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劳动节,一个全新的词语进入人们的视野———“过劳模”。平均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基本没有休息日,睡眠不足、三餐不定……他们的工作强度可能比“劳模”有过之而无不及。据5月8日《北京晨报》报道,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对北京、上海等四大城市的调查,已经有七成白领成为“过劳模”。
在我看来,白领的“过劳模”现象,仍只是一个“点”。其背后一个更大的“面”则是,中国劳动者普遍负荷的“过劳”压力以及劳动安全危害。这已然是无法用职业或阶层来划分的了。这是一个事实:当劳心者坐在空调房中“过劳”之时,更多的劳力者同样在户外“过劳”着。当白领阶层频现“过劳死”之时,蓝领阶层也出现了更多的劳动安全问题或职业病例。
同样于5月8日出版的《瞭望》杂志的一则报道指出:截至2006年,我国累计报告职业病67万余例,其中仅尘肺病已累计死亡14万多例;1991年至2006年累计发生中毒38412例,其他职业病21708例。“一个被广泛引用的数据是,我国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总人数超过两亿。”卫生部副部长蒋作君在2005年全国职业病防治电视电话会上,将职业病危害定性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一个生命的非正常消亡,并不因为它是知识分子而更让人痛心,也并不因为它是农民工而让人不那么痛心。因此我们的关注,不可能只是某一阶层的矫情,只能是导致劳动者普遍“过劳”背后的真实,这就是当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不得不处于掠夺性的“开采”之下,没有哪一个群体是真正的幸运者。
这样的一种掠夺性开采,不仅使劳动力资源遭受着“过劳”、职业病等所导致的严重损耗,更意味着我国的人力资源长期维持一种“廉价劳动力”的“美誉”。这正如专家所指的,中国所面临人力资源的瓶颈,并非如许多发达国家那样的人力短缺。如果可以借用美国总统布什称美国人对石油“上瘾”的说法,也可以讲,中国经济发展对中国丰富的廉价劳动力“上瘾”,这就是中国人力资源对下一步经济发展的瓶颈。
更重要的还在于,法制的无力也进一步巩固了这种对人力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的做法。一个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直到目前,“过劳死”尚未被纳入我国有关职业病的法律系列之中。同时,面对强大的“资本暴力”,工业化的强劲进程,以及劳动力资源相对过剩的现实,现行关乎劳动者权益保障的立法及司法资源却严重不足并滞后。
白领们的“过劳模”现象值得重视,更应当正视的是,中国劳动者普遍面临的劳动权益保障的现状。“剥削”一词淡出时代的语境久矣,但是,如何杜绝人力资源所遭受的“掠夺性开采”困境,却是一件关乎民生,更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