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力华笑对病魔。本报记者 宋国强
省人民医院病房里,一大口袋的千纸鹤,一大摞写满学生祝福的小纸片,一本本记着学生留言的笔记本,凸显郭力华被牵挂的程度。
前不久因胆总管癌晚期住进医院的海南师范大学生物系党总支书记、硕士生导师郭力华,身上插着四根管子。她现在依靠这几根管子及其他治疗手段,依靠自己的意志和病魔抗争。她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人事部、教育部刚刚授予她“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7年前,郭力华带着记者采访了海师生物系史海涛博士,由此成为熟人。
今天上午,记者和郭力华愉快地聊了一小时。她背后的故事,也许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这位模范教师。
“说实话,我不是一开始就多么想当老师”
郭力华在东北师大住的12人宿舍中,她年龄排在第11位,17岁上大学,在1980年的大学校园里是不多见的。
“说实话,我不是一开始就多么想当老师。”郭力华说,当年填报志愿时老师说“你就报东北师范大学吧”,于是她就填了东北师大。
郭力华说,大一时自己也曾经非常迷茫,那是一个“伤痕文学”流行的时代,小说里展现的“文革”社会面,曾经一度让她无心进取。但假期里在农村看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喜悦,一些被“文革”折腾、耽误了的同志“把被耽误的时间夺回来”的强烈愿望,给年轻的郭力华很大触动。
“我开始反省,我们上师范大学,不用交学费,每月享受着国家发的18元补贴,凭什么还在那里怨天尤人?”郭力华说,4年的师范教育,彻底让她这位当初“没想当老师”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位梦想在三尺讲台奉献终身的“准教师”。
选择青海支教,梦想“在一片荒凉中奋斗出一片绿洲”
在海南,有相当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只想在海口、三亚工作,不愿到其他市县或乡镇中小学执教。然而,23年前,21岁的郭力华就选择了到偏远艰苦的青海师大支教,一干就是8年。
“那时候的确是想看看自己远离熟悉的老师、亲戚,能出去飞多高、飞多远,想试试自己的锋芒。同时的确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在驱使自己到高原去,觉得国家很需要我们。”郭力华说。
郭力华还说到了自己作出这样的选择的另一个原因,父亲是生产建设兵团职工,自己从小就目睹了建设者们开发建设北大荒。“到青海支教,我希望也能像他们一样,在一片荒凉中奋斗出一片绿洲。”
在青海,由于生物系是新建系,实验室甚至连水都没有,这逼着郭力华要想很多办法才能领着学生完成实验。她认为,在艰苦的环境里,的确很能培养师范生的实际动手和教学能力。
有一件事情,也许可以作为对郭力华在青海师大支教8年的最高褒奖:这次媒体报道郭力华事迹后,一批素不相识的在海南工作的青海人,自发组织到医院给她打气,他们对郭力华说“你是我们青海人的骄傲,我们要为你加油”。
“正因为生物课受重视不够,我们更应该重视自己”
海南基础教育相对落后是个不争的事实。而相对于其他科目,生物受重视的程度就更差一些。1992年调到海南师范大学后,郭力华一直在努力改变这样的状况。
她到全省十几个中小学作了十多场科普报告,希望这样的报告能提高学生们学习生物课的兴趣,让他们热爱大自然,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提高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郭力华对一件事情非常生气:经过她们培训的生物课骨干教师,因为课讲得生动,竟然被调整去教数学甚至政治课,让其他老师再来教生物。郭力华说,对生物课的重视,重点中学还不错,越到市县、乡镇中学就越差。
“我总是给中学生物老师们打气,正因为生物课受重视不够,我们更应该重视自己!”郭力华说。
她为什么要从病房跑出去给脱岗培训的老师上课?
去年10月10日,海南师大启动海南省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顶岗支教、师资培训暨脱产提高培训班项目,一批相关市县的生物老师得以到海师受训。
培训开始不久,郭力华已经发病住进省人民医院,动了第一次手术,但有一件事刺激她溜出病房给学员们上了一堂课。
“我听来看我的老师说,学员们闹着要求发补助,而且闹得挺激烈,人数还不少,这种现象不能轻视,这说明老师们对脱岗接受培训的意义认识还不够清楚,他们没有把它看成是自己受益提高的大好事,而是当成完成任务,甚至当成负担!”郭力华说。
郭力华记得,她那一课说得最多的就是:“这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课改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课题,你们不充电、不学习、不进步,怎么当老师?再不抓紧,你们恐怕连饭碗都没有!”
“很多老师都会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
郭力华帮过很多学生,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
“其实当老师时间长了,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样,对学生会有那种情结,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总不忍心看着他们辍学,总不忍心看着他们意志消沉。这里面既有情感,又有责任。”郭力华说。
对学生的爱,换来的是更多的学生的爱。她教过的青海师大生物系1982级学生联名给她写来了真情流露的信,海师大许多学生自发给她折千纸鹤、写祝福纸片……
愿望:让老师成为天底下最受人尊敬、最让人羡慕的职业
今年“两会”期间,郭力华正在北京住院,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透露的“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将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消息,让她兴奋不已。
“这么多年,师范教育到底还要不要办,曾经有过许多杂音,总理的讲话让我们有了底。”郭力华说,就中国的国情来说,师范教育在现阶段肯定是不能替代的。综合性大学培养的学生,和师范院校一入学就知道自己要当老师的学生,出来肯定还是不一样的。
郭力华认为,现在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师范类院校的生源不是特别理想,要想改变这样的现实,寄希望于师范生免费教育,短时间内恐怕不现实,从长远来说,还是要“让老师成为天底下最受人尊敬、最让人羡慕的职业”。
记者到病房采访,一共见过4次郭力华,她的眼神始终坚毅,她的脸上始终挂着笑容。
这位不屈的教师,在尽自己一切的努力对抗病魔,梦想着有朝一日重回讲台。
(本报海口5月7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