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南京中医药大学率先规划“创新型大学”建设蓝图

图片说明:教学楼

图片说明:漂亮的校门

图片说明:学生活动中心

  在中国高等中医教育新一个五十年到来之际,作为“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的南京中医药大学,在其“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中这样规定自己的奋斗目标:以中医药为主体,多学科为支撑协调发展的格局逐步优化,办学特色及优势日益凸显,对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明显提高,国际国内的学术与社会影响力不断攀升,使学校成为高素质、创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解决中医药发展重大课题的重要基地、推进中医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力量、促进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并具有创新特质的研究教学型大学。
为了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基于对学校新一轮事业发展的思考和战略部署,南京中医药大学“创新型大学”建设的轮廓逐渐清晰。

  南中医人面临的时代主题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题,时代主题是一个组织的共同的目标指向和统一意志。当前,南京中医药大学面临的时代主题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南京中医药大学”和“怎样建设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中医人这样提出问题,并以“创新型大学”建设来破题,是基于这样的发展视域:

  首先,从世界范围来看,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当前,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一系列的特点:一是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和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二是科技创新的动力既来源于科技人员的创造欲,更源于社会发展需求的强力拉动,科技工作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富民惠民、造福人类的使命愈加凸显。三是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学科发展既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学科间的交差渗透促进了新的科学领域和技术不断出现,科技前沿不断延伸。四是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表现为原始创新能力,科学技术加速融合,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紧密结合并互相促进,基础研究到产业开发的周期大为缩短,技术更新速度大为加快。五是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越来越依靠于多种学科、多种技术和手段的集成创新,越来越需要产、学、研等科技创新主体要素的密切合作。高等学校置身于这样的大环境,必须认清形势,明确方向,有所作为。

  其次,从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发展科学已成为现代大学不可替代的重要职能。自洪堡创办柏林大学以来,中世纪大学的职能首次得到了拓展,促进了大学由教学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大学不仅培养人才,而且还要发展科学,使大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提高了,从此,大学开始了从社会生活的边缘走向中心的漫长历程,而大学由人才培养的单一职能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合作与交流四位一体的职能转变已成为业界共识。知识经济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大学的人才支撑与知识贡献,高校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双重使命,承担着服务国家、地方重大需求和推进科技进步的双重责任。迄今为止,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科研成果70%诞生于高校,高校作为思想解放的策源地、知识传承加工与创新的集散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孵化器的作用与地位日益突显。在这样的时代,高等学校只有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提高自己的贡献率,才能赢得地位,创造发展空间。

  再其次,从行业发展态势来看,中医药事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健康观念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为中医药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中医药的发展潜力巨大。在这一背景下,推进中医药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正在成为全球科技界高度关注的重大课题。在世界范围内,关注并综合运用多学科技术与方法投入中医药研发的人员越来越多,中医药发展关键问题与关键技术的示范性研究成果愈来愈多,对我国中医药科技发展政策与导向开始产生重要影响。我国各级政府、科技界和产业界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医药理论与技术创新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扶持、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项目规划、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了对中医药的支持力度。在这样的挑战与机遇面前,如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团队、多学科联合攻关、抢占中医药科学研究的制高点并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是每一所中医药高等院校面对全球竞争的必然选择,也是高校之间繁荣学术科技、充分竞争发展的必由之路。

  南京中医药大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通过为我国高等中医教育提供第一套教材、第一套教学大纲、第一份教学计划的创新实践,从浩如烟海的中医药传统积淀中,发掘凝练了传统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现代表达形式与现代中医药学科体系,为新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模式的确立与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世纪之交,仙林新校区基本建成打破了制约学校办学空间的瓶颈、以中医药为主体、多学科为支撑协调发展办学格局的基本形成,构成了学校事业发展的两个拓展性平台,在中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期中完成了“二次创业”。那么今天,在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级之后,在高等中医药教育新一个五十年到来之际,南京中医药大学如何依靠自己的自觉实践,为中医药教育事业、为人类健康做出新的贡献?南中医人在破解自己面临的时代主题时,选择了实施科技兴校战略、走“创新型大学”建设道路,这个选择是必然的,富有战略意义的。

  科技创新是“创新型大学”建设的源动力

  构建创新型中医药大学,必须具备这样几个要素,第一,在办学理念上,要视创新为学校的核心理念与核心竞争力,视创新为学校的灵魂与动力;第二,在人才培养上,要改变传承知识为主线的传统教育模式,实施研究型教育教学模式,努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第三,在科学研究上,要更为强调科技平台和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重视在以中医药为主体,多学科支撑协调发展过程中,通过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推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发明和创造;第四,在社会服务上,要更多参与国内区域创新和行业创新体系建设,成为国家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和中医药创新的示范高校,并通过高水平的中医药创新活动,显著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第五,在学校管理上,要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形成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现代大学制度;第六,在校园文化上,要崇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敢为天下先的科技文化,形成彰显时代创新精神与中医药科技文化传统相统一的精、气、神。

  如何实现事业发展过程中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调整与优化、办学模式转型过程中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谐调支撑、解决发展过程中历史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无一不与学校的制度、管理、教育、科技的改革创新相联系,其中科技创新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科技创新既是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自身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学术水平的主要手段。从人才培养来说,现在不抓科研工作,很难讲人才水平能提高到什么程度。现在评价一个高校的水平,国际上通用的并不是学校规模和培养学生数量,而是跟科研工作、学术水平、培养人才、出的成果紧密结合的。加强高校科研工作,增强科研实力,必将为高校发展提供长远的、可持续的、战略性的支撑。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都是“创新型大学”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并不能等量齐观,其中,科技创新是动力源,既是先锋,也是主战场。

  南中医科技创新体系的战略展开

  “十五”期间,南京中医药大学在科技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表述:一是科研项目、科技经费与项目层次有新提高,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75项,获得科技经费6246.21万元;二是学科、实验室与其他科技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建成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7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建成科技部规范化中药药理实验室、国家药物(中药)临床实验基地、江苏省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工程中心和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2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其中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培育点)、1个SPF级动物实验中心;三是科技创新取得一批新成果,共取得科研成果59项,其中获部省级以上奖励22项;研发新药18项,取得新药证书2项、保健食品证书2项、新药临床批件17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7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4项,出版学术专著177部,发表学术论文4521篇。四是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工作取得新业绩,“十五”期间,共签订科技开发和技术转让合同54项,合同金额4124.6万元,与“九五”同期相比翻了近三翻。总体来说,经过“十五”的建设,学校的科技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特色与优势:积累了中医药研究与开发的基本经验、培养了一批具备科技创新基本素质的专家队伍、在优势学科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研究与发展方向、建设了一定水平的中医药研究条件、具备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研究教学型大学的科技工作基础。南中医人同时也清醒地看到,与目前国家和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科技创新的要求相比、与中医药行业科技进步对中医药院校科技创新的要求相比、与省内高校和全国同类院校科技创新活动高速发展的势头相比,学校科技工作还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面向“十一五”,适应“创新型大学”建设的要求,南中医确立了科技兴校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以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为标志,学科与实验室建设为龙头,围绕中医药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构建创新体系,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创新型人才,营造科技创新文化,努力优化资源组合,着力推进科教经、产学研结合,立足江苏,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在解决中医药关键问题、实现理论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凸现高水平中医药大学的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围绕建设“国际著名、国内一流的研究教学型中医药大学”的愿景和“创新型大学”的内在要求,南中医把科技创新的主要奋斗目标确定为:重点发展中医、中药、中西结合学科,引导培育护理学、药学、制药工程、分子生物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或交叉学科,支持发展与中医药相关的人文社会学科,兼顾发展一般学科,建成以中医药为主体、多学科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体系;省以上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成与学科地位适应的科技创新团队,造就新一代学术领军人物和一大批科技新秀;科技创新文化氛围深厚,体制与机制创新成效明显,科技创新要素配置优化,初步形成适应创新型大学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在中医药理论体系与学科体系创新、国家中医药重点研究领域以及中医药与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相关领域取得一批一流成果,社会贡献率和影响力实现跨越式提升。

  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引领科技内涵建设再上新水平

  创新中医药为主体,中西医结合,多学科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体系。在保持中医药主体学科全国领先的基础上,围绕中西医结合,多学科支撑,在中医药与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上,实现内涵建设的突破;借助多学科研究成果为中医药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形成新的学科特色与优势;着眼于提高对江苏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贡献,逐渐增加一般性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持续探索与中医药学术发展相关的新的学科建设增长点。

  把握中医药发展规律,创新中医药理论与学科体系。根据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医疗卫生事业需求的变化,对中医药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启动“中医药理论体系与学科体系创新工程”。通过“十一五”期间的研究论证,在把握与尊重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形成建设方案,培育胜任这一系统工程的领军人物与创新团队。至下一个五年计划,全面实施并完成这一创新工程,为我国中医药学术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充分重视中西医结合学科体系建设与创新研究。当代科技集成发展的趋势,不断为中医药研究提供新的技术支撑,直接运用当代科学技术的现代医学也必然是距离中医药理论与技术发展最近的学科。因此,学校把加强中西医结合学科体系建设与创新研究作为中医药理论与技术创新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加强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建设为切入点,调整思路,整合资源、重点突破、集成创新。至“十一五”期末,在该学科领域形成具有相对稳定并能体现优势与特色的研究方向,培养或引进具备能够担当其发展任务的专家队伍,争取在下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培养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标志性领军人物,产生标志性的创新成果。

  在学科建设的创新实践中推进专业与课程建设。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充分重视将学科建设的创新成果作为推进专业与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专业与课程改革创新的学术基础、探索与中医药相关专业或课程增长点的学术支撑。一方面积极鼓励专家队伍及时将学科建设的创新成果,纳入专业和课程建设体系;另一方面,大力扶植在学科建设创新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学科或学术带头人,不断拓展和深化学术方向,探索与改革专业与课程建设体系,及时将相对成熟并能独立发展的学术方向与相关的现代科学技术对接,构建新型中医药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研究平台,推进专业与课程改革创新。

  调整布局,分类指导,重点推进,不断优化学科建设体系。坚持加强基础学科,发展应用学科,拓展边缘学科,培育交叉学科的原则;集中力量发展中医药优势学科,在多学科交叉、医理结合、医工结合、医学与人文社会学科结合等方向上集成创新,寻找新的增长点;通过优势学科的示范作用,引领一般学科建设;着力扶持在全国已显示出一定优势、并有较好发展前景的新兴学科、与中医药交叉的学科;潜心培育新的学科建设生长点,开拓发展空间,不断探索新的学科特色和优势。

  二、发挥行业优势,服务社会需求,在科技重点领域寻求新突破

  重视中医药理论与基础研究,在自主创新与原始创新领域寻求新突破。“十一五”期间,学校中医药主体学科、特别是基础学科,始终围绕与中医药学术发展相关的重大科学问题,形成自主创新的研究方向并提出各自的重大研究命题;科技主管部门从推进中医药科技进步的战略高度,研究制定以我为主、重点投入与长期投入的科技扶持政策,对能够把握并坚持稳定的基础研究方向与寻求解决中医药学术发展关键问题的专家队伍,通过专项科技发展基金,给予重点扶植与资助;围绕从事基础研究的相关学科和有潜力的专家群体,整合科技资源,鼓励学科交叉,实现集成创新。通过“十一五”期间的探索,初步形成促进源头创新和中医药科技进步的基础理论研究支撑体系,进一步奠定学校在国家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中应有的学术地位。

  以临床重大疑难疾病研究为切入点,推进中医药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一方面在临床学科建设层面,积极组织重大疑难疾病的项目申请,以项目建设和研究团队的建设为纽带,整合校本部与附属医院的科技资源,适时将中医临床学科的发展重点转移到以临床疾病研究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另一方面,通过临床各科若干有一定研究积累和诊疗优势的重大疑难疾病示范研究,探索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的诊疗技术、方剂配伍、中药制药等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

  弘扬中医药特色优势,多学科集成创新,推进新药创制。“十一五”期间不仅要在新药创制领域获得一定的份额,还要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通过新药研发关键技术的创新集成,获得若干专利技术、专利产品及其相关的标志性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对国家新药创制政策的研究,注重与制药企业资源整合与技术集成,充分发挥新药创新领域的专家队伍优势、学术优势与技术优势,通过校企共建技术平台和共同申报新药研发项目等途径,实现学校对地方经济、医药行业发展的重要贡献。

  重视健康产业的发展需求,不断扩展中医药的发展空间。把握我国健康产业蓄势待发的重要机遇,把握健康产品研究开发投入少、空白点多、社会需求广泛并能较快实现与企业、市场对接等特点,充分发挥中医药预防医学思想与方法、养生康复理论与技术、饮食疗法、自然疗法等理论与技术优势,适时将其列入科技创新的重点发展领域。引导有志于这方面研究的业务人员投入这一领域,在专项科技发展基金中给予必要的扶持。对于成功实现研发产品进入市场的研发人员,根据产品的社会价值衡量其对学校的科技贡献,给予表彰与奖励。

  三、整合资源,搭建平台,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现新优化

  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新一代领军人物。加强科技创新体系的主体建设,以若干重大科技项目负责人为中心,组建跨学科、跨单位、跨学校的创新团队,培养出能够冲刺两院院士和各级各类学术领军人物的新一代中医药专家群体。研究制定专项科技人才建设专项方案,围绕学校科技创新的重大目标,抓住国家实施科技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和江苏省“333工程”、“青蓝工程”、“高校特聘教授计划”、“高校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等重要机遇,培养出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国家科技创新团队和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促进新一代科技创新拔尖人才、学术带头人队伍和学术骨干队伍的成长。

  优先建设共用科技服务平台。“十一五”期间,在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研究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等方面,通过加强专用技术与设备建设,新建一批部省级以上的科技平台。有效地实现资源整合、特别是硬件与技术的资源整合,促进各级各类技术服务平台的高水平建设和发展,优先建设共用科技服务平台,实现科技投入效益最大化。从有利于学科建设、有利于学术带头人作用发挥和实现共用科技平台社会性开放、提高社会科技服务能力的角度出发,重点将“江苏省中医药研究与新药创制中心”建设成为我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共用科技服务平台、重大标志性成果产生的孵化基地、校内外、省内外专家从事中医药研究与新药创制的开放基地。

  积极整合中医药研发信息数据服务平台。抓住国家建设中医药研究临床数据信息服务中心的机遇,与附属医院的相关数据中心有效整合。通过“十一五”的努力,建成一个在国内中医药行业有重要学术影响、能够随着信息科学技术进步和中医药创新成果涌现不断更新完善、面向社会开放的中医药研发信息数据服务平台。

  加强科技管理队伍建设与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将高素质、职业化的科技管理队伍和成果推广队伍建设列入学校重要的议事日程,通过队伍建设主动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学校科技创新活动与社会需求的主动对接,有效提升我校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率。

  同时,努力探索产学研、医教研实体建设,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引入国际性科技创新资源,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

  四、创新体制机制,重塑大学精神,培育创新型大学新文化

  坚持专家治学和学术民主,促进科技管理体制创新。按照学术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专家治学和学术民主,构建有利于学术带头人引领学术团队有效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各级学术组织和专家队伍,研究制定项目评审、质量监管、成果评价的标准和体系;发挥专家群体的咨询作用,建立制度,规范科研评估行为,落实科技信用制度,营造科学、民主、和谐的研究氛围;注意防止学术垄断、学术浮躁、学术虚假等现象,着力改变重立项、轻管理的现象;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有效激活中医药科研资源,逐步实现项目实施、科技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的有机结合;严格制度,加强监督,强化对科研项目的经费管理,保证中医药科技工作真正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

  高度关注人力资源配置,激发科技创新合力。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创新的发展思路,依据人力资源整合以学科队伍建设为重心,物质资源整合以共用科技服务平台为重心的建设思路,改变教学与科技资源配置的失衡、失控状况,实现各级各类人员灵活进出教育平台或科技平台,按需选择教学或科研活动的局面;以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切实获得学术发展的话语权与支配权,淡化行政干预为切入点,扶持学科、学术带头人在其学科、学术领域切实履行协调教学与科研工作同步发展的职责;以阶段性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为纽带,首席专家为重心,团队建设为抓手,探索与创新教学科研人员的互相依存、互相促进、良性互动、共同提高的人力资源配置模式,切实转变目前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存在的冲突与矛盾现象,激发科技创新合力;解决重点发展领域和新兴学科急需的专门人才的引进工作,并为引进人才和谐融入学校的学科建设体系创新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多渠道筹集科技建设经费,争取科技投入实现历史性突破。进一步加大纵向科技项目组织、申报的力度,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项目份额;通过加强横向科技合作与项目推广工作,广泛筹集社会资金用于学校的科技投入;通过学校发展基金的融资活动,给予科研条件建设、项目培育、产品研发等方面投入与支持;在多渠道筹措科技专项建设经费的同时,逐年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力度,逐年提高研发经费在事业经费中的比例。

  注重政策导向,创新科技工作考评与激励导向机制。结合校内津贴分配方案的改革,建立推进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和相对合理的考评体系,将成果的成熟度及其经济贡献情况纳入考评指标,将考评的主要话语权,下移至科技团队。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为各级各类科技工作人员搭建公平公正的科技事业发展平台,保障科技工作者的权益,不断加大对科技活动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的奖励力度。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努力塑造创新型大学精神。要大力倡导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在实践中努力塑造彰显时代精神与中医药文化传统高度统一的创新型大学精神;努力弘扬“以人为本、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开放竞争、团结协作、和谐宽容,争创一流”为主要内容的当代科技创新文化,发扬拼搏进取、自觉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淡薄名利的团队精神;营造学术无禁区、研究无权威、成果无水份、真理无止境的创新氛围。

  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

  水管爆裂淹7条街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投 资 创 业 健 康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