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
引子:
2006年出台的《关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意见》明确要求,围绕最佳人居环境建设的目标,结合我市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和森林实际,制定多层次、多类型、网络放射状的城市森林体系规划,提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森林发展布局。
在中国林业科学院的具体指导下,我市编制了《成都市城市森林体系发展规划》。该规划的完成,标志着成都的城市森林建设纳入了国家和城市发展规划之中。
发展城市森林,构建城市森林,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改善城市生态条件和人居环境的治本之策。成都市的“创森”总体目标,与国际城市森林发展的这一理念相一致。
目标确定,重在实施。成都市创森,始终按照市委、市政府“规划是龙头和基础”的理念,坚持以规划推进之。将城市森林建设纳入了修编的《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A 规划建绿 层林尽染
“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城林合一、同步推进,城郊一体、整体推进,因城制宜、体现特色,合理配置、种树为主”。“森林规划”的编制顺应了国际城市森林发展的这一趋势。其坚持的几大原则,集中而凝练地表达了成都市“创森”坚持什么、倡导什么。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城市森林建设应倡导森林景观与园林景观的相互融合,以营建森林景观为主,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在追求生物多样性最大的条件下,保障人们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安全而舒适地生活。
一句话点评:紧扣成都市 “人居环境最佳”的建设目标,充分尊重自然,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环境。
——坚持城乡一体化的原则:结合成都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设山、水、城、田、林、园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促进大地森林化的实现。构筑以主城区为核心,覆盖整个市域的城乡一体的生态森林系统。
一句话点评:体现市委、市政府“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思想,促进城乡生态和谐。
——坚持综合效益最大化原则:在城市森林建设中,一方面要注重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不能忽略城市森林建设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高土地使用价值,提供木材及果品,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城郊农民收入。
一句话点评:追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兼顾,开辟农民增收致富的途径。
……
从中可管窥出,上述原则始终不离一条主线,那就是:可持续发展。
与“森林规划”相配套,全市各区(市)县也制定了本区域的城市森林建设发展规划;同时编制完成了14个优先发展重点镇绿地系统规划;编制了绿墙建设、生物(植物)多样性保护、社会主义新农村绿色家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市公园等各项专业规划。
B 近观远眺 满眼皆景
成都市在制定“森林规划”时,赋予了这样的内涵:强调城市森林的环境服务功能;强调乔木和森林的主体地位;将市区、郊区及远郊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城市森林的建设;注重发挥以生态功能为核心的森林综合功能。
净化城市空气,旅游休闲,节约能源、提高社会生态文明……森林在城市和谐发展的作用,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这种作用在成都显而易见。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涵养水源:成都市西北部的林区是沱江源头和境内岷江水系支流的发源地,总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80%以上的森林分布于陡坡地带,是重要的高山水源涵养区。对岷江、沱江的水源涵养,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维护生物多样性:成都市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国内排前,国际注目,共有动、植物11纲,209科,764属,3000多种。市域近郊和远郊的龙门山--邛崃山山脉、龙泉山山脉和市区的森林植被是其重要的载体。
益于市民身心健康
成都市以“休闲之都”闻名全国。近年来,依托城市森林的建设,在全市形成8处森林公园,市区还建有城市公园128个,成为市民及国内外游客主要的休闲健身场所。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促进旅游发展:城市森林为城市提供了巨大的旅游平台,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效果:经过10年的发展,目前,成都市已基本形成了以农家乐、乡村酒店、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旅游古镇、森林公园为主要要素的乡村旅游产业,构建了以城区为中心,延伸周边区(市)县的梯次发展布局,形成了分别以城区为第一圈、丘陵地区为第二圈、山地区域为第三圈的“环成都乡村旅游经济圈”。成都市因此荣获“中国乡村旅游发源地”的称号。
提供林产品:近年来,森林产业在结构调整中实现恢复性增长,传统产业逐步向生态经济产业转变。成都市注重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坚持“两业并举”的发展方针,在确保森林生态效益的同时,大力发展林业产业。
效果:通过培育林业龙头企业,走以农户联基地、基地联龙头、龙头联市场的林业发展模式,促进了森林资源向森林资本的转变。已初步形成了涵盖范围较广、产业链较长、产品种类较多的林业产业体系。
基于丰厚的积累,本着现代林业发展以“建设绿色成都,构筑生态城市”的基本理念,“森林规划”提出了成都市林业发展森林资源总体规划的结构布局为:森林生态保障林体系、产业发展林体系和文化传承林体系。
遵循“城乡一体”的原则,“森林规划”提出的空间布局规划为:一核二带,三网四廊,五圈六楔,多点。建设重点为:
——规划中心城区绿地系统结构布局为:四圈七片、九廊七河、多园棋布。
——近郊区森林系统规划布局模式为:组团隔离,绿轴导风;五圈八片,蓝脉绿网。
——远郊区森林系统规划布局模式为:二带、三网、多廊。
C 规划布局 工程走棋
在规划期内,实现科学的森林系统架构和清晰的森林网络,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发展;在城市总的森林覆盖率和绿地率达标的基础上,实现片区森林覆盖率和绿地率合理;保护自然湿地,保护野生动植物群落,维护生物多样性……
这是从技术层面定下的目标,怎样实现之?在此可引用彭镇华教授的一段话:城市生态建设必须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不要盲目发展。光有规划还不行,还必须要有大的工程相支撑。
“森林规划”提出了十一项工程建设,目标分两个阶段完成,时限分别是2010年和2020年。
亮点和特色工程概览:
城区绿化建设工程:到2010年,实现城市绿地率35%,绿化覆盖率40%,人均公园绿地11平方米;2020年,实现城市绿地率40%,绿化覆盖率45%,人均公园绿化15平方米。
城乡绿色健康生态走廊建设工程:到2020年,形成“一轴一扇四廊五环多点”的布局结构。届时,城市和全市乡村的各类绿地资源有机联结为一个整体,从而实现城乡生态、休闲旅游资源共享、城乡一体的构想。
链接:于2006年7月启动建设的绿色健康走廊西部轴线全长110km,通过成都市城区、温江区、都江堰市,最终到达青城外山风景区,途经光华大道、温玉路和成青路。成温段建设工程和都江堰市境内2公里示范段工程均于2006年底全面完成。
山地森林保育工程:到2010年,建立起布局与结构比较合理,具有多功能、高效益的森林资源体系,力争平均每年增加森林覆盖率0.6个百分点,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8%,建成长江中上游生态环境体系。
亮点:龙门山脉和龙泉山脉是市域风景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分布地,工程建设将加强其生态环境规划和保护力度,构筑两条市域生态环境保护带。龙门山以保护森林物种多样性为主,目前正在建设中的大熊猫野放中心,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典型示范性项目。
其他主要工程一览:乡村生态旅游和绿色家园建设工程;湿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等生态旅游建设工程;西(东)北部轴心氧源基地和空气库建设工程;林产业发展工程;古树名木保护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已经实施的近期规划(2006-2010年)建设工程及项目有22项。
D 一脉相承 异曲同工
作为国家战略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已于近期完成。成都市反应迅速,及时编制了《成都城市林业发展规划(初稿)》(以下简称“林业发展规划”)。
链接:自1999年以来,四川实施了一系列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全省森林植被、生物多样性和生态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为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发挥了积极作用。成都作为四川省省会,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森林建设综合指标持续增长。
林业建设为“创森”铺垫了厚实的基础,“创森”,促使林业建设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以下简称林园局)负责人说,城市林业是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服务城市为主旨的林业,是园林与林业融为一体的林业,它既是传统园林的扩大和延伸,又是现代林业的凝练与升华,是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林业,同时还应兼顾城乡经济发展的需要。
“林业发展规划”的定位和思路紧扣成都市委、市政府“城乡一体”的战略思想,已跳出了传统林业的桎梏,大大拓展了林业的内涵和外延,因此,它与全国其他城市的林业绿化建设规划相比,具有三个显著特色:
在关注生态效益的基础上,突出了林业绿化建设的经济、社会功能,体现了城市林业绿化的功能特色,是国家林业“三生态(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体现。
突出了以绿色产业链条为纽带构成的城乡一体、城市反哺农村新经验,满足了市民要健康、农民要致富、生态要保护、社会要和谐多种需求。
在林业和园林合并新机制下共同规划建设城乡绿化建设,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机制与模式的统一。
在此着墨城市林业,意在强调成都市不是仅为“创森”而创森,而是要借此次难得的机遇,追求效果的最大化。
正如成都市林园局负责人说,“创森过程”不仅是一个获得荣誉称号的问题,对城市是提升品位的过程;对郊区是与城市协调发展的过程;对市民和农民是改善人居环境、致富就业的过程。对政府则是向全国展示“绿色产业链条带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新模式和新机制”的过程。
因此,“城市林业规划”与“森林城市规划”一脉相承、异曲同工。2006年,在规划的指导下,创建森林城市和加快现代林业建设同步进行,全市城市森林整体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截至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6.15%。
各类规划构建起多层次、多类型、网络放射状的城市森林格局,使“创森”进入科学、健康、有序、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随着规划的实施,多姿多彩的绿链、绿圈、绿镯、绿坠,正浓淡相宜、错落有致地镶嵌在成都大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