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首创的古街旅游项目,带动了全省文化旅游产业升级换代
2004年10月31日,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旁一声清脆铜锣响,锦里民俗休闲一条街正式开市。武侯祠博物馆开全国文博单位先河,控股经营性公司投入千万资金、耗时3年建成的这条古街,集纳了川茶、川菜、川酒、川戏和蜀锦等古蜀文化,游人在短短350米的距离内,就能享尽原汁原味的四川文化。
性建筑之一的锦里古街,扯住了海内外太多人的眼球,获得了太多的荣誉,更是催生了太多财富故事。锦里是一个窗口,透过它,可以看到全省各地冠以“产业”定语的文化和旅游交相辉映的绝佳风景。今天,文化旅游产业“四川模式”已是全国闻名。2000年,四川旅游总收入仅占全省GDP的6.4%,至2006年,这一比例已上升至11.3%。
A
女馆长敢闯敢干一排旧房变身锦里古街
从武侯祠博物馆的一名货车司机,到做事风格硬朗的女馆长,再到出乎所有人预料“鼓捣”出一条古街,颇有些传奇色彩的张丽君完成了人生的转变,一个从文博工作者到文化产业人的转身。她的个人经历,无疑是近年来四川文化旅游产业升级状态的真实写照,锦里古街就是一个万众瞩目的焦点。
转变:从货车司机到武侯祠馆长
1974年,张丽君到武侯祠当货车司机。当年的武侯祠,连张像样的办公桌都没有,“寒酸啊,为啥?就是因为大家都抱着守庙子的思想,只要文物不掉就行了,真的是端着金饭碗在讨口!”
2000年,张丽君当上了馆长。上任仅4年多,她使武侯祠博物馆固定资产从600万元飙升到3000万元,国有资产增值过亿元。
创新:一排旧房打造出锦里古街
博物馆东侧有一排旧房,原是南郊公园、武侯祠公园职工宿舍和民房。张丽君的点子来了:“武侯祠静态观赏的东西和内涵是有了,但‘吃住行游购娱’的配套设施要求还不能满足。”她的报告很快打动了市政府,土地被无偿划拨给武侯祠,并补助了300万元资金,博物馆随后一次性投入1000余万元,锦里古街诞生了。
紧接着,张丽君成立成都武侯祠锦里旅游文化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其中社会资本占40%,武侯祠博物馆和员工分别占公司的40%和20%股份,实现了控股。武侯祠将锦里老街上稳当的经营行当留在手里,其余铺面全部出租。招租告示刚贴出去,几十个铺面就被一抢而空。
影响:锦里古街成为成都的窗口
走完这条古街,游客就能看到四川民居、民俗,吃到地道的四川小吃,锦里散发的独特魅力很快吸引来如潮人流。一墙之隔的博物馆随即获益:2004年春节期间,武侯祠门票收入为101万元,2005年达470万元,增幅为370%;2004年武侯祠全年门票收入为2000多万元,2005年达4000余万元,2006年突破5000万元。
锦里开街的两年多里,共接待游客近千万人次,销售额几千万元,相继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示范景区”等称号。成都所有的旅行社免费游项目全部将锦里作为首选。今天的锦里,不仅受到成都市民的喜爱,同时也已成为外地人认识成都、了解成都的一个新窗口和新亮点。
B
锦里经商两年电动车换成小汽车
是为产业必能良性运转,必能见到经济效益。张丽君如今很自豪地说:“锦里没哪个铺面不赚钱!”靠挖掘整合文化资源做起来的锦里古街,确实催生了不少财富人物。
餐饮小吃:比外面贵也卖得火
卖糖油果子、春卷的张云常就是其中一位。当年,关掉在机投镇开的饭馆,张云常投入3万多元租下小吃区面积为8平米的小铺面,做起了自己拿手的小吃生意。
一串小小的糖油果子,放在锦里卖,要比外边贵上一倍,但这样的价格差距却没给张云常的生意带来任何困扰。“这叫吃的是文化氛围,大家都能接受。”张丽君一语中的。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张云常的生意也越来越好,旺季时,仅是糖油果子一天就要卖出近2000串!
2006年,张云常的旧电动车换成了中档轿车,他还在成都买了房子。“我每天6点半起床,打篮球跑步,和老婆换班守半天铺子,下午3点就下班,员工请了4个。现在想起来硬是感慨,要是文化没有形成产业,没有一个产业化的平台,生意咋会这么好做?”
民间艺术:不愁东西没人来买
同样感同身受的还有剪纸艺术家龙玲。没有固定点位,没有固定时间表,是她来锦里前的状态,“生计都成问题。”锦里开街后,龙玲拥有了一个固定摊位,火红的剪纸和古色古香的摊位相得益彰,剪纸作品刚创作出来没多久就会被游客买走。
“在锦里,没有重复的民间艺术种类,全是错位竞争。所以,在这里做我们的艺术,比打工强,比做生意还舒服。”从事传统书法的张贵生如此概括道,“在这里,我也越来越清楚地理解到,产业化是个大概念,单纯的文化产品还需要挖掘再造。”动过一番脑筋后,张贵生的书法作品从最初的5元、10元逐渐升级扩展到40元、80元甚至380元,一天售出千元的作品都不再是难事。
C
“四川模式”叫响全国
锦里一炮而红,北京、福州、敦煌甚至丽江的风景区派团前来成都锦里考察参观的场景时常可见,全国各地策划打造古街古镇的邀请函也是纷至沓来。
卸任武侯祠博物馆馆长的张丽君,带着自己的宝贵经验,全身心投入到为地方打造古街、提升文化旅游行业产业化含量的工作中。今年5月1日,她打造的大邑安仁古镇安惠里古街开街,第一天就为古镇刘氏庄园带来12万元的门票收入,破了历史纪录。实际上,不仅仅是安惠里,近年来,四川共诞生了近百处各式古街古镇,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主导下,四川的文化旅游产业化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关键是把稳了文化和旅游两者之间的关系脉。”省旅游局相关人士介绍,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活动的文化,大打文化牌的四川在过去数年里频频“出招”:围绕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两条主线,改善基础设施和进入条件,加强旅游精品建设,连续召开三届旅发大会和首届冬旅会,推动了旅游业快速发展,支柱产业地位正在形成。
建成了沫若艺术院、巴金文学院、金沙遗址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这期间,大熊猫被选定为北京奥运吉祥物,文物保护得到加强,成都出土的太阳神鸟被确立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中国首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也敲定在四川成都举行,一切皆是对四川迅速壮大的文化旅游产业的积极肯定。
本组稿件由记者蔡宇采写
挪动一子走活全盘棋
陈本男
也许张丽君当年创意并打造锦里古街时并没有想到,短短两年时间,锦里的名气会如此之大,带动的效仿会如此之众,由此使全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会如此之迅速。正是有着张丽君们的干劲和创新意识,开发古街这一文化旅游的全新项目,使四川的文化旅游资源被源源不断地开发了出来,并焕发出蓬勃生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四川模式”。真可谓是,挪动一粒子,走活全盘棋。
一条古街的诞生,犹如一发牵动全身,提升了四川的旅游形象,推动了旅游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游客为什么不想走?因为这里有太多让他们留恋的东西。口碑是最好的广告,众口既能铄金,当然也能铸金。四川旅游良好的形象,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
据世界旅游组织的资料显示,旅游业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加4.3元;旅游业每增加1个就业人员,社会就能增加5个就业机会。锦里古街诞生了诸多财富人物,就是一个铁证。张云常、龙玲、张贵生等,都受益于锦里古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单纯的旅游经济的发展,而且给相关的交通、餐饮、宾馆、通讯等产业也带来巨大的商机。
更不容忽视的是,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地方民俗文化的保护,起着重大的作用。一些已被人们遗忘的传统习俗和手工艺品等得以开发和恢复。仅锦里古街,不但收纳了上百种民俗风物,而且还有不少在市场中举步维艰的民间艺术。这些文化遗产重获新生,作为当地独有的文化资源,不仅吸引游客前来旅游,也弘扬了当地的民族传统文化,可谓一举多得。
一条古街的开创,为旧有的旅游景点注入新的文化内容,使四川文化旅游产业由弱变强。如能多一些类似古街的新旅游项目,那么,四川的文化旅游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作者系成都媒体从业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