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林郁郁葱葱,麦浪波动翻滚,群山尽披绿装,俨然一个天然“氧吧”。4月27日,记者来到武安市西石门村,很难相信眼前曾是一片矿渣遍地、沟壑纵横、满目疮痍的矿井废弃地。
西石门村的巨变得益于邯郸市实施的“千矿万亩”工程。
2003年,该市启动了“千矿万亩”工程,对已关闭的1000余座矿山进行复垦绿化,恢复地貌,以每座矿山平均至少复垦10亩土地计算,全市至少可有效治理被破坏土地1万亩。
此项工程主要涉及武安、涉县、磁县、峰峰、邯郸县等5个县(市、区),各地在实施过程中,因地制宜,宜耕则耕、宜林则林,矿井废弃地重焕生机。西石门村通过“植树封碴、尾砂造田”,新增耕地1050亩,植树50.2万株,绿化荒山3800亩。武安小汪村通过填埋废石、废碴,从塌陷矿区废弃地取土覆盖的方式,开发新增土地2000亩。峰峰矿区则在矿山废弃地建成了一批焦化厂、种猪厂、炼铁厂等企业。涉县赤岸村通过筑坝修渠、填沟整地,开发整理耕地近千亩,乱河滩变成了米粮川。
矿山环境治理,资金是头等难题。按照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邯郸市建立了以治理受益单位自筹资金为主、其他投资为补充的多渠道投资机制,同时市国土部门对治理单位进行适当补贴,充分调动各方参与土地治理的积极性。截至目前,累计投入的2亿元治理资金中,国土部门投入仅占5%,其余全部来源于社会方方面面。
“千矿万亩”工程为邯郸带来了综合效益:营造出的农田、林地、工厂、养殖场为当地农民提供了生活保障;恢复了矿井废弃地地表植被,防止被关闭取缔的各类非法矿山反弹,巩固了矿业秩序;为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紧张矛盾提供了新思路。
“千矿万亩”工程实施以来,邯郸市治理恢复土地2万余亩,其中,耕地8000多亩,林地8000多亩,恢复建设、养殖用地4000多亩。今后两年内,该市计划整治复垦土地5.6万亩,全市被关闭矿山的矿区自然生态环境将会全部得到治理。
(来源:河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