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历史任务。正在变化和发展中的中国农村,再次成了整个社会关注的新热点。任何文学都是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的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题材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带来无限广阔的创作资源和美好前景。
纵观现当代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许多优秀的作品都是作家思想感情与创作灵感为时代和生活深情感召的产物,也往往成为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暴风骤雨》描绘了解放区土地改革翻天覆地的壮丽画卷;《创业史》展现了农民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错综复杂的社会及尖锐的矛盾冲突所形成的行动、思想和心理的变迁;《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反映了我国农村上世纪70年代的社会风貌,揭露了极左路线给农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精神创伤,表现了农村人民群众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执著信念;《平凡的世界》展示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十年历史转型期农民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浮躁》则敏锐捕捉到上个世纪最后十年,在改革大潮面前,农民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和内心冲突。与这些作品相比,我们目前的农村题材文学还缺乏他们所彰显的生活厚度、思想深度和精神力度,缺乏更为宽广的视野和对生活更多角度的探索和思考,缺乏打动人心深处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因而必须承传经典乡土文学的精神血脉,汲取、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
如何表现正在变革中的中国农村的鲜活与凝滞、高尚与卑微、喧哗与骚动、善良与邪恶、奋进与观望、希望与茫然。如何在“三农”问题的错综斑杂中,敏锐的捕捉,发现、挖掘我们对于中国乡村独特的理解和认识?我们所面对的“乡土”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乡村,我们所面对和表现的“人”,也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这是一个充满开拓和创造激情的年代。也是深化改革、辛勤建设的年代。作家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书写农村在时代转折中的命运交响,奋进中的人生悲欢和普通百姓的思想和情感。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次重大战略调整。面对瞬息万变的城市化、市场化、科技化的现代农村,一些作家缺乏足够的精神资源、思想资源的有力支撑,导致认识理解肤浅,发掘表现不到位。特别是对正处于剧烈变动中的当下农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中的人和事不熟悉,缺乏直接的、切肤的审美感知以及独特的体验和发现,对乡村生活的描写显得隔膜、抽象,缺乏从生活中捕捉事物真相的能力。作家如何将翻天覆地变化中农村的人和事以新的文学眼光历史地、审美地认识、理解,化作自己的血肉和灵魂,并艺术性地化作出鲜活生动的乡村故事、乡村情感,达到作品的内在精神与审美品格的完美统一。仅仅凭借于当年乡村记忆中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加上“第二手材料”进行想象加工,以此来图解国家政策式的叙述模式,明显存在着一种概念化、表面化、公式化的理解,更谈不上进行形而上的观照和思考。要从生活的表层深入农民心理的内核,深层次地反映农民在农村城市化进程日益突出的城乡文化、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要进一步展现农民心灵深处的真实,表达出他们情绪、情感和愿望,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追求和奋斗。从而传递出一个重大而多维的社会主题。
农村题材文学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着力表现城乡一体化对新一代农民人格的建构和灵魂的重铸。致力描写对当代生活中真实的新农民形象的发现和重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盖几栋楼房、修几条马路,也不仅仅是农村经济飞速发展。最终指向的是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农民的人格、精神、灵魂的建构和重铸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催生了农民许多新的价值观念、新的行为方式、新的道德标准。文学要着力展现市场化进程、工业化进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性格、人格、精神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探究农民的生存状态和他们精神空间的无限可能性。
当前农村文学对农民工精神探求与审美表现上,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缺陷,对现实社会的症结或焦点现象缺乏尖锐的、敏感的反映和一种批判精神。主题的单调、粗浅,对农民工的同情、怜悯仍停留在“苦难诉求”上,并把这种“苦难”仅仅归结为政策。作品中只有苦楚和无奈,阴暗与寒冷,相伴而来的只有颓废、绝望、恐惧。整个作品笼罩在一片阴暗潮湿的灰蒙蒙的雾霭中,缺乏温情与温暖感。这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作家要用现代意识抵达农民工的灵魂深处,在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的整体格局中,从人性的复杂性、生动性的角度重新审视农民工命运沉浮和心理嬗变,着力发掘人性中的真善美,给我们以明亮温暖的理想诗意。着力彰显农民工在困难、挫折中与生俱来的勇于创业,奋力开拓的坚韧、执着、隐忍、善良、宽容的个性。赋予农民工生命以生存尊严与价值意义内涵。
农业、农村、农民构筑了乡土中国波澜壮阔的生活图景和博大厚重的历史文化。成为民族和人民的痛苦与欢乐的栖居之地,也为当代文学创造了一种新的审美境界,开拓了一个新的艺术天地。这也为作家开掘了一个广袤丰饶、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作富矿。一代又一代农民在艰难困苦中用汗水浇灌着理想家园。一代又一代作家把笔当作犁在大地上耕耘。100多年来,我们的文学艺术涌现出许多优秀之作,集中表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思想和情感,发出最能体现那个时代的声音。构筑乡土文学新高地,唱响农村文学最强音。作家在希望的田野上要绘制出新时代的“山乡巨变”,抒写新时代的“创业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古老的中国乡土再一次焕发出勃勃生机,农村文学的茂林嘉卉就在广袤的乡土沃野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