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环卫产业化,已成为环卫事业发展的一种趋势。余志雄 摄
近日,全省首个垃圾肥料处理厂在天心区大托镇正式建成投产,每天成百上千吨垃圾,经过这个垃圾处理厂,都可变成肥料。这个厂建成投产,不但可以让垃圾变废为宝,而且可创下不菲的经济效益。在社会惯性认识中,环卫行业是终身需要“输血”的行业。天心环卫能将“财政环卫”变成“效益环卫”,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结果的出现?带着疑问,记者进行了一番深入调查走访。
僵局:“财政环卫”运转困难
长期以来,城市环境卫生工作一直由政府统包、一家独揽,内部缺乏竞争。天心区环卫局同样面临着机构设置臃肿的问题,局下设9个所,局、所双层管理造成环节过多,责任分工不明。各环卫所之间在部分公共地段上有时存在漏洞,一些卫生死角成了“都不管”地段,有的管理员和清扫员还要绕道检查和清扫。
天心区环卫局虽然是事业单位,但财政实行的是“差额拨款”,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改革大潮的冲击。裹足不前的环卫行业,面临的市场冲击更为巨大,几年前,天心环卫的运转曾一度变得十分困难。
破冰:环卫产业化实现双赢
按步就班、运行几十年的环卫行业,显然不能适应长沙现代化大都市发展的需求。面对困境,天心环卫通过苦苦思索,决定改革其运行机制,走产业化道路。
2005年3月底,天心区环卫局经多次进行酝酿,用19天的时间率先在全市环卫系统完成了环卫所管理机制调整改革。根据工作性质按“专业化、公司化、产业化、社会化”的要求,打破原先环卫所的旧管理体制,重新组合5个清扫公司、3个有偿服务收费办公室。“三办五公司”实行竞标上岗,由中标者按自由组合原则,在原环卫所的管理人员中进行优化组合。
天心环卫调整改革后,精简了岗位,打破了原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格局,解决了机构臃肿的问题。天心环卫还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利用环卫自身优势,组成清洁公司、垃圾收集公司、物业保洁公司、垃圾运输车队等,把服务延伸到商场、饭店、宾馆等行业,扩大经营范围。这样一来,三个有偿服务收费办的收费指标总数,每年都在递增,减少了过去漏收、少收的现象;社会清扫公司全面冲向市场,新增中南工艺精品城、嘉年华、友谊小区清扫等多个业务点,每年新增业务收入数十万元。
思考:如何做好环卫产业化
有专家指出,环卫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市容市貌,影响着城市的文明化进程,同时也影响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环卫产业化,将是一项具有战略性双赢的改革举措。
如何做到环卫产业化双赢,首先要从源头截流污染——分类回收垃圾变废为宝。如废旧书报、塑料、家具、电器以及可降解的生活垃圾等回收,形成回收、环卫、再生一条龙产业化体系。废旧品收购的从业者们,已为环卫改革探索出一条成功的模式,环卫部门只要用现代化企业管理方法,就能够顺利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让“财政环卫”变为创效益的环保产业。
环卫产业化双赢,还要把环卫与环保融为一体,把利益与责任融为一体,这样就可以把被动环卫变为主动环保。环卫产业化除了要解放思想,打破固有模式,还要学会产业向纵深型、立体化发展,将源头净化、归类回收、深加工处理、废旧利用、保洁服务等形成产业链,从而实现最终意义上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