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在全民狂欢的喧闹中,第20个黄金周画上了句号。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全国假日办执行主任张希钦说,中国长假制度正经历从假日经济型向社会福利型、从大众观光向休闲旅游、从拉动内需向兼顾扩大就业、从数量调控到质量调控的四个转变。
来自全国假日办的信息说,今年“五一”,百姓出游势头不减、“头三”创下新纪录,继去年旅游“井喷”之后,百姓出游再度延续火暴场面。前6天的统计显示,长假期间的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将创新高。
有关专家说,2004年国内黄金周旅游热度一度趋缓,被认为是从“井喷式”增长转向“稳中有升”的理性回归。而今“井喷”又现,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分析人士认为,当前黄金周的旅游“井喷”现象,并不是过去的重复,而是表明新一轮大众旅游休闲消费的启动。有关调查显示,不少著名景点的游客,70%左右是第一次到这些地方旅游。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太大,这一局面可能至少持续一二十年。门票不涨彰显公众服务理念
在许多景点借黄金周涨价之际,“江北水城”山东聊城市的姜堤休闲乐园里,游客花上10元钱买张门票,就可体验水上独木桥、水上滑翔椅等园内所有项目。
在京杭运河之滨的山东临清市,其著名景点鳌头矶甚至打出了“票价十元,五一半价”的告示,吸引了不少游客。
在吉林长春市,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针对低保户推出定期免费入园政策,得到游客赞赏。
山东省胶州市政府则免费开放市内的5家综合性公园。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公园干脆拆除围墙,向公众开放。一位市领导坦言:“公园既然姓‘公’,其运转投入自然大部分应由政府承担,不能再让百姓买单。”
尽管社会舆论关注民生,但仍有一些地方崇尚“逢节必涨”的市场法则,想趁机捞一把。有的地方甚至是政府主导涨价,助推“宰客”行为。今年“五一”期间,全国假日办值班室每天都会接到大量投诉。
记者发现,一些名山平时门票一般为50元,“五一”期间普遍翻番,山东一名山景区门票涨到了120元。各地旅游景区门口,大都赫然标识着对军人和学生的减免费规定,但执行中却“暗中打折”。在北京一景区,免费政策只是针对门票,园内像样的景点都得重新付费。黄金周“维权和就业”主题更突出
岁岁黄金周,何时到我家?在各大景区拥挤的人群里,农民工及其家人的身影难得一见。在许多人“寄情山水间”之时,他们依然奋战在奥运场馆、铁路工地,甚至还有工人在艰难讨薪。
令人欣慰的是,这种局面正在改变。从沂蒙山区到青岛打工16载后,农民工皮进军今年“五一”获得了青岛市颁发的城市居民户口簿。与他一起拿到“城市绿卡”的还有因创办农民工免费法律服务热线闻名的农民工陈明钰等人。
这只是针对农民工利好政策的一个例子。今年“五一”期间,中央和地方领导纷纷深入工厂看望工人群众。有关专家说,这表达了政府对普通劳动者及其合法权益的尊重和维护,也是整个社会对“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呼唤。公民“休息自主权”意识日益觉醒
中国休闲协会副会长魏小安说,黄金周发展的7年里,公民的休息权利意识迅速觉醒。一些单位在工作总结时开始把“没有保证职工休假”视为一种管理上的缺失。
“休息自主权”意识的日益觉醒还体现在人们对“休闲品质”的进一步关注。景区外拥堵的车流、景区内攒动的人头等一系列“黄金周问题”降低了人们的休闲品质。许多人开始质疑:黄金周去还是留?
有专家表示,我国人口众多,“吃住行游娱购”等环节上的拥堵,从根本上说并非“黄金周”本身的原因,而是因为“黄金周”太少了,只好一窝蜂出门旅游。一位政协委员甚至认为,在“五一”“十一”两个黄金周之间,长达5个月的“无长假间隔”太大了,建议在中间增设一个新的法定黄金周。
更现实的做法是,在保留甚至增加黄金周制度的同时,增加分时度假、带薪休假等“弹性休假”方式,通过多元化、福利化的休假,打破百姓休假时间上的不均衡,提高公民休假的“幸福指数”。
(新华社北京5月7日电)(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