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在全民狂欢的喧闹中,第20个黄金周画上了句号。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全国假日办执行主任张希钦说,中国长假制度正经历从假日经济型向社会福利型、从大众观光向休闲旅游、从拉动内需向兼顾扩大就业、从数量调控到质量调控的四个转变。
来自全国假日办的信息说,今年“五一”,百姓出游势头不减、“头三”创下新纪录,继去年旅游“井喷”之后,百姓出游再度延续火爆场面。前6天的统计显示,长假期间的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将创新高。
有关专家说,2004年国内黄金周旅游热度一度趋缓,被认为是从“井喷式”增长转向“稳中有升”的理性回归。
分析人士认为,当前黄金周的旅游“井喷”现象,并不是过去的重复,而是表明新一轮大众旅游休闲消费的启动。有关调查显示,不少著名景点的游客,70%左右是第一次到这些地方旅游。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太大,这一局面可能至少持续一二十年。
目前全国每4个居民中就有1个在黄金周期间选择出游,中国人创造出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季节游”。同时,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大的客源输出地,5年内中国公民年出境游人数增长1.8倍。
中国社会学会会长陆学艺说,近几年来,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使政府日渐关注民生问题。更加注重服务百姓、服务民生的黄金周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中国人的出行半径。
国家旅游局有关人士认为,在过去的19个黄金周里,我国共有16.3亿人次出游,实现旅游收入6704亿元,拉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这表明社会和百姓需要黄金周。
有专家表示,我国人口众多,“吃住行游娱购”等环节上的拥堵,从根本上说并非“黄金周”本身的原因,而是因为“黄金周”太少了,只好一窝蜂出门旅游。一位政协委员甚至认为,在“五一”“十一”两个黄金周之间,长达5个月的“无长假间隔”太大了,建议在中间增设一个新的法定黄金周。
中国社科院杨林博士说,在经历20个黄金周后,黄金周制度已植入社会、经济生活的多个层面,就像电视台的“春晚”一样,甚至渗透到百姓生活的精神文化领域。轻言取消会带来一系列社会“不适应症”。
更现实的做法是,在保留甚至增加黄金周制度的同时,增加分时度假、带薪休假等“弹性休假”方式,通过多元化、福利化的休假,打破百姓休假时间上的不均衡,提高公民休假的“幸福指数”。新华社记者宋振远、邓卫华、钱春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