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军事训练转变,是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民兵预备役部队加快军事斗争准备步伐,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观念,科学谋划,大胆创新,狠抓落实,努力推进军事训练转变持续健康发展。
训练内容要变得更加管用。民兵预备役部队训练资源和时间有限,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精炼内容,注重效果。为此,一是突出重点队伍。在作战队伍上,突出预备役部队、军兵种民兵专业分队和民兵应急分队训练,确保重点队伍尽快形成战斗力;在人才队伍上,重点抓好首长机关和一线指挥员训练,突出信息技术、信息战等知识的学习,增强组织指挥民兵预备役部队参战支前等的能力。二是突出重点内容。加强信息化条件下支前保障、应急处突、保交护路、守边固边等任务的研究和训练,尤其要围绕自身担负的任务加强使命课题研练,提高完成使命任务的能力。三是突出关键岗位。要把专业性强、科技含量高、对应急应战影响较大的关键岗位人员训实、训好、训强、训到位;要加强电磁基础知识和战场电磁环境、电子战、信息战等基本理论学习,打牢信息作战基础;要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加大新装备的操作使用、维护保养训练,实现与所配装备的有机结合。
实施方法要变得更加灵活。具体说,一是“大连片、小分散”。对专业技术强、规模较大的兵种专业分队,由军分区在基地集中训练;对教学难度大、训练人数少、不易组织的专业技术兵种分队,由省军区统一分片设点或跨地区组织训练;对易于组织的一般性课目,由县一级人武部采取分散自训的方法实施训练。二是“抓重点、带一般”。单位训练,要突出抓好重点队伍训练,带动一般队伍的训练落实;个体训练,要突出指挥员、教练员、专武干部和分队专业骨干等的培养训练,带动普通民兵预备役人员的训练落实;指挥机关训练,要突出首长和参谋人员训练,带动机关其他人员的训练落实。三是“忙时干、闲时练”。要充分考虑民兵预备役人员“亦军亦民”的特殊性,准确掌握他们生产农忙、工作轻重规律,“避忙就闲”,科学选择训练时机,灵活确定训练方法,宜集中则集中,宜合练则合练,宜分训则分训。四是“部队带、地方学”。对科技含量高、专业性强的兵种技术人员和干部骨干,积极与现役部队、军事院校联系协调,实行挂钩代训、帮训;对口专业技术分队,可充分利用地方科技优势,实行军地“接口”补差训练,为开展军政军民联合训练积累经验。
训练手段要变得更加科学。改进训练手段,要向运用科技知识、科技手段和科学方法转变,重点在基地化、网络化、模拟化训练方面谋求新的突破。在基地化训练方面,要研究解决训练难集中、难保障、难落实的问题,尽最大努力把民兵预备役人员集中在基地开展训练。在网络化训练方面,要积极探索网上教、学、研、练、考、演的新路子,研究开发各种应用软件,采取网上授课、网上研讨、网上演练、网上考核等形式,实现训练的资源共享、随学随练、降耗增效。在模拟化训练方面,要重视利用仿真技术、虚拟技术和计算机系统,开展技术战术模拟训练,增大训练难度,减少训练消耗,提高训练逼真度。
训练保障要变得更加有力。要进一步优化整合训练资源,突出训练保障重点,切实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关键环节上,用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上。比如,在训练装备保障方面,要按照“总部申请、部队调配、自己购买、逐步升级”的思路,优先保障民兵预备役重点队伍施训。要把现有装备学好、管好、用好,防止出现新装备没配发、老装备也不会的问题。在改善训练设施方面,要注意改变“小而全”的训练场地保障模式,逐步走开人武部与人武部、军分区与军分区联合保障训练的路子,尤其要研究统一管理使用民兵预备役部队训练基地的办法,能合用的要合用,能利用现役部队、武警部队训练基地、场地的,要尽量协调利用。
训练机制要变得更加完善。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地方政府要切实把民兵预备役部队训练纳入党管武装重要内容,落实分管领导,明确相关责任;军事机关要科学安排筹划,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责任制度,真正形成军地齐抓共管局面。二是严格考核评估。建立严格的考评机制,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以实考促真训,以真训求提高,按照训练大纲和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考评内容,严格考评程序,量化考评指标,依法实施考评。三是加大奖惩力度。建立省军区系统党委首长和领导机关抓训练的责任制度,制定奖励等级和标准,将训练成绩与单位和个人的利益紧密挂钩,通过奖优罚劣、赏勤罚懒,切实解决训与不训一个样、训多训少一个样、训好训坏一个样的问题,激发起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的训练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