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中国爱乐乐团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余隆
谭盾作品音乐会
2005年第八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中国作曲家叶小纲(右二)创作的《大地之歌》成功首演后,他向观众致意
柏林交响乐团在2005年第八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演出,指挥西蒙拉特
创建于1998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即将迎来自己的十年庆典。10年来,北京国际音乐节以其独特的艺术经营管理理念,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与国际接轨的艺术发展之路,成为国际知名的文化品牌,在宣传中国和北京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斐然成就 硕果累累
北京国际音乐节自1998年创建以来,由国际知名交响乐团和歌剧院以及中国音乐艺术团体累计演出222场,上演了歌剧、管弦乐作品、声乐作品、戏曲等700余部中外音乐作品。
参加演出的艺术家中,包括瓦莱里·捷杰耶夫、普拉松等中外指挥家69人,何塞·卡雷拉斯、凯瑟琳·巴特尔等独唱家118人,毛里奇奥·波利尼、保尔·巴杜拉·斯柯达、郎朗、李云迪等钢琴家51人,奥古斯汀·杜梅、莎拉·张等小提琴家28人,齐默尔曼等中提琴家3人,米沙·梅斯基、王健、马友友等大提琴家10人,吉它演奏家4人,中国民乐演奏家19人,中国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4人。参加演出的艺术团体中,有意大利威尼斯凤凰歌剧院、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基洛夫剧院等国际知名歌剧院9家,柏林爱乐乐团、柏林广播交响乐团、BBC英国广播交响乐团等交响乐团42家,室内乐团、重奏组及其他团体61家,合唱团22家。30多万观众在现场亲身感受了音乐艺术的巨大魅力,而通过电视台、电台观看和收听实况的人估计在百万以上。
有关专家曾评价说:“9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其演出的场次和新作品、首演的剧目超过了近10年来国内各地上演同类、同题材作品的总和。在北京国际音乐节以前,这样的数量和成就是难以想象的。”
随着今年第10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到来,以上数字及含金量将继续上升。
中国概念 世界共鸣
当10年前把中国音乐纳入节目单时,北京国际音乐节就已经开始记录中国音乐由复兴走向繁荣的脚印,并同时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诠释用音乐表达的“中国概念”,从而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中国音乐与世界共鸣的印证符号。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批中国现代音乐家冲击着国际乐坛的格局,北京国际音乐节正是他们的一个重要舞台。这些音乐家以中国音乐、现代音乐和交响乐相结合的崭新作品迅速崛起,给国际乐坛带来了与西方音乐截然不同的“中国风”,这也是国际影响渐起的北京国际音乐节能自豪地打出“中国牌”的原因。在前三届的节目单上,有各种形式的民乐演奏以及西藏、内蒙古、纳西古乐等少数民族音乐会专场,第四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正式打出“国际水准,中国特色,北京气派”的旗号,并推出两个前卫、另类的中国现代作品:谭盾的《卧虎藏龙》协奏曲和《永恒的水》协奏曲,迅速成为媒体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从第五届开始,“中国气派”在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口号中鲜明地提了出来,并分别推出陈其钢和叶小纲的新作品专场音乐会,在第六届更是强力推出了郭文景的两部中国歌剧:《狂人日记》和《夜宴》。第九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中国概念”开始正式亮相,中国优秀音乐家的能量也在这一届整体爆发。
此外,从第一届起,民族管弦乐作品在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节目构成上一直占很大比例,并且每年都要推出江南丝竹、潮州丝弦、琵琶合奏等民族作品音乐会。值得关注的还有昆剧经典连本大戏《牡丹亭》、四个多小时的《桃花扇》、管弦乐队版的京剧《杨门女将》和《交响京剧选萃演唱会》等,每一次传统民间戏曲在北京国际音乐节上的出现,都会引起轰动。
与此同时,一股双向互动的国际化演奏潮流让“中国概念”的继续延伸成为可能。一方面以郎朗、李云迪为代表的一大批新生代音乐家以及中国爱乐乐团等优秀的演出团体,屡屡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最高演奏水准;另一方面,包括诸多国际级音乐大师在内的国外艺术家演奏中国作品则是“愈演愈烈”,如第九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法国小提琴大师杜梅演奏了中国家喻户晓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文化外交 堪当平台
在10年的时间里,北京国际音乐节所取得的艺术成就、社会影响力几乎是在以几何级数迅速增长。从中国人的自娱自乐到汇入国际艺术舞台的音乐大事件吸引全球聚焦,慕名专程赶来的外国观众和海外媒体也在逐年骤增。正如俄罗斯指挥大师瓦莱里·捷杰耶夫所说,“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规模和艺术水准都可以与俄罗斯的圣彼得堡白夜音乐节、奥地利的萨尔斯堡音乐节等并驾齐驱,已经步入今天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几大音乐节行列。”北京国际音乐节正在以自己的独特方式与世界共享当代艺术资源,成为北京乃至中国文化市场高度繁荣的一张炫目名片,并积极促进着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往,为国际文化交流留下了种种美好的画面。
1999年第二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享誉世界的小提琴大师伊萨克·斯特恩,20年后重返北京舞台与中国指挥家李德伦再续前缘,联袂演绎莫扎特,为20年前中国那段“文化初春”与世界艺术初次谋面的美好记忆作了一个完美的交代。
2004年恰逢“中法文化年”,法国图卢兹歌剧院与第七届北京国际音乐节联合制作上演了法国作曲家古诺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制作水准之高,名噪一时。
2005年第八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引进纽伦堡国家歌剧院制作的瓦格纳四联神剧《指环》吸引乐迷,其后续的动力又将在2008年发酵——柏林德国国家歌剧院计划携一部瓦格纳歌剧和一部理查·施特劳斯歌剧,以中德政府文化交流的重点项目加盟第十一届北京国际音乐节。
2006年又值中国“俄罗斯年”,俄罗斯指挥大师瓦莱里·捷杰耶夫亲自率领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的交响乐团和歌剧团,参加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开幕式音乐会以及肖斯塔科维奇歌剧《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的中国首演,盛况空前。
公益普及 余味深长
很多人注意到,第九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出现了一个可喜的现象:在涌入剧场的观众中,有许多青春的面孔;钢琴、小提琴的场次里甚至有不少爸爸妈妈带着小朋友来看。在2100份问卷调查中,学生占到30%,其中音乐专业学生8%,仅次于外企员工的47%。有人甚至说:北京国际音乐节上,大中学生已经成为古典音乐市场生力军。由于音乐节的学生套票优惠政策,有的场次最低票打完折才40元,有的大学生由于做志愿者还可免费观看到钢琴大师的音乐会。
音乐节上,一些音乐家也热心地用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方式为他们讲解经典作品和音乐知识,深深吸引了中外小观众。虽然有的剧院平时规定身高不满1.2米的小观众不能入场从而保障成年人欣赏音乐的权利的做法家长们都能够理解,而北京国际音乐节免费赠送儿童专场音乐会门票的做法给予了孩子们走入音乐殿堂的宝贵机会,令家长们十分感动。
北京国际音乐节以9年来坚持每届推出的免费儿童音乐会,学生低价套票,把音乐大师课从音乐学院办到北京大学这样的综合大学,把舞台延伸到城八区的主要社区等举措,使音乐节与大众亲和。这些音乐公益普及活动在北京市民心中已然成了一条接近高雅艺术的“绿色通道”,“曲高和寡”的高雅音乐也由此正在改变人们对它的印象。
中国音协党组书记徐沛东说,北京国际音乐节已经形成了北京最富含金量的独立品牌和中国音乐文化的一个高端品牌。今天,即将步入第10个年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已经是一个在政府政策指导下、社会资金积极介入的非商业化、非盈利性质的公益文化盛事。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中国爱乐乐团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余隆认为,北京国际音乐节今天已经完全步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阶段。
据悉,为庆祝北京国际音乐节创建十周年,从4月起,音乐节陆续推出了音乐家赴西藏采风创作、发行音乐节十周年纪念图书《乐动北京》等主题活动。
又一个音乐华章已经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