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时政·四川 > 成都晚报

第二届“建设成都杰出贡献奖”候选事件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讯 :

  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基本完成

  2006年12月29日上午8时25分,随着攀成钢成都厂区(原成都无缝钢管厂)最后一根高达27米的烟囱在晨曦中轰然倒下,双向6车道的东大街东延线宣告正式通车,历时五年的“东调”基本完成。

至此,16.45平方公里工业用地上的169户工业企业搬离了市区。

  “东调”为成都老工业企业的二次腾飞创造了机遇,为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利用城区土地与各区(市)县开发区土地的级差地租获得巨量搬迁资金,成功破解了资金难题。搬迁中,企业不仅没有产生大量的负债,反而转变了机制,更新了技术,仅招商引资就达到了70亿元,不少企业成功实现了重组,增强了实力。

  “东调”前,东郊工业企业平均负债率达70%以上,相当一部分企业经营困难,亏损严重,面临关停破产。如今,一大批企业走出困境,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初步测算,东调企业全部完成搬迁后的年销售收入将达400亿-600亿元,利税将突破150亿元。“东调”成功破解了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难题。

  “东调”前,大量工业废水排入沙河,水质恶化,工业废气飘荡在城市的上空。从2001年开始,我市启动沙河综合整治工程,如今,不仅消除了污染源,而且在沙河沿岸建成“麻石烟云”等八大景观。2006年,成都沙河综合整治工程获得了“国际舍斯河流奖”。

  “东调”前,东郊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如今,低矮的厂房和棚户区被高楼大厦所取代,商业繁荣,居住优美,服务完善,取得巨大的社会综合效益。

  “东调”,让百姓受益,催企业新生,助东郊腾飞,促成都发展。

  成功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2007年2月9日晚,成都无眠,天府成都与世界同行。当天晚上,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成都)揭牌仪式在世纪城娇子国际会议中心盛大举行,成都成为中国首批最佳旅游城市。“创佳”,让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价值再次提升。

  从2003年8月市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争创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目标,到同年底邀请国内知名专家为“创佳”建言献策;从去年召开全市“创佳”动员大会,到今年2月8日被授予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殊荣,“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全市上下共同奋战,“创佳”一路走来。

  在“创佳”中,成都建立了强有力的统筹协调指挥体系,对成都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认真梳理,从各个方面提出了125项任务,并分解到48个市级部门和19个区(市)县,纳入市委、市政府目标管理,层层落实责任。

  通过不长的时间,“创佳”让成都城市面貌一新:旅游基础设施更加优化,城市旅游功能更加完善,城市旅游形象更加鲜明,城市建管与旅游更加融合,城市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旅游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旅游目的地建设步伐加快。

  按照“创佳靠人民,创佳为人民,创佳成果人民享受”的指导思想,“创佳”从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紧密的环境、秩序、安全、卫生等问题入手,一系列旅游景区、景点脱颖而出,使广大市民一边积极投身各项“创佳”活动,又一边体验到了“创佳”的成果。

  “创佳”让成都旅游产业综合实力有了显著提高,并有效推动了商贸、交通、餐饮、会展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扩大就业和带动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收到了“城市得扬名,产业得发展,环境得改善,群众得实惠,干部得提高”的综合效益。

  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今年新学期,郫县安靖学校六年级二班的刘怡君走进崭新的学校大门,映入眼帘的是青砖、白墙、灰瓦的教室,柳树连绵的校园通道,漂亮的实验楼、微机室,整洁明净的食堂……她心里乐开了花:“以前的学校在旧市场旁边,好烂哦,现在的新学校就像公园一样漂亮,好安逸哟!”像刘怡君一样感受到学校新变化的孩子还有很多很多,他们都是我市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受益者。

  从2004年6月开始,成都市财政投资10亿元,对全市农村中小学的校点布局进行调整,至今,410所标准化学校全部开工建设,已竣工391所,其余19所正在紧张建设中,今年9月以前将全部完工投入使用。届时,我市包括九年制学校在内的农村初中将由295所调整为272所,校均学生人数由682人增加到813人;农村小学由1315所调整为695所,校均学生人数由344人增加到609人。

  以此为标志,近年来,我市为改革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优化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水平,从解决农村学校、农村教师、农村教育质量等方面切入,还全面开展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工程、免费义务教育工程、帮困助学工程、城乡学校结对子百万学生手拉手活动、教育强乡(镇)工程、农民教育与培训工程等教育八大措施。

  “教育八大措施”的实施,进一步缩小了我市城乡教育的差距,使越来越多的城乡学生拥有了更好的教育条件,促进了教育公平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2006年6月,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交流现场会在成都召开,我市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初步成效受到来自全国各地教育界同行的好评。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镇上建起卫生院了,以后看病就不用趟趟跑县城了。”新津县花源镇东华村的村民王延军高兴地说。在武侯区玉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9岁的刘既济婆婆告诉市长:“我在这里看病已经7年了,有的小病完全可以就在这儿解决,方便又不贵。”

  这一切源于成都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对乡镇公立卫生院和村卫生站全面启动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和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和不断完善。

  2005年,市政府决定投入3.5亿元,用两年时间逐步对全市224个乡(镇)公立卫生院实施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标准化建设为每所公立卫生院统一配置了救护车、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多功能产床、心电监护仪、半自动生化仪等主要医用设备,以改善公立卫生院设备陈旧、落后的现状,提高其卫生服务能力。同时,从体制上对公立卫生院进行规范化改革,突出“公立”特性,把乡镇公立卫生院的服务模式转换到以提供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和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性服务上来。去年全市已建成350多所标准化村卫生站,计划今年年底前在全市统一建造2000所村卫生站,让村民不出村就可以治疗小病和常见病,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构建了一个优质、高效的服务载体。

  在城区,成都市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并制定了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卫生补偿等由政府“买单”的政策,着力建设“15分钟健康圈”,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2006年,卫生部命名了首批108个“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我市武侯区、青羊区以全国第一、第二名的成绩跻身其中。

  郫县实施工业新跨越战略取得成效

  2006年5月20日,全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会议在郫县召开。今年4月20日,全市工业招商引资现场经验交流会又在郫县召开。从零起步,短短一年半时间,郫县全力打造的成都现代工业港,已形成5平方公里项目承载能力,实现176个项目入驻,这正是郫县实施工业新跨越战略的真实写照。

  2005年4月,郫县在市级优先发展重点镇安德镇规划建设3平方公里的工业港中小企业园,抓住“郫县豆瓣”传统品牌优势,集中打造“川菜产业化基地”。为解决建设资金问题,郫县引进企业与镇政府全面合作,共同建设、共同经营、共同发展产业化基地,实现政府、企业、农民“三赢”发展。目前园区已形成2.5平方公里承载能力,引进聚集产业项目45个。依托入驻“川菜产业化基地”的加工企业,带动安德镇及周边地区形成3万亩无公害蔬菜、2000亩珍稀食用菌等示范基地,初步形成园区企业+种植基地+合作组织+农户有机衔接的产业链条。

  今天,成都现代工业港从形成项目承载能力,再到3平方公里北拓展区建设;从一张白纸到283个项目强势入驻,工业港呈现企业星罗棋布,塔吊林立,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引进的项目中已有76个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或试生产,142个项目厂房基本建成或主体工程正加紧动工建设。

  “在成都现代工业港,不仅自己有一种投资冲动,还有一种想把朋友们带进来投资的冲动”,很多前来投资的客商都坦言。这种冲动来自于成都现代工业港的独特魅力,那就是郫县人“绝不轻易承诺,而一旦承诺,就必须做到有诺必践,有践必果”。诚信+实干,使成都现代工业港的奇迹真真实实地发生着。

  凝聚成都智慧的“歼十飞机工程”获殊荣

  蓝天白云下,数架铁灰色的“歼十”战斗机短距滑跑,呼啸跃起。天空中,它们时而腾跃、俯冲,像鹰隼般迅猛,时而盘旋、翻滚,似飞燕般灵巧…….

  2007年1月5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三代战机“歼十”首次在公众面前亮相。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三代战斗机,“歼十”战斗机已达到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战术技术要求,突破了一系列航空关键技术难关。

  在“歼十”战机叱咤长空、利剑般刺向天际的辉煌背后,也凝聚着让千万成都人为之自豪的成都智慧:它在成都研制,在成都生产,并将逐渐成为捍卫祖国蓝天的主角。

  造21世纪先进的战机,需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歼十”战斗机研制期间,成都市给予了大量的支持,为“歼十”战斗机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20多年前,当我们准备研制歼十飞机的时候,成都市就表态将全力支持这一工作,事实上整个研发过程中我们也的确得到了成都市委、市政府几乎无条件的支持”。“歼十之父”——宋文骢院士激动无比地说:“去年12月,成都市政府又与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决定在成都建设空天高技术创新园区。这些都表明成都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

  2007年1月27日,是一个让全体成都人感到振奋的日子。这一天,由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成都飞机公司等五个单位参与完成的“歼十飞机工程”项目,被授予“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这是继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之后,第二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重大科研项目。而在去年4月28日,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枭龙飞机,也在成都首飞成功。“歼十”和“枭龙”双双翱翔,不仅为成都增添了一张厚重的高科技名片,同时也在成都引发了一场高科技热潮。

  开展土地整理,实施“金土地工程”

  为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推动“三农”问题的根本性解决,全面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任务,2005年以来,成都市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实施了“金土地工程”。

  从2004年底开始,成都市在蒲江县复兴乡和郫县唐元镇开展了土地整理的试点。2005年,全面实施了土地整理工作,2006年,全市在12个区(市)县启动实施57个项目,总规模达50万亩。

  成都的土地整理做到了五个结合:与改善农村生产条件相结合;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促进农民集中居住相结合;与农民增收相结合;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组织相结合。

  邛崃市卧龙镇杯金村投入资金1100多万元,统一规划了农民聚居点,修建了水、气、电、路、通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新居5.5万平方米。与此同时,该村文化、休闲、娱乐等基础配套设施齐备,丰富了农民群众的业余生活,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郫县唐元镇长林村通过土地整理,农村散居院落减少52%,田土坎减少26%,消除了废弃工矿和荒草地,新增了330亩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得到提高。

  两年来,全市陆续涌现了金堂县祝新村、青白江区解放村、大邑县永和村及董场镇刘碾村、彭州市瓦子村、双流县清华村等许多土地整理工作的先进典型,这些地方通过实施土地整理,改善了农民群众居住条件,提升了农业生产环境,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支持了城镇发展,为农业产业化和工业集中提供了物质条件。

  在成都,土地整理正成为一场促进城乡互动、共同发展的生动实践。

  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

  立足于和谐成都建设,我市高度重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城乡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初步形成了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

  随着我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全面施行,成都市城乡一体、制度衔接、管理统一的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全覆盖,基本做到了城乡居民病有所医,医有所保。根据不同人群特点,我市城乡医疗保险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综合社会保险、少儿住院互助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五种不同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组成。2007年1月1日,《成都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正式实施,填补了我市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最后一个“制度空白”。

  我市还在全市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而社会救助体系也逐步完善,以城乡低保为基础,帮困助学、帮困助医、帮困建房三大救助工程为支撑,其他专项救助、临时救助、社会帮扶为配套,有效地保障了城乡弱势群众在“吃、穿、住、医、学”方面的基本需求。此外,我市还是继上海之后全国第二个推行综合社会保险的城市。

  推广“金沙文化”,提升成都城市影响力

  2005年8月,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图案被确立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神秘的金沙文化由此惊艳世界。以“太阳神鸟”为标志的金沙遗址作为古蜀文明的重要遗产,成为成都城市营销的一大品牌。金沙遗址博物馆建设,金沙音乐剧的国内外巡演,金沙文化的推广……构成了这一品牌的重要内涵。

  2001年在金沙遗址出土的“四鸟绕日”金饰,被专家命名为“太阳神鸟”。画面是四只神鸟围绕着太阳飞行,图案构图严谨、线条流畅、极富美感,是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丰富的想象力、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精湛的工艺水平的完美结合,是本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的金沙遗址的标志性文物。

  “太阳神鸟”图案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已成为成都市的标志性品牌之一,同时也成为成都市城市营销的重要品牌。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建设,代表着成都市对这一品牌的全面打造,神秘、神奇、辉煌的古蜀文明,必将以其强有力的影响,成为我市的一个重要文化遗产品牌。目前,金沙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多达千余件,包括:金器30余件、玉器和铜器各400余件、石器170件、象牙器40余件,出土象牙总重量近一吨;此外,金沙遗址还有大量的陶器出土。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就地建设,既是对文物的原生态保护,同时也是为这些丰富的文物提供一个完美的展示场所。

  同时,围绕金沙遗址古蜀文明而打造的大型音乐剧《金沙》,则进一步深化了以“太阳神鸟”为代表的“金沙文化”这一重要品牌。2005年4月,《金沙》在北京首演,打动了每一位观众,被誉为“中国音乐剧的标志性作品!”“国内最好看的音乐剧!”从2005年5月起,《金沙》开始在成都商演,至今已经连续上演超过了550场;去年11月底,《金沙》赴新加坡首次海外巡演成功。目前,《金沙》已接到了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的订单。

  “金沙文化”已成为成都的又一张金色的文化名片。

  “阳光圆梦工程”圆低保家庭学生大学梦

  林超,是金堂县福兴镇三福村的孤儿,靠着乡亲们的帮助和学校学杂费的减免,林超好不容易读完中学。2006年,他被电子科技大学录取,学杂费再次成为他面临的难题。

  “阳光圆梦工程”的阳光突然照亮林超的命运——成都市民政局送来了3600元助学金,解决了他的学费问题。

  家住郫县友爱镇普兴村6组的刘俊也沐浴了同样幸运的“阳光”。2006年他被北京大学录取,全家仅靠人均0.6亩的土地维持生计,加上爷爷奶奶久病,根本无力负担学费。然而,在“阳光圆梦工程”的帮助下,刘俊现在已经是北京大学的学生。

  “阳光圆梦工程”是为确保全市考上大学的低保家庭学生一个不少地进入大学就读这个目标,动员全市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和支持的慈善事业。该工程不仅帮困助学,而且还塑造人的心灵,做到助学和育人并重,为全国首创,连续多年被市委、市政府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

  “阳光圆梦工程”得到了党政机关、驻蓉部队、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全市慈善捐款由2001年的40.1万元,逐年递增到2006年的2241.9万元。

  从2001年成都开展“阳光圆梦工程”以来,全市近1.8万人次获得大学学费资助。6年来,成都市没有一个低保家庭子女考上大学后因贫困辍学。

  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

  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直接催生了成都农村综合改革同步配套进行;而农村上层建筑的变革,又有力地促进和呼应了成都城乡一体化的推进。2004年起,我市推动了以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农村综合改革的深入实施,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力地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乡镇机构改革采取“撤乡并镇”等措施,到2004年底,成都市的乡镇机构改革基本完成。进入2006年,随着城乡一体化深入推进,成都市的乡镇机构改革正逐步走向完善期和成熟期,服务型的乡镇政府格局初成。三年时间,全市乡镇总数由318个减少到240个,乡镇行政编制、乡镇党政领导职数、临时聘用人员分别减少了1028名、1133名和1066名。精简乡镇机构、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乡镇政府职能从招商引资、兴办企业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转变,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农民负担反弹的隐患,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

  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从2003年起,成都农村义务教育分步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办学责任从主要由农民承担转到主要由政府承担,成都“农村教育农民办”开始历史性地转向“农村教育政府办”,为农村孩子提供了接受优质义务教育的机会。

  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通过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增强了基层财政保障能力。从财政的收到支,从理清旧债到逐步化解,无论是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还是推进“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在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下,这种崭新的财政管理体制框架,真正体现了财权与事权相匹配,以事权定财权、以责任定财权的思路和要求。

  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制度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改革是全面推动农村综合改革的“三驾马车”。而包括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内的其他改革则成为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新亮点。

  软件产业成为成都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软件产业为核心带动创意和现代服务业,是成都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软件产业对城市发展特别是在提高城市品位和市民素质方面具有很大的带动作用。在认真分析研究我市产业环境和产业资源后,市委、市政府提出把软件产业作为战略产业优先发展,以高新区、都江堰市和武侯区为重点区域,制定并实施“六大行动计划”:大企业战略、人才战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投融资战略,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与诚信体系,营造政策比较优势。

  探寻近年来成都软件产业的发展轨迹,成都软件产业的魅力画卷正徐徐打开:成都已经形成了西部最大的芯片封装测试基地,引进了英特尔、中芯国际、友尼森、美国芯源等项目;成都的IC设计企业,从2005年的11家迅速聚集到目前的近50家,包括南山之桥、虹微、成都华微等知名企业。目前,国家各部委在成都设立的软件类国家基地数量居国内第一位。成都软件产业已经在软件外包、IC设计、信息安全、数字娱乐、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六大重点领域初步形成产业集群。成为国家发改委等命名的11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之一,商务部命名的全国5大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之一。

  在2007年4月19日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上,成都软件产业亮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2006年我市软件产业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大关,增幅在全国11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城市中位居第二;软件出口额首度突破1亿美元、达到1.13亿美元。种种数据表明,软件产业逐渐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从现在开始到2015年,成都力争成为国际软件名城,成为国际著名软件企业的主流聚集区和国际软件产品和服务的主要提供地。

  “天网工程”和“城市应急联动系统”投入运行

  走在成都的大街小巷,你可能不曾留意到路边挂着“成都市公安局”字样的摄像头,在它的视线范围内,一旦有意外情况发生,都能及时被发现。全市3600多个摄像头,犹如撒下一张天网,不管是治安、消防、卫生急救、交通、防灾各类事件,都会通过监控系统传到成都市应急联动指挥中心,第一时间得到处置。

  成都市太平南街,两个女学生边吃着冰激凌边沿路说笑着。突然,一名黑衣男子从停在路边的一辆白色轿车旁闪出,将手悄悄伸向她们的口袋,一个手机到手了。谁知黑衣男子刚走出数百米,就被武侯巡警挡获,看过一段录像后,他傻眼了——整个行窃过程已被录下。

  这就是成都市公安局利用先进的“全球眼”电子监控技术,与成都电信共同打造的新型城市图像监控系统——“天网”工程。分别于2005年5月和2006年5月在成都市站前分局和武侯分局建成开通,开始试点使用,成果显著。以武侯区为例,自从天网工程投入使用以来,全区总体发案同比下降了18.8%,破案率上升9%,街面案件同比下降20.9%,汽车盗窃同比下降21.4%。

  从2006年7月开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市公安局积极牵头组织各相关单位,将卫生系统120所需的35个重点医院监控点、全市16个环境监测重点监控点位,市内19座下穿隧道、锦江沿河区域、治安重点地区的公交车站以及主要公交道路、夜间路边停车点等均纳入监控,城管部门也可以通过共享同步监控3600个监控点位图像。

  为了配合天网工程的使用,“成都市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实施了图像系统改造,集话音、数据、图像为一体,将治安、消防、卫生救急、防洪、防震、防空、安全生产、气象以及水电等联动单位的指挥与调度整合,利用共享的指挥平台和基础信息,实现统一接警,统一指挥、联合行动,快速反应,平均每天接受群众报警7000多件,为我市“建设平安成都,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特色文化建设亮出成都新名片

  成都,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保护、开发、利用丰厚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近年还特别重视特色文化建设,“川西四大古镇”、锦里古街、文殊坊、春熙路、琴台路、桐梓林风情街等一系列特色文化工程,展示了成都新的形象,并正在成为一张张全新的成都名片。

  2004年10月建成的锦里古街,仅仅是一条300多米的小巷,却在2006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步行街之一。锦里依托武侯祠,透出了浓郁的三国文化气息,展示了川西民俗文化。在这里,小到每一个文化符号,大到每一幢建筑,都十分考究,堪称成都版的“清明上河图”。2006年11月,世界旅游组织专家考察锦里,感叹“到了锦里,哪也不想去了”。

  龙泉驿区洛带镇、双流县黄龙溪镇、大邑县安仁镇和邛崃市平乐镇,是我市“历史文化名镇提升改造工作”的试点古镇,通过“联合营销”等方式,“川西四大古镇”这一品牌正在显示出其号召力。洛带古镇定位为“西部客家第一镇”,着力打造会馆文化中心、客家文化中心等文化项目,正在成为传播和体验广东客家原乡文化的重要窗口。黄龙溪定位为“千年水码头”,依托岷江重要水运码头的历史背景,倾力打造蜀文化、水文化、三国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及影视文化六大文化景观,目前已初具规模。作为“川西原生态古镇”的平乐镇,依托古镇原有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分阶段打造八大作坊、秦汉古驿道、平乐三绝街等特色景观和街区。以公馆云集著称的安仁镇,着力打造安惠里古街,将“安仁百年记忆”以实体化、具像化的形式进行展示。

  在这一系列文化工程建设当中,处处都体现了设计者、建设者对于成都源远的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对于成都文化精神的深刻体悟,充分体现了特色文化建设的内涵,“川西四大古镇”、锦里古街、文殊坊、春熙路、琴台路、桐梓林风情街等为代表的特色文化工程建设正在成为一张张全新的成都名片,有力地推动着成都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安身工程”让农村特困群众居有定所

  2007年春节,金堂县又新镇祝新村——这个远离成都100多公里的偏远小山村的村民们比以往的春节都要高兴。因为“安身工程”让不少村民乔迁新居,低保户朱祯恩就是其中一个。他们家住进了又新镇祝新村新近落成的农民集中居住区——祝家沟小区。“从来没想过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老朱说这话时非常激动。更激动的还有75岁的优抚对象李君子老两口。在春节前不久,他们搬进了又新镇白鹤小区低保户楼。

  90多平方米的房子分为3室一厅双卫,雪白的墙上贴着“福”字,阳台上挂着香肠、腊肉。“做梦也没有想到,我这辈子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我们从心里感谢党和政府的关爱!”搬进宽敞明亮的新房,彭州市升平镇的吴大爷笑得嘴都合不拢了。

  安身工程改变了成都农村特困户住房破旧或无房住的艰难困境。由于残疾、年老体弱等各种原因,成都市农村尚有部分特困群众属无房户或危房户,他们自身没有建房能力,也无力筹措建房经费,其生活来源主要依靠政府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和五保资金,属于最需要社会帮助和救济的群众。从2001年到2006年,为解决农村特困群众以及农村低保户住房的困难,成都市专门实施了“安身工程”。

  6年来,成都市先后为农村低保户新建改建住房22347户,建筑面积达138.67万平方米,共投入建房资金21046.1万元,基本解决了全市农村特困户住房难的问题,较大地改善了农村特困群众的居住和生活条件。

  邛崃市推进“三个集中”取得综合效益

  邛崃,地处第三圈层。为破解“三农”难题,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邛崃市确立了经济社会发展“1333”工作思路——以统筹推进“三个集中”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线;实施工业强市、旅游兴市、开放富市三大战略;实现建设全省资源利用强市、现代农业强市、文化生态强市三大目标;采取三大措施(以三镇两区一带建设为重点、以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和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为保障),大力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按照全市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部署,邛崃市结合自身特点,提出了“五龙出海”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山、丘、坝都有农业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把畜禽、果蔬、茶桑、林竹和优质粮油五大产业做大做强,让更多农民增收致富,最终达到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汤营模式”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机制,固驿镇优质粮食集体化、集约化综合改革试点取得的成绩成为成都市实施“三个集中”的典范。2006年,邛崃市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食品工业强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殊荣。

  实施“金凤凰”工程,有效改善山区教育条件

  2004年9月,在一次深入山区的教育工作调查中,龙泉驿区相关领导问初中学生:“你们愿不愿意到山下的中学读书?”话音刚落,一只只手臂齐刷刷地举了起来。随后,在对5600名山区学生、家长和老师的调查中,有80%以上赞成学生下山进城就读。区委、区政府领导由此产生了一条既不增加学生家长负担又能让山区学生享受优质教育的想法,2005年2月,“金凤凰”工程开始实施。

  宽敞的实验室、气派的塑胶跑道、漂亮的语音教室……在新学期开学之际,龙泉驿区又一批山区孩子兴高采烈地下山就读,在孩子们享受到与城市学生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政府为每名下山学生提供每月100元的生活费补助、20元的交通补助,以及每天一瓶免费开水、免住宿费、水电费、免费提供两套校服、实行山村学校的一费制标准等等。

  为使所有下山进城就读的学生拥有更加优越的学习条件,龙泉驿区投资1.6亿元,兴建“金凤凰”学校——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预计2007年8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金凤凰”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它收获的不仅有显著的教育效益,还有深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65%的“金凤凰”学生成绩明显提高,78%以上的“金凤凰”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金凤凰”工程整合了城乡教育资源,带动了近38%的家长迁居下山就业,并且绝大多数家庭表示条件成熟时愿意下山就业。

  2006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06第二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把“金凤凰”工程评为“中国十大政府创新典型”。

  城乡交通建设为成都发展提速

  2005年以来,我市城乡交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中心城区的道路建设已成功构建了“井+环”的路网骨架。城东的东大街东延线建成通车,城南的红星路南延线顺利竣工,城西的光华大道(青羊段)美丽亮相,城北的北新大道即将竣工,畅通了城市出口。市区内部道路建设改造,包括人民路改造、二环路改造在内的41条主要道路、761条中小街道改造,新建了66座大型立交工程……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交通保障。在中心城区承载150万辆机动车和420多万辆非机动车组成的巨大交通流的情况下,成都“实施畅通工程模范管理城市”的荣誉来之不易。

  我市在农村实施的重点镇交通建设、扶贫路和渡改桥“三大交通惠民工程”,使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输发展和配套服务向广大农村地区延伸。30个重点镇客运通达率100%,已实现半小时内进入市域高速公路网,半小时内到达当地县城;作为我市农村发展的相对薄弱环节,437个贫困村和发展缓慢村的扶贫路建设规划已编制完成,两年来其中的350个村实现了“四通达”;同时,还完成8座渡改桥建设,消除了15个乡镇沿水群众出行安全隐患。这些交通基础设施的全面建设和改造,改善了村镇人流、物流、信息流通畅渠道,助推了城乡经济发展的全面对接和互补共融,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天府广场文化景观工程建成

  2007年2月9日晚,在数万市民的共同见证下,成都市民盼望了两年多的新天府广场正式盛装亮相。迷人的美景让数万市民“沉醉”于广场,久久不愿离去。据统计,新天府广场开放后,每天平均接待游客达3万人次以上,而根据权威调查表明,95%的游客对广场持满意态度。目前,集深厚文化、魅力景观于一身的新天府广场已成为成都的标志性形象建筑和展示古蜀文化的窗口,对美化城市环境、宣传成都文化、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丰富市民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天府广场文化景观工程是在经过前期大量的方案设计、修改和市民公开选择后,市规委会于2006年9月23日确定了最终方案。2006年10月8日起,相关单位全天24小时奋战在天府广场上,最终仅用了120余天便打造出令人惊叹的天府广场文化景观。

  太阳神鸟雕塑、东鱼眼龙腾雕塑、西鱼眼龙腾雕塑、和谐太极图案、12根巨型文化柱、音乐喷泉水景、黄龙云形水瀑……这些规模恢弘,集文化、历史与科技于一体,带着迷人魅力的景观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游客及成都市民的一致赞扬和喜爱。天府广场文化景观打造采用艺术设计与工业设计、现代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利用高科技表现手段,艺术地再现了神奇川蜀地域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的融合,传统与时尚的结合,让成都老百姓和海内外游客感受到川蜀风韵和气派。

  “农村扶贫开发工程”取得明显成效

  “农村扶贫开发就是好,我们万福村的道路通了,以林竹、畜禽为主导的产业发展了,集体经济发展了,环境改善了,农民的收入增加了……”邛崃市万福村干部群众的话代表了很多受益于扶贫开发的农民的心声。

  从2003年以来实施的农村扶贫开发工程,是推进城乡一体化中“三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连续多年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为民办实事”目标,今年又纳入“惠民”行动规划。农村扶贫开发工程通过整村推进农村扶贫开发,积极探索出了土地权属股份化、农业发展产业化、农业经营企业化、农村生活城镇化、农民收入多元化的农村扶贫开发的“五化”发展模式,促进了农民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的转变,增强了扶贫开发的活力。

  2006年,农村扶贫开发工程实施项目110个,投入资金5000万元,正在形成“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格局。鼓励和支持市级重点农业化龙头企业,与贫困村对接,通过建农产品基地、促产业化发展,推动了贫困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初步形成了粮油、水果、生猪、家禽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和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条。在贫困地区,狠抓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引导和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农产业转移。

  贫困地区人均收入水平逐年提高,连续三年高于全市农民人均增收的平均水平。2004年比上年人均增加423元,2005年比上年人均增加450元,2006年比上年人均增加455元。

  实施“三个集中”,祝新村创新“五化”模式

  它曾经是成都市最偏远的117个贫困村之一,却在2006年10月被中国新农村建设工程组织委员会评为“中国新农村建设明星村”,这就是让中央和省、市媒体纷至沓来的金堂县又新镇祝新村。

  “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这是摆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最关键的问题。祝新村按照“五化”的发展思路,将各种资金打捆使用,集中投放,大大提高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

  首先是土地权属股份化,组建新祝新现代农业股份公司。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公司统一经营,按土地等级平均每年支付400元/亩的租金,实行保底分红;第二是农业发展产业化。统一规划并策划包装农业项目,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扩大优质农产品规模;第三是产业经营企业化。全村所有产业除由新祝新公司经营管理外,其他均通过公司与业主合作经营、业主独立经营、多业主共同经营等方式,由引进企业和大户业主按照企业化发展要求进行管理;第四是农村生活城镇化。通过土地整理相关配套政策,规划建设功能完善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和村民聚居点,并通过村民自治,加强居住区生产、生活、卫生秩序的管理,与城镇接轨;最后是农民收入多元化。农民普遍拥有土地(商铺)租金、公司股金、就业薪金、社保保障金“四金”收入。

  “五化”的创新如同一支强心剂,极大地推动了祝新村“三个集中”的发展。目前,全村超过80%的土地已入股公司,推进了土地集中经营;启动了1500亩青蒿、800头肉猪、14万只蛋鸡养殖项目等,推进了产业集中发展;同时,还在群众的自主选择下建成了集市场、广场、科教信息中心、标准化卫生院、养老公寓等为一体的集中居住新区。

  推进城乡一体化,创新两河森林公园发展模式

  两河城市森林公园位于成都市金牛区金泉街道办事处辖区内的清水河和摸底河之间。2004年以来,金牛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部署,对两河片区非建设用地进行重新开发,着力打造两河城市森林项目,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由集体经济组织依法运作,引进民营企业和民间资金,通过市场运作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资金、人居、就业和保障以及产业发展等问题,最终实现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居民持续增收两项目标。

  两河城市森林项目分为集中居住区、配套商业区和生态产业发展区,总投资近30亿元。其中,生态产业发展区占地近6000亩,重点发展生态旅游、文化娱乐、商务办公等产业。配套商业区占地293亩,积极发展配套商贸服务业。同时,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公园”选址落户两河城市森林为契机,对两河城市森林进行深度规划和整体包装,着力打造欧美风情小镇。届时,两河城市森林公园将形成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公园为核心的高品位文化休闲产业圈带和以淳风园等为辅的大众休闲娱乐产业圈带,为成都市民和外地游客提供一个新的观光休闲娱乐场所。

  两河森林公园发展模式成功破解了在非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城市化难题,系统地解决了资金缺口、产业发展、土地瓶颈难题。同时,以村成建制的方式,解决了农民居住、就业、增收等系列难题,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实践性。

  “国色天乡”促进新农村建设和旅游发展

  “国色天乡”项目位于温江区万春镇,占地一千余亩,是集人文主题、演艺、家庭游乐于一体的现代时尚城市公园。它填补了成都市人文主题娱乐产品市场的空白,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容,已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大亮点,更开启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旅游结合的新模式。

  “国色天乡”乐园作为第六届中国花卉博览会(2005年)的分会场首度亮相后,经过一年多的闭园改造,乐园按风情演艺、人文主题、家庭游乐三大主题进行建设,包括:罗曼蒂克的法国风情,激情奔放的西班牙格调,神秘的魔幻岛以及各场馆内的家庭型主题游乐项目。园区引进了包括德客士、欧洲风情小镇、咖啡地带等独具特色的商家60余家,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吃、住、行、游、购、娱以及惊奇体验的综合性乐园,打造独具特色的游乐文化,正成为大成都居民日常休憩、节假日出游、近郊旅游以及外地游客的必选目的地之一。

  同时,“国色天乡”项目的运作也非常具有示范意义。在项目运作中,温江区与企业联手,采取政府提供土地和发展空间,企业解决建设资金的模式合作共建;在建设中,贯彻以项目推动区域经济、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思路。通过项目建设,完善了农村原有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改善了农村居住条件,投入运营后直接吸纳劳动力2000余人,长期动态性吸纳劳动力1万余人,妥善解决了拆迁农民的就业问题。

  建川博物馆聚落初步建成

  2004年,民营企业家樊建川以个人名义在四川大邑县安仁镇征地500亩,投资2亿多元,兴建建川博物馆聚落。这是目前国内民间资金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的民间博物馆。2005年8月,抗战文物陈列、中流砥柱、正面战场、飞虎奇兵、川军抗战、不屈战俘等展厅陆续开馆,至此,该聚落共展出展品两万多件,展出总面积为3.5万平方米,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文物的数量已达到57件。

  建川博物馆聚落的建设带动了城乡一体化建设:大邑县依托博物馆聚落建设了金井社区农民新村,解决博物馆建设用地搬迁农民的安置问题。同时,实施楹联新村打造工程,提升了农民群众的人居环境,彰显了新村文化氛围,将农民新村变成了文化旅游景点。

  去年5月,文化部授予建川博物馆聚落“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肯定这是一个在文化与旅游业、商业多方面紧密结合的良好范例。有的游客无限感慨地说:这里不愧是中国民间最大的博物馆聚落,数万件文物让我们看到了建筑与文物缔姻、人文与器物辉映,休闲与品位的百年融会贯通!

  成都成为“中国女鞋之都”

  2002年,西部大开发热潮如火如荼,省、市政府为武侯区绘出了一幅打造“一个规模大、档次高、环境优美的现代鞋业产业工业园”的战略蓝图,并列为省重点建设项目。

  2005年1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中国皮革和制鞋业市场、品牌和国际贸易论坛上,四川西部鞋都公司向来自全国的100多家知名皮革和制鞋企业,抛出了中国西部鞋都的“绣球”——中国西部鞋都品牌企业基地。这标志着成都鞋业的品牌之路从打造产品品牌向铸造区域品牌、形成品牌集群迈进。

  2006年1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皮革工业协会正式授予成都“中国女鞋之都”的称号。为整合资源、提升形象,成都市创造性地确立了“武侯建都、周边建园”,以产业开发为切入点推动工业园建设的发展战略。武侯、崇州、金堂三地联手,共同打造成都鞋业的千亿百万工程(1000亿产值、100万人就业)。

  目前,以武侯区为“脑中心”的中国女鞋之都集群效应彰显,园区及其周边聚集了全省80%以上的制鞋企业,鞋类产品注册商标300余个,有11.8万平方米的原辅料市场、160余家物流企业、10所制鞋技工培训学校。

  如今,中国女鞋之都已成为国内外鞋业界的投资热点。不少鞋业企业和配套商家纷纷抢滩成都,占据有利位置,以期在西部鞋业的发展中分一杯羹。此外,中国女鞋之都也带动了武侯、崇州、金堂三地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

  成都地铁开工建设

  2005年12月28日,成都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正式破土动工,众多为地铁建设付出了艰辛努力的建设者们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甚至抱成一团开心地哭着。而在那一天里,成都市民奔走相告,共同迎接地铁时代的到来……

  成都地铁建设经过了漫长的等待岁月:从1992年12月,成都市向国家计委上报项目建议书,到2005年8月9日国家发改委以〔2005〕1478号文转发国务院关于同意《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批复,历时12年,成都终于领到了地铁建设的“入场券”。成都计划从2006年起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地铁1号线和2号线。

  2006年,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开始了全线建设。地铁建设不可避免地对市民生活、出行带来不便,为了将市民的不便降到最低,承建地铁项目的成都地铁公司推出了“精细化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要求所有地铁工地均做到安全文明施工,尽量减少对市民的影响。通过这些努力,地铁的建设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理解和支持。在地铁文武路站点找不到临时用房用地时,热心市民主动为地铁项目寻找用地;在骡马市站站点建设中,由于市民的理解和支持,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房屋的拆迁工作……众多市民纷纷表示,“盼了十多年,终于盼来了成都地铁开建,这可是老百姓心里不折不扣的大事,我们一定要支持!”

  成都地铁正在显示出重要交通干线建设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正在改变成都单中心的城市格局,为成都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土地资源和地铁交通资源的高效整合,正在成为成都提升城市形象、改善投资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

  “惠民药店”便民利民

  2006年5月,我市开始探索建立惠及所有低保户的用药救助长效机制,解决城市低收入人群用药负担重的问题,鼓励和引导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在社区开设惠民药店,为低保户提供零利润药品;按照“合理布局和方便群众”的原则,引导药品零售企业合理设置,保障群众用药方便、安全和有效,拓展城乡一体化救助体系。这些为低保户提供零利润药品的药店让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成都百姓自己的药店”!

  第一家社区惠民药店于2006年4月28日在八里庄社区正式成立,为该地区低保对象提供零利润药品。惠民药店设立前,从驷马桥到八里庄路沿线长达1.7公里的路段没有一家药店,设立惠民药店后,买药方便了、便宜了,低保户每月可享受购买200元以内的零利润药品。它一诞生,就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的反响,赢得了当地居民的交口称赞。

  很快,一个又一个惠民药店在成都相继成立。到2006年5月25日,六城区16个社区惠民药店挂牌成立,至此,成都市六城区的4万多户低保群众可以在各自所在社区内的惠民药店享受到商业零利润购药。至2006年8月,惠民药店已发展到50家,让我市10多万名低保人群,吃药不再贵。

  失地农民充分就业

  31岁的李晓萍先前是郫县合作镇顺江村村民,她家的地被征用之后,她的户口迁移到了高新区西区合作街道办事处辖区。没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李晓萍一家一度觉得生活黯淡。

  “没想到我们到电脑技术公司上了班。”2005年,李晓萍在政府组织企业开办的就业培训中心上了一个月的电脑培训班,最后被高新区西区的成都得仁数码电子有限公司录用,与同为失地农民的其他3名同学一道,成为该公司的首批见习学员。见习期工资是450元/月,其中政府补贴315元。

  转正之后她每个月的工资涨到了800元。作为失地农民,李晓萍和她的家庭已不再为生计担忧,因为她有了一技之长,并有了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

  就业难,失地农民就业更是难上加难。为失地农民开展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探寻多种形式的就业途径、在制度设计上进行倾斜性补偿……从2004年开始,成都在所有农民集中居住区实施比较充分的就业。

  在坚持产业发展和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相结合、市场调节就业与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原则下,成都着力构建和完善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体系、援助体系和工作体系,大批失地农民通过非农产业转移就业、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等渠道实现了就业。截至2006年,全市失地农民就业率为93.73%。

  成都——阿姆斯特丹航线正式开通

  成都至阿姆斯特丹航线是成都首条跨洲际直飞国际航线。航线的开通,为成都架起了直通欧洲的空中金桥,实现了成都远程国际直飞航线“零”的突破。

  2006年5月29日荷兰皇家航空公司开通了成都至阿姆斯特丹国际直飞客运航线,航线为每周两班,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波音777-200型客机承运。该直飞航线把欧洲第四大客运机场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与中国第六大机场双流国际机场联系在了一起,真正地将中国成都这座美丽的城市与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成都旅客和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旅客一样,享受11个小时直飞阿姆斯特丹并在当天转往欧洲60多个大城市的航班服务。荷航通过法航、天合联盟及中国南航、川航等荷航合作伙伴的代码共享航班,中国西部城市的旅客可“一票到底,行李直挂”乘坐南航、川航航班经成都中转,换乘荷航航班抵达阿姆斯特丹,之后自由选择通往欧洲140多个城市的直飞航线。

  截至2006年底,航班共运送国际旅客27000余人次,运输国际货物1100余吨,为中国西部和欧洲旅客提供了及时、快捷的服务。

  放心商店、农资店服务农村

  2005年起开始,成都实施了农村“放心商店”建设工程。截至2006年12月13日,全市共建成农村放心商店2141个,占规划建店数2102个的101.9%,全面完成农村放心商店建设的目标任务。“放心商店”的建设无疑使成都市农村消费者在购买日用品时方便、安全和实惠,为提高我市农村生活消费水平和文明程度,起到了极其明显的作用。

  此外,为解决农民购买放心农资难的问题,杜绝假冒伪劣商品坑农、害农,真正让农民用上价格合理的放心农资商品,成都逐步在全市每个村建一个农资放心店,形成统一、规范、有序的农资连锁经营服务网络。从黄土镇沿着乡村小道向洛带镇方向,一路上每村都有样式一致的醒目招牌:龙泉驿区农资放心店。柜台大小统一,货架摆放有序,一袋袋化肥码放得整整齐齐。

  2006年9月下旬,随着最后一个农资放心店验收授牌,遍布全市的2123个农资放心店已经全面完成,全市近600万农民不仅能买到放心、实惠的农药、化肥,还能免费获取最新的农技知识,获得测土配方施肥等帮助。

  农村老百姓给这些放心店总结了四句话——“价格合理、服务周到、送货上门、群众满意”。

相关新闻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投 资 创 业 健 康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