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下旬,记者来到拜泉县长春镇幸福村采访。远远望去,村庄层叠错落,家家户户的“洋瓦”房盖,在夕阳的映衬下,熠熠生辉。
今年81岁的革命老军人刘发,精神矍铄。在自家宽敞的院子里,被一群侄男孙女儿围拢着,老人正在讲解着怎样给果树修枝剪叉。
记者问及现在的日子咋样,老人爬满皱纹的脸上立刻闪现出幸福的笑容:“这要和过去相比啊,那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哇!”
解放前,这里只有200来人,人烟稀少、一片荒凉。而今,全村人丁兴旺,六个自然屯有耕地13700亩,人口2042人,去年人均收入超过了4000元。名字也由译名或化名几经变化,从开始叫过的十七井子、团结屯、幸福大队,一直到现在的幸福村。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幸福人”认准了产业结构调整、运输贩运两条腿走路的“致富经”,70多个活跃的经纪人,让幸福村越来越富裕。
调结构十年增收八百多万
在幸福村宽敞明亮的村委会办公室,记者见到了58岁的老支书张润志,这个有着近20年工作经验的老“庄稼把式”,谈起农民致富经,还真是“一套一套的”。
张润志说,这里世代以土地为生,农民也认了从“土里刨金”这个理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也曾办过两个小厂,一个磨石块厂、一个砖厂。可当时由于缺乏技术和市场,不久就关停了,还落下了“一屁股”债。随着近几年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出台,大家伙儿种地的积极性高涨了,可有限的土地就只能是有限的产量,想提高效益就一招,那就是要调优产业结构。经过跑市场,看行情,大家一起细细地琢磨一番,算出比较效益,最后认定了玉米、葵花和甜菜。张润志介绍,全村1万多亩耕地,这三种作物分别占到40%%、25%%、15%%,其他是大豆和杂粮。这时,村里的姜会计拿出算盘“扒拉”了一下:近10年光景,仅调整结构增产的粮食农民就增收800多万元。
村里村外转了转,一排排大瓦房煞是好看。现在的幸福村,人居环境得到大大改善,“洋瓦盖”一年比一年多了,农民陈晓辉和崔成章还分别在村里盖起二层小楼,这叫城里人也眼气了一把。
听老军人讲诉革命家史
出生于1926年的刘发老人,小时候给地主扛过活放过猪,一年到头没黑没白地干活。那时,穿的衣服是补丁摞补丁,吃的是糟糠烂菜。20岁那年,他参了军,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115师给政委当警卫员。冒着枪林弹雨,他参加了辽沈、平津两大战役。
解放后,刘发回到家乡,当时的想法就是一心想买个胶皮轱辘的大马车,通过劳动多挣钱,可这小小的愿望一直未能实现。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幸福村仿佛变了个天。家家户户劲头也足了,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幸福人”更是铆足了劲儿,要大干一场。刘发老人生育五儿两女,经过辛苦劳作,家家都住上大瓦房,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现在大家族有62口人,一赶上农闲或者什么节日,刘家的儿子、媳妇、孙子孙女一大群能摆上几大桌,看这眼前的情景,老人那幸福的滋味就甭提了。现在,年过八旬的刘发老人耳不聋眼不花,十分关心国家大事,每天晚上吃完饭,看新闻联播那是雷打不动。
70多个经纪人带富幸福村
李生军,现在可是十里八村出了名的农民经纪人。1981年初中毕业的他,因为家庭困难开始务农。成家后,他和媳妇刘淑英每天也早出晚归安分地种着自家的30亩地。可日子久了,李生军发现老守田园这种活法,怎么也富不起来。他看到周边收购葵花、芸豆的市场很火爆,就和媳妇悄悄地商量,动起了一边种地,一边搞贩运的念头。于是,从亲戚朋友那里借钱买了台“小四轮”,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到幸福村以外的村屯收购葵花、芸豆,收满车后拉到长春镇等地市场上,以每斤挣1~2分钱的差价出售,慢慢的,还着实尝到了甜头儿。小两口的“腰包”渐渐鼓了,昔日的“小四轮”也换成了大“时风”农用车,小土坯房变成砖房,砖房又变成了占地100多平方米的彩钢新居。在他的带动下,现在幸福村从事贩运的经纪人达到70多人,全村有解放牌大挂车、时风四轮农用车、一汽佳宝面包车等大中小车辆53台。
幸福村农民富了,眼界也开阔了。大家动手,整洁村容村貌,村规民约上墙。看着眼前这比城里差不了多少的好日子,幸福村人的心里,那是比蜜还甜。
今年,幸福村被长春镇列为第二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在村委会门口,村书记张润志指着不远处的一条主干道说,今年要投资90万元完成硬化道路8.87公里。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100%,村里还要配套农机具,安装自来水,引进新技术、新良种,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满足农民求富、求知、求新和求乐的愿望。老张动情地说:“用不了多久,这些项目就要陆续开工建设了。全部完成时,你们再来看看,我们这幸福村老百姓的生活,那才叫是真正的幸福了!”
(黑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