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黄樱飞 张鑫隆 桐庐记者站 秦帆 张怡 裘一琳记者陈玮)本报4月12日第23版以《他从“一个信息一斤瓜种”起家》为题,报道了桐庐县瑶琳镇百岁村潘村自然村“吊瓜王”萧六德的事迹。他不仅自己率先成功引种吊瓜,而且还在当地带出了一个吊瓜种植产业。然而昨天,记者再次走进老萧家时,却意外发现,他手头忙着的并不是吊瓜,而是几株看起来眼熟却一下子叫不出名的小野菜。蹲在他身边的,则是专程从省农科院园艺所赶来的洪林、吴江两位专家。
经询问才知,原来萧六德又在县科技局的牵线搭桥下,跟省农科院园艺所的专家“结对”,合作启动了“增效节资瓜菜立体生态栽培模式研究”项目,利用吊瓜架下闲置的土地,发展药(食)用“野菜”。
吊瓜种植的季节性很强,从每年11月吊瓜采收完毕到次年四五月吊瓜抽芽,有半年的“修养期”。“如果能把吊瓜架下的土地再利用起来,种植城市居民喜爱吃的野菜,岂不是一举两得的增收手段。”萧六德的这一想法,与省农科院专家一拍即合。今年初,在专家的指导下,萧六德在自己的瓜地尝试种下了“鸭儿芹”、“革命菜”、“珍珠菜”、“商陆”等10多个品种的野菜。
连日来,在萧六德吊瓜地里蹲点的省农科院园艺所专家,正着手帮助瓜农筛选耐阴和喜光的野菜品种,以适应不同季节的栽培、采收。据悉,未来一段时间里,他们还将针对药(食)用野菜的栽培、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乃至采收后的加工、包装、运输等一系列的技术问题,开展跟踪研究和技术支持。
“虽然现在还称不上‘连片种植’,效益也还没显现,但有县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和上级农艺专家的技术服务,我信心十足。”站在田头的萧六德告诉记者,目前他已联络了附近各村部分种植吊瓜的村民,让他们跟随他一起接受野菜套种栽培技术的“辐射”。对此,该县科技局局长方裕良赞赏地说,如今桐庐全县的吊瓜种植面积已拓展到近4000亩。一旦吊瓜和野菜套种的模式得到全面推广,不仅可对瓜农增收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还能让更多的原生态野菜源源不断地进入市场,满足城市居民的不同需求。
上图:萧六德在吊瓜架下种植的野菜“鸭儿芹”。
桐庐记者站 裘一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