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渭南市二次党代会以来,渭南大地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近日,刚从上海浦东干部学院学习归来的渭南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新文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渭南最大变化是以农业为主导向以工业为主导的重大转变
记者:刘书记,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渭南这五年来有哪些重大变化?
刘新文:渭南这几年最大的变化是实现了以农业为主导向以工业为主导的重大转变,农业大市、工业小市、城镇弱市、财政穷市的面貌得到改观,确立了“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经济工作总思路,确定了“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环境建设为关键,以提高执政能力为保证”的四项工作格局,连年开展“项目建设和环境优化年”活动,调动和整合各种行政和社会资源,把项目建设变成全市上下的共同行动。
最感欣慰的是老百姓得到的实惠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记者:渭南过去五年的发展引人瞩目,您的工作思路、执政理念是什么?渭南老百姓目前的生产、生活状况如何?你最感到欣慰的是什么?
刘新文: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构建和谐社会,对我们渭南来说,就是抓好增加农民收入、子女上学、看病就医“三件大事”和贫困户、下岗失业职工、失地农民、教师工资陈欠、残疾人“五本账”工作。“三件大事”关系每个干部群众的切身利益,“五本账”关系到社会弱势群体,这是我们的“自选动作”,提得早,抓得实。从2004年提出这一工作,到组织14项专题调研,再到出台《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步伐》、《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的意见》等9个重要文件,经过几年努力,我们既解决了一大批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又增强了各级干部奉民为天、以民为本、为民献身的宗旨理念。比如,在增加农民收入上,我们确定了“增收为本、规划先行、基础突破、尊重民意”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思路,在全市三分之一的村连年开展“市县乡万名干部包千村”帮扶和212个示范村建设活动,60%的村实现通村道路硬化,5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得到解决,4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基本消灭了“无电村”,有线电视乡镇覆盖率达到100%,网络延伸到95%的行政村,去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2002年增长39.4和29.5%。在解决子女上学问题上,我们瞄准未考入普通高中和大学的初高中毕业生,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重点,全市各类职业学校增加到277所,在校人数11.3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一半以上。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76%,比2002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我们在加强医疗设施建设和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同时,重点对一些常见病、常用药实行最高限价,严查乱开药、乱涨价的不正之风,医疗费用总体下降20%左右。最令我感动欣慰的是老百姓得到的实惠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渭南必有重大变化
记者:请您谈谈渭南今后五年的发展思路。
刘新文:去年底,渭南市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今后五年要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为指针,坚持既定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格局,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十大产业的优化升级步伐;持续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特别要把旅游产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旅游产业大宣传、大开发、大建设;打造“绿色渭南”城市品牌,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深度推进“两个建设、三件大事、五本账”和谐工程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建设新型工业大市、现代农业强市、特色旅游名市、文明绿色新市。
本报记者 李红
2007-5-12 1:01:28 2007-5-12 1:01:16 2007-5-11 4:00:502007-5-103:37: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