亲近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赵斌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