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面临东海、背靠太湖,北挟长江口、南濒杭州湾,属于长江和太湖流域下游的典型平原感潮河网地区。又地处北亚热带南缘,东亚季风盛行,气候温和湿润,台风影响和降雨较多,多年平均降水量约1191毫米,且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
专家细数五大“威胁”
台风灾害
受东亚季风盛行的影响,平均每年影响上海的台风有2次,最多一年达6次。1949年7月25日,6号台风在上海金山、浙江平湖间登陆,上海风力达12级,全市普降大暴雨,累积雨量182毫米,市区严重受淹,水深0.3-2米,沿海海塘决口500多处,倒房6.3万多间,死亡1647人。
暴雨灾害
上海特定的地理气候条件,加之城市高楼林立、热岛效应明显,极易形成局部强对流天气和突发暴雨。1977年8月21日,特大暴雨袭击本市,北部地区230平方公里范围被400毫米暴雨圈所笼罩,其中宝山塘桥地区日降雨量达581.2毫米。暴雨造成部分地区严重内涝,积水1米以上,121万亩农田受淹,倒房2000多间。
2001年8月5日至9日,中心城区连续5天雷暴雨,造成6.4万户民居进水,徐家汇地区累积雨量高达480毫米,创下有气象记录128年以来的最高。
台风涌潮
由于海平面上升、洪水下泄、河床淤积和台风涌潮顶托的多重影响,黄浦江潮位屡创新高。
以黄浦江苏州河口为例,警戒潮位为4.55米,历史上最高潮位出现在1997年8月19日受9711号台风影响时,达5.72米,高出外滩地区地面2.5米,沿杭州湾、长江口一线海塘损坏64公里,决口11处,损坏护岸67处。宝山、徐汇、闵行、浦东低于千年一遇防御标准的黄浦江防汛墙决口3处,漫溢倒灌近20处,黄浦江上游干流段堤防漫溢10多公里,决口2处,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达2.2亿元。
上游洪水
由于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骨干工程基本完成,上游洪水下泄速度加快,瞬时流量增多,黄浦江上游水位抬升。近年来,汛期黄浦江上游米市渡水位突破3.5米警戒线的现象屡见不鲜。1999年百年不遇特大梅雨期的30天内,黄浦江承泄的太湖流域洪水总量虽远不及1954年,但瞬时流量流速均创历史纪录,水位远远超过1954年,使本市西部低洼的松江、金山、青浦三区因洪致涝。
风暴潮“碰头”
台风、暴雨、高潮位和上游洪水“三碰头”、“四碰头”始终是上海的心腹之患。2005年8月7日上海受到台风“麦莎”影响,市区风力达到8-10级,长江口区和沿江沿海最大风力达10-12级,全市普降大暴雨到特大暴雨,普陀、徐汇、长宁、虹口、奉贤的单日雨量都超过了200毫米。
当时由于恰逢天文大潮汛,加上上游江浙地区因暴雨水量剧增,黄浦江水位全面超过警戒线,其中米市渡水位创下4.38米的新纪录。上海遂出现台风、暴雨、高潮和局部洪水“碰头”的严峻局面。全市倒塌房屋1.6万间,倒伏树木52万棵,受灾农田83.8万亩,市区200余条马路积水,5万余户居民家中进水,转移安置21.6万人。因工棚、房屋倒塌和修理房屋被风吹落等原因造成3人死亡;因电线被风刮断等原因而触电死亡4人,直接经济损失13.58亿元。作者:晚报记者杨冬 通讯员章震宇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