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媒体日前称,西方国家在兑现援助非洲的承诺方面,步履缓慢得令人“可笑”。在两年前的八国峰会上,八国集团承诺在2010年前每年增加500亿美元发展援助资金,但由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领导的非洲进步小组证实,迄今为止,该集团只兑现了其承诺的1/10。
西方国家对非援助口惠而实不至,被讥讽为“口水援助”。
发达国家难以兑现援非承诺,是由这些国家援非的原因和目的所决定的。西方国家大多曾是非洲的宗主国。20世纪60年代,非洲大部分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迎来了民族独立;但由于长期的殖民统治和单一的经济结构,经济发展十分落后,非洲8亿人口中约3亿人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强烈要求下,联合国规定富国必须向穷国、特别是向最不发达国家提供发展援助。西方国家也承诺,将官方对外发展援助额定为不低于其国民总收入的0.7%。西方国家做出这一承诺,除了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压力外,更多是为了保持和增加其在非洲的政治、经济利益。
一些发达国家将援助当作“胡萝卜”,在挥舞大棒的同时,推销其价值观念和政治经济模式,干涉非洲国家内政。西方提供经济援助时,通常附有苛刻的政治条件,如要求非洲国家按照西方的政治体制和价值体系进行政治经济改革,改善“人权”状况等。这些附加条件并不符合非洲现实,强制推行以后,一些非洲国家不但未能走上发展繁荣之路,反而陷入政变、战乱和不安宁的境地,加剧了贫困与饥饿。
某些国家对非援助,不仅附加政治条件,也有经济条件,以实现“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目标。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发达国家对非洲每“援助”100美元,最终通过贸易、投资等方式从非洲拿回106美元。例如,要求受援国修改其国内海关、税收和移民等方面的政策,为援助国企业在非洲投资赚钱创造条件。一些国家还要求受援国必须将相当比例的援助资金投放到大型建设项目上,而在项目的招标过程中,它们常常抬高招标条件,使得受援国企业很难中标,中标者往往是援助国企业在非洲的子公司。日本则有过之而无不及,规定日本在非洲的援建项目,只在日本企业中进行招标,其他国家的企业无权竞标。这样,受惠的是援助国的企业,援助款项大部分又流回援助国了。
某些国家援助非洲,并不是真正为了帮助非洲人民摆脱贫困,更多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因此,出现某些国家“对欧洲奶牛的补贴超过对非洲儿童的救助”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非洲国家当然也清楚,单纯靠西方援助摆脱贫穷、发展经济,只能是海市蜃楼。
(作者为湖南湘潭大学非洲法律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人民日报》(2007-05-08第03版)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