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为了生存而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加美好而居留于城市”。当今世界,城市化的热潮方兴未艾,我们正走在一个崭新的“城市世纪”。现代城市尤其是大规模的中心城市在带来繁荣的同时,也日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承载压力。
在建设森林城市的潮流中,长沙作为全国唯一一座穿越3000年风雨城址城名不变的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一个融山、水、洲、城于一体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作为全国第三个国家森林城市,全市上下始终把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作为孜孜追求的方向。在这个没有终点的探索过程中,坚持突出规划先行,科学编制森林城市的基本构架。突出城市生态圈和城市森林建设,按照“一江两岸,四大组团”的城市总体规划和“显山、露水、见秀”的建设理念,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确立了以“两轴、两圈、四带、五廊、五楔、八园”为骨架的多层次、多功能、开放式的绿化结构体系。编制了城市林业生态圈总体规划,构建了以生态公益林、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生态主题公园、防护林带、江河风光带、绿色通道等为主体的城市林业生态圈。坚持突出政府主导,不断加大森林城市的建设力度。近五年,仅市级投入森林城市建设资金就达60亿元以上。城区以绿化美化为重点,实施了“拓城、通路、治污、治水、增绿、添景”等六大工程,建成区绿化率达42.4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9.42平方米。城郊以环城林带为重点,建设了沿江风光带和浏阳河花木产业带,新增林地近万亩。远郊着力实施以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绿色通道为主的国家和省市林业重点生态工程,9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生态示范区验收,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3.6%。坚持突出全民参与,着力形成建设森林城市的强大力量。创新全民义务植树模式,实行基地化管理制度,一人一卡登记制度以及认建、认养、认管、义务宣传制度,规定每人每年至少植一棵树,近三年,城区义务植树153万棵,成活率达90%。建立健全市、县、乡、村组四级资源管理机构和护林组织网络,成立专业养护队伍,做到每棵树都有人管。建立绿地稳定增长机制,推行城市建设绿线管制,规定居住区和工业区绿地率不得低于25%,并加大城市森林法律保护力度,实现城市森林建设人人参与、人人受益。今日长沙,正以良好的城市森林生态资源吸引着世人的眼球,近两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量和增幅均居中部首位,去年入境旅游人数增幅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位居省会城市第九位。长沙被城市专家誉为“中部地区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历史名城与现代新城完美结合的典范”。
澳大利亚城市生态学家薛利·霍爱尔说得好:“没有生态就没有经济”。站在新的时代高地瞭望城市的未来,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政府有责任以更前瞻的眼光、更创新的思维来规划和建设好富有“诗意栖居”的森林城市,以此实现经济与生态互促共进。
一是树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生态理念。我们正置身于一个工业文明急剧推进城市化的巨大洪流中,我们正着手于开创现代城市迈向生态文明的伟大时代。建设森林城市、推进城市生态化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规划和建设必须以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为指导,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融汇到城市规划建设的全过程,在建设理念上,要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在路径选择上,要坚持走森林生态城市发展模式;在发展目标上,要坚持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奋斗追求。一座洋溢着现代文明和时尚追求的城市,首先应该是一座绿色的城池。
二是增强尊重自然、道法自然的审美意识。先哲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城市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伟大的人工创造。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她的美不在于有多少高楼大厦,有多宽的道路,而更多地体现在她的自然。在城市建设中,必须合理布置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充分保护好原有的江河湖水和山木园林,融城市的现代文明于自然环境之中。必须尊重人对自然的情感,尊重森林的生态规律,必须摒弃那些“推山造山、填塘挖塘、砍树栽树”等等大挖大填,舍弃那些以人工“美化”代替自然景色等人为的雕饰和斧凿的痕迹,真正达到人与城市与自然的共生共存。
三是丰富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城市森林作为城市陆生植物群落中最强大的生态系统,不仅维系着人们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也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和深厚文化的绵延传承。把她视为纯粹的人工产物,觉得人在城市面前可以为所欲为,那么这个城市必然失去品位、韵味、个性和魅力。推进森林城市建设,不只是简单地增加林地面积,更重要的是要把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和人文生态系统完美糅合在一起,突出历史文化、地域特色、自然遗存和城市个性的有机整合,把城市的文脉深藏于绿树掩映中,从而实现城市建设发展的人本化、人文化和人性化。
四是提升良性循环、永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城市不是一个简单意义的地理单元,而是一个由经济、文化、景观、市民等多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生命体,而不能仅仅把她当作钢筋水泥森林的物质实体来对待。她是无私、慷慨的,给我们提供了学习、创业、生息、繁衍的住所。但她又是敏感、脆弱的,渴望我们倾注更精心的关爱、更耐心的培育、更细心的呵护,需要我们在追求高速发展的同时,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倡导绿色消费。一座绿色的森林城市不是追求奢华的城市,而是崇尚节俭、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精神的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