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治理,今年白洋淀水质明显好转,鱼也多了起来,收网的渔民喜上眉梢。
去年“引黄济淀”工程实施后,1亿多立方米黄河水被引入白洋淀。
渔民的捕鱼“旺季”即将来临,修补渔船好打鱼。
白洋淀码头边,游船和环保太阳能路灯静静等待为游客服务。
编者按:
“华北明珠”白洋淀从来都是那样引人瞩目,不管是独特的湿地生态、宜人的荷乡风光,还是令人痛心的污染事件、艰难的治理与同样艰难的规划,等等,与白洋淀相关联的所有一切,都牵动着人们的神经。
尤其是去年春天,在华北大平原气候越来越干旱、水体污染越来越袭扰百姓的宏大背景下,白洋淀发生了死鱼事件。周边群众开始认真审视这一方水体的生态修复,地方政府也开始加力进行淀区环境的综合治理。
此后的“引黄济淀”,就是一次长距离的调剂努力。保定市也下大力气治污,关停限排了白洋淀上游200多家不稳定达标排放的排污企业,以改善淀区水质。
又到5月,此时此刻的白洋淀又是一番怎样的风景呢?这也是记者再次踏访这颗“华北明珠”前,特别渴望揭开的谜底。
本报记者 刘丽普 刘玲/文 本报记者 孟宇光/图
◎淀上人家
一个纯水村的淀上生活
10日上午,从安新县城赶往大淀头村,汽车穿行在并不宽阔的堤坝上,两侧绿油油的麦田和同样绿色的芦苇交错滑入我们的视野。突然间出现在视野里的两位白发老人,坐在村头,安详地梳理着渔网,老人脸上的安静,是难以在匆忙赶路的人流中发现的。
纯水村有了连接陆地的桥
端村镇大淀头村四面环水,是一个纯水村。不过,刚落成的一座连接村庄和陆地的大桥,改变了该村只靠水路出行的历史,这也是村民一次次向记者夸奖村支书为民谋福的一个范例。
“那些年,交通不方便,又整日忙着打鱼,根本吃不上蔬菜,最担心的就是家里来个亲戚,根本没有招待客人的东西。”今年60岁的张马虎老汉说,现在不同了,交通方便了,不用出去,家门口什么东西都可以买到。
在村边休息的村民们说起村里这些年的变化,都由衷地感觉到幸福,都说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环境也改善了:村边倒垃圾的地方,变成了村边的通道;以往城市里才看得到的垃圾桶,如今也出现在这个渔村内;旱厕悄然变成了水冲厕所;每年都能吸引很多游客到这里来游览,村里建起了多处家庭旅馆……
10日那天,正赶上村子里的集市,花布、夏季五颜六色的服装、锅碗瓢盆和其他各种日用品摆满了红砖砌成的小路,村民们三三两两地走在街上,小商贩们热情地招呼着。街角老汉的刨冰的味道,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农村吃冰棍的味道,那时吃上一支两分钱的冰棍,也能高兴很长时间。
村民张马虎的打鱼生涯
上午10时,张马虎将小船停靠在村边的码头上,清洗、梳理渔网。小船上到处是生活的气息,棉被、牙具、洗衣粉、黄瓜等随意地摆放着。他刚刚卖掉从淀里打来的鱼,直接卖给了等在村边买鱼的鱼贩子,嘎鱼(音)、鳝鱼等共卖了100多元钱,“每天能打多少也不一定,时多时少,我们就是靠这个吃饭。”
事实上,张马虎并不马虎,他很有条理地给记者讲述了他和他们一家人这些年来的生活脉络。张马虎说,他从小就开始捕鱼,就是当地村民所说的“打活天”,在他的这一生中,好像除了捕鱼,没有做过其他事情。在生产队时,靠捕鱼换取工分,后来是给生产队交鱼,抵顶各项需要交纳的费用。到现在,捕鱼成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还不用交纳这费那费了。
“以前,这里水多,鱼也多。只要下淀,打个二百斤很容易。只是那时候价格也很便宜,钱挣得也不多。”张马虎说,那时候才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呢,网漂是用高粱秸秆做的,棉线的渔网,使用两三次后就需要用猪血洗,然后上锅蒸,再抹上油,才能使用,否则渔网就会破,也捕不到鱼。现在这些麻烦程序就省了,用尼龙的渔网捕鱼,不用三天两头地晒网了。“不过,没有水的日子,我们也就没有生活来源了,每次放水时,我们都紧紧地盯着水面能升高多少。”
这些年来,白洋淀内的鱼越来越少了,在张马虎看来,这与村里的人口在不断膨胀有关系,与淀内的水少了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几年前,张马虎曾到官厅水库、天津等地捕鱼,但随着年龄的增大,他更希望在家里过相对安逸的日子。“每天下午两三点和老伴一起上船,带上干粮、暖瓶,进淀下网。在船上过一宿,第二天早上4点开始收网,回到村里卖鱼,10点左右吃当天的第一顿饭,每天都是这样过。”张马虎说,他惟一的儿子并没有从事捕鱼,而是以打工为主,每天挣几十元钱。
与大淀密切相关的生活
张马虎的生活,也正是大淀头村人多年来的生活写照。
该村村支书赵爱乐介绍说,村里现有660户、2200人,作为白洋淀内一个四面环水的村庄,村里人世代以捕捞为生,多是渔民,现在村里仍然有70%的人在从事捕捞业。但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白洋淀的水资源贫乏,鱼也没有以前多了,村民们不再单纯地依靠在家门口捕鱼生存了,开始走出家门,到天津郊县和周边,或到北京、内蒙古、山西等地的水库从事捕捞,主要是输出捕捞技术,与别人分成。还有一部分人在外地经商,也主要是从事与水产品资源相关的批发业务。现在,平时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弱之人,很多年轻人都带着家眷外出捕鱼了,“我们这里的捕鱼技术是远近闻名的。”此外,也有一部分年轻人放弃捕鱼,在外打工。
随着白洋淀这些年的变化,经历过干淀、污染和多次补水、调水后,村民不再单纯地关心自己的生活了,也开始注意白洋淀的整体环境和生态。
正在村边渠内清理垃圾的朱干树想到去年的死鱼事件,依然感到心惊。他说,死鱼都漂到他们村北了,差一点就到这里。“不管是白洋淀的水被污染了,还是没有水了,都直接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去年冬天和今年春天补水以后,水面上升了1米多,水干净了,鱼也多了起来,大家都很高兴。每次淀里水少了,我们村民也很焦虑。”所以,65岁的他每天到渠里打捞垃圾,也可以为改善环境尽自己的努力。
◎湿地生态
水短缺、泥沙淤积、环境污染、湿地功能下降
——— 拯救白洋淀水生态
10日午后的白洋淀,在阳光的照射下,水面上波光粼粼,与周边的绿色交相辉映。几个船工穿梭在广场上,搜寻着每一位有可能坐船的旅游者。
来自大张庄的周老尧是划船队5队的队长,他说,可能是“五一”那几天来旅游的人太集中了,也可能是白洋淀的旅游旺季还没有到来,这几天人显得少了,来白洋淀的主要是参观雁翎队文化苑。周老尧说,他估计,在去年“引黄济淀”和大力治污的基础上,“今年的旅游形势应该会很乐观。”
白洋淀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湿地,总面积有366平方公里,在维系华北地区生态系统平衡、调节河北平原乃至京津地区气候、补充地下水源、调蓄洪水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被人们称为“华北之肾”。
有关专家认为,不容乐观的是,白洋淀水域干旱少雨和上游来水稀缺,多次出现的干淀或低水位使白洋淀内生物物种锐减,有的物种甚至绝迹。目前汇入白洋淀的10来条河流常年基本没有径流,上游虽有4座大型水库、90座中小型水库,但满足城市供水、工农业生产用水已经捉襟见肘,正常情况下白洋淀的生态用水很难得到补给。过度开垦造成白洋淀和白洋淀流域水资源短缺、泥沙淤积、环境污染、湿地功能下降,拯救和恢复白洋淀生态系统已迫在眉睫。
安新县白洋淀湿地保护区管理处辛景超主任介绍,白洋淀物种资源很丰富,可以说是我国北方天然的动植物物种基因库,在这里生长的野生鱼类有54种,大型挺水植物47种,底栖生物38种,野生鸟类192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4种。
可喜的是,今年4月底,保护区管理处与河北农大动植物学院对白洋淀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摸底调查时,发现了5种这里以前没有记载的鸟类。
为保护好白洋淀天然的淡水湿地生态系统,省政府于2002年11月,批准白洋淀为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按照功能划分为4个核心区,分别为烧车淀核心区、大麦淀核心区、藻乍淀核心区、小白洋淀核心区,核心区总面积97.4平方公里。缓冲区位于核心区的外围,总面积62.4平方公里。试验区位于缓冲区的外围,总面积152.2平方公里。
有论者认为,成为省级湿地生态保护区的白洋淀,将可能得到更为长期和可持续的保护。
◎治理努力
脆弱的生态与努力的转身
2006年春天的白洋淀“死鱼事件”,使得白洋淀这个华北最大淡水湖泊的水生态环境问题集中爆发。随后,补水、控污、清污、截污等生态修复工作全面展开。一年来,白洋淀正在恢复其正常的生态功能。
5月10日,大淀头村,淀里的水较去年清澈了许多,水位也有所升高。渔民们在岸边整理着渔网,鱼贩子一清早就赶来收鱼。刚卖出了一箱河虾的渔民王大爷说:“这种虾只生长在清澈的水里,水不好就长不活。”来自保定市环保局的监测结果显示,今年整个淀区的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多处水质达到了Ⅲ类、Ⅳ类,已经完全适合野生动植物的水中生存。
治污:关停上游218家企业
据了解,从去年的3月份起,保定市政府组织安排高阳县、蠡县等10个位于白洋淀上游的县(区)(分别位于4条敏感河流沿岸)对所有不稳定达标排放的排污企业进行了排查,当即关停了218家企业,每天减少废水排放量10万多吨。截至目前,除了97家经核查恢复生产外,仍有121家关停企业处在停产治理中。
保定市环保局局长魏凤枝说:“白洋淀水质的污染源除了来自上游造纸、毛纺染织等企业的生产污染外,还有来自县市的生活污水及淀内水区、半水区的20万人口的生活污染。”
处于大清河水系中游的白洋淀位于九河下梢。许多年前,涓涓清水通过条条河流汇集到白洋淀。而如今,在非汛期,几乎所有河流都已干涸,只有流经保定市的府河带着市区的生活污水汇入白洋淀。
为了及时截污,保定市两个城市污水处理厂加强运营管理,并对流经保定市的府河污水进行拦坝截流。近年来,通过对部门县城生活污水的分流转排措施,白洋淀上游的污水进淀量在大幅减少。
随着白洋淀水域环境的恶化,淀区百姓们逐渐意识到保护水环境的重要,并在生活中开始自觉减少向淀内排污。
在大淀头村,记者看到原来村外岸边的垃圾堆放处变成了整洁的环村甬路绿化带,每隔几十米还有垃圾箱。村里的董大妈说,每天早上和下午都会有人上门收生活垃圾。“现在谁也不会把垃圾倒在河里。”该村还特意雇请了年老村民担任起水中环境清洁工。记者赶到时,两个老大爷正在船上用工具清理着水中的污物。该村党支部书记赵爱乐指着一丛水草对记者说,随着水质的改善,这种多年未见的水草又开始在岸边茁壮生长了。
一位老人在清理村边水渠里的污物。
调水:近10年累计调水15亿立方米
白洋淀属于平原半封闭式浅水型湖泊,面积366平方公里,蓄水量约1亿立方米,最大水深5米,平均水深只有1米。而当地的多年平均蒸发量约为1500多毫米,多年平均降雨量则只有563毫米。也就是说,白洋淀一年的蒸发水量和当前的蓄水量基本相当,并且上游河流常年断流,没有任何一股清洁水入淀,造成蓄水严重不足。
水量不足只得从别处调水、补水。在连续十年干旱少雨情况的影响下,白洋淀已经先后14次从本地水库或外地调水,以避免干淀的发生。据悉,在上世纪80年代初,白洋淀曾经出现了连续几年的干淀。祖祖辈辈生活在水边的渔民们卖掉了家中的木船,在淀区里开起了拖拉机。
渔民张马虎说,再也不希望见到像那样的干淀。“没有水,就没有我们的生活了,太不适应!多亏了一次次给淀里补水,我们还能在这儿捕鱼生活。”
前些年,通过从保定的王快水库、西大洋水库和安各庄水库一次次的调水,临时解决了白洋淀的干淀危机。然而本地水库的蓄水量本来不足,还要担负下游农业灌溉用水的任务,很难保证向白洋淀长期补水。
2004年2月,“引岳济淀”历时4个月,完成了向白洋淀补水的任务,水位上升至7.3米,补给了当年的水量。
2006年底至今年3月,黄河水欢腾着奔向白洋淀,使白洋淀水位提高了93厘米,蓄水量1.26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白洋淀干淀危机。据保定市水利局副局长张海波介绍,近10年来,已经累计为白洋淀调水15亿立方米,入淀7.8亿立方米,确保了白洋淀十年不干淀。
蓄水严重不足加上每年平均高达1500多毫米的蒸发量,白洋淀几乎年年渴求着外来水的补给。虽然水利与相关部门针对白洋淀的情况,已经总结出了“低水位运行”的经验(即平时把水存在水库,控制白洋淀水位在7.0米左右,既能有效防止干淀又能满足白洋淀生产生活基本用水),但是,“建立长期补水机制,保证淀区充足水量,才能防止淀内水体恶化,使白洋淀在本地长期枯水时期能够维持一定的环境功能。”张海波说。
综合治理:寻找长效补水机制
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经过保定市各部门的共同努力,综合治理白洋淀污染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综合分析白洋淀水环境现状,不怎么乐观。”保定市环保局局长魏凤枝表示,目前白洋淀的生态功能已经相当脆弱,流进的清水有限,而污水只进不出,白洋淀水质保护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采访中,水利、环保、畜牧水产局等各个部门的许多工作人员纷纷表示,白洋淀的环境污染治理是一项综合工程。保定市畜牧水产局局长姜明慧表示,近几年“增殖放流”等措施取得了初步的效果。去年该局从外地购回了375公斤河蟹蟹苗和4万斤花白鲢鱼种,通过这些滤食性生物的自身净化功能,改善白洋淀负营养性水质。“‘引黄济淀’后,白洋淀的水质已经达到Ⅳ类以上,适合自然界的鱼类生存了。”姜明慧说,通过对捕捞方式、器具等作出规定,淀内的渔业资源比起去年已经有大幅度的好转。
近年来一直密切关注白洋淀水域环境的一位专家认为,白洋淀是所有人的白洋淀,白洋淀的保护责任在保定,但是需要全省乃至全国的共同关注。
张海波在分析了近十年补水调水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多措并举、立足本流域补水、枯水年寻求外流域调水的长效补水机制的探索。
保定市水利局设计院院长赵金良举例说,连通王快和西大洋水库,平水年可以为白洋淀提供实际入淀量1.14亿立方米的水,基本满足白洋淀的需要。目前这项工程正在申报审批中。
据悉,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过保定,给白洋淀补水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但是虽然该工程已经将补充白洋淀生态水纳入规划,但是没有分配水量。张海波表示,如果能够分到水量,“这将可能成为解决白洋淀补水的长效机制之一。”
◎记者手记
期待重新焕发青春
本报记者刘丽普
白洋淀的“水”,让人有发不完的愁:水位又下降了,水体被污染了……这些问题没完没了地“纠缠”着政府有关部门,影响着世人的情绪。
“白洋淀就像是位80岁的老太太。”两天来,保定市环保局魏凤枝局长的一句话时时萦在我的心头。在描述白洋淀生态环境的脆弱时,她如是说。这样的说法让人震惊,白洋淀可是“华北明珠”、“华北之肾”,对华北和京津的气候和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怎么能与80岁的老太太联系起来呢?
细细想来,也不是没有道理:“九河下梢”的白洋淀没有固定的补给水源,干旱少雨的气候每年足以使白洋淀的水面下降近两米。更为可怕的是,流进白洋淀的仅有的水不是经过处理或未经过处理的生活污水,就是工厂里达标或不达标的生活废水。要让这个脆弱得不堪一击的“80岁老太太”生活下去,就得不停地给她“补水、换血”。
而这个“补水、换血”过程谈何容易?在水库的枯水年,本流域内的几个水库几乎无水可调,所以,不管是流域内,还是跨流域,每一次调水对水利部门来说,都是一场战斗。补水的机制在没有理顺之前,激烈的战斗还得继续。另外,环保部门发布一个禁止排放不达标废水的文件并不难,难在企业为谋求利益而偷排偷放造成的监管困境……
一边是想方设法在流域内、跨流域调水,一边是利欲熏心偷排偷放,所有这些,不由得让人发问:白洋淀究竟是谁的?是白洋淀人的白洋淀,还是河北的白洋淀、华北的白洋淀,还是大家的白洋淀?既然白洋淀这块湿地与我们大家息息相关,爱护、保护它也就是大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来参与,“80岁的老太太”照样可以健康地活下去,甚至重新焕发青春。
值得欣慰的是,自去年白洋淀死鱼事件后,经过多部门参与治理和“引黄济淀”,白洋淀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水多起来了,旅游的人多起来了,渔民和船工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上游关停了200多家排放达标不稳定的企业;4月底,白洋淀安新县湿地管理部门的调查发现,淀内的鸟类多了5种,达到了197种,野生生物也更为丰富;对白洋淀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近期和长远的规划都在有序进行中。
更让我们深有体会的是,我们在八达淀参观时,跃出水面的鱼不时引起我们的注意,还有一条鱼竟蹦到了我们的小船上,一种鱼米之乡的清爽气息顿时扑面而来。
◎新闻链接
近年白洋淀生态事件回顾
○调水
:自1997年至2006年,白洋淀先后从上游水库17次生态补水,使水位基本保持在6.5米以上。2004年水利部和河北省政府共同组织了跨流域的“引岳济淀生态应急补水工程”,历时4个月,入淀水量达1.59亿立方米。去年年底,首次跨省生态调水“引黄济淀”工程实施,进淀水量1亿多立方米。
○干淀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白洋淀曾数次出现干淀,1983年至1985年,白洋淀区内竟跑起了拖拉机、三马车,其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保护
:2002年11月,省政府批准白洋淀成为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污染
:2004年春节前后,白洋淀发生大面积死鱼事件,造成数百万斤鱼死亡。此次受污染水域涉及安新县4个乡镇38个村庄679个养殖户,受污染水域46187亩,其中养殖水域17074亩。
2006年3月,白洋淀部分水域大量死鱼。该事件在保定市引发了一场环保风暴,关停限排了白洋淀上游200多家不稳定达标排放的排污企业。
○保护
:2007年3月,白洋淀景区经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为AAAAA级景区。
白洋淀水污染防治项目列入国家“水专项”课题研究,今年3月“白洋淀水污染防治课题”名称调整为“北方草型湖泊水质改善与沼泽化控制技术及工程示范研究”,正式列入国家“水专项”课题后可申请国家经费5000万元。
水村里的集市也热闹无比。
鱼贩收进不少鱼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