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林业“二次革命”如火如荼;“绿色含金量”不断增长见证生态复兴
本报讯 记者戚耀琪、实习生黄瑞报道:如果要问广东的主色调是什么,答案应该是:绿色。
刚过去的五年里,广东人不再只把眼光锁定在GDP的增长上,转而关注起自身的生存质量:希望呼吸更新鲜的空气﹑得到更清洁的用水,着力把灰色城市变成绿色家园。
从都市到山区,从工业园区到中央商务区,从高速公路到海滨红树林,林业建设让生态之绿成了现实画卷。
森林围城生态护村
上世纪80年代开始,珠三角产业腾飞提升了广东在世界的地位。然而日益恶化的环境,让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每况愈下。广东也在重新审视:绿化造林的目标是什么?森林质量和效益用什么作评价?经过省委省政府的审时度势,广东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林业生态省,历经十年绿化的林业开始了“二次革命”的演进。
为了改变城市环境,广东省不惜花大手笔建设森林公园。2002年-2006年,深圳市完成森林公园规划和项目立项,规划总面积达250多平方公里。惠州、中山、东莞等地进行生态绿城规划,在寸金寸土的珠三角地带,种下了绿林满目,一扫“世界工厂”的灰霾记忆。在广州,按照2010年“绿色亚运”的要求,全市将新增绿地面积47.57平方公里,“森林围城”已经逐步实现。
“绿色”从城市延伸到了海岸边,一道“绿色长城”在过去5年围绕广东沿海绵延而去。防护林,这道总长达2797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固堤、防沙化﹑抵御台风,保护了无数村庄农舍。
向大海要森林,是广东生态的又一大手笔之作。全省现有红树林地面积达到了全国的46.8%。在深圳,主干道不惜让路,换来的是红树林的郁郁苍苍,以及周边土地价值的提升。
山河养生良木绿路
从红树林到大森林,生态精华尽藏山区。从上世纪鼎湖山成为全国第一个保护区以来,广东就为国家生态建设一次又一次地贡献林业经典。截至2005年,全省共建立了森林、野生动植物和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237处,初步建成了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以省级自然保护区为网络,以市县级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小区为通道的体系。
飞驰在各大高速公路的人们,近年来无不发现,路边景色已今非昔比。广东在京珠、汕梅、普惠、开阳等一批高速公路大种良木,完成了绿色通道造林2533公顷,还在重点推进京九铁路、京珠高速等绿色通道的造林。
“绿色”同样在广东大大小小的江河边悄然而生。东江、北江、西江、韩江等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不但有力防止了泥石流,还涵养了广东几千万人的生命之源。
水源涵养林、沿海防护林及红树林、绿色通道、自然保护区、城市林业及森林公园……一个个生态概念与规划浓缩5年成就。2005年全省森林生态效益总量达6377.83亿元,涵盖了全省森林放氧效益、降尘净化大气效益、生态旅游效益等九大效益之总和。
如今,每一项可圈可点的绿色含金量都在继续保持着增长,见证广东生态的复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