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外知名书画家云集西安参加笔会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张宏伟 王警 摄
86岁古典文学专家霍松林挥毫泼墨,已学习书法两年的6岁小朋友朱逸清看得入了神
本报记者 张宏伟 摄
“书情画意绘长安·全国书画名家笔会”昨在西安举行,省委副书记杨永茂,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马中平等领导专程看望参加笔会的艺术家,并祝贺笔会成功举办
幽雅秀丽的西安大唐芙蓉园内,和风徐徐,巍峨壮观的紫云楼前广场,三面回廊内摆放着画案,笔墨纸砚齐备,纪念《华商报》改版十周年名家笔会的巨大面板,赫然在目。
由华商报社主办,省美协、省书协、西安美院联合协办的“书情画意绘长安·全国书画名家笔会”于昨日举行。
随着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协副主席段成桂的一声宣告,笔会开始,书画家们各抱地势,一时笔墨缤纷,各展风采。中国美协副秘书长戴志祺还代表中国美协,向本次盛会表示了热烈祝贺。
省委副书记杨永茂,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马中平等领导,昨日专程看望参加笔会的艺术家,并对笔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
“换羽移宫”喻改版
即席赋诗添华章
第一位开笔的是86岁的古典文学专家霍松林先生,他即席赋诗一首并欣然书写,“换羽移宫格调新,华商十载报佳音。文潮簸荡黄河水,浇灌三秦万象春”。他用气象磅礡的诗句,表达了对《华商报》的一腔祝愿之情。霍先生随即表示,“换羽移宫”典故出自宋词。宋人杨无咎曾有“换羽移宫,绝唱谁能和”之句,宫、羽均为古代五音中的音调名,“换羽移宫”意喻《华商报》的改版,并祝愿《华商报》能在报业发展中谱出更多绝唱。
或花或水或人物
名家大腕展绝技
笔会现场,名家大腕各显功夫。这边,陕西国画院院长张立柱寥寥数笔,幽静村巷中,一村姑盘膝而坐,嗡嗡纺线,西府风情扑面而来。那边,著名画家邢庆仁展示了一幅乡村人牛图,村姑看牛,鲜花灼灼,渭北风光,立现眼前。在花鸟长卷的合作现场,著名画家李庚年临时充当现场调度,“你给这儿再来一串紫藤,你要不然给这儿再种上,嗯,嫽得很、嫽得很”。不远处,西安美院教授贺荣敏的《达摩面壁图》已悄然出炉,须发卷曲,双手合十,静默中有无限定力。同样静气的是陈忠志先生,笔下一幅人物画,款款侧卧,风度潇洒、神态飘逸,好一幅“长安市上酒家眠”的模样。
中国美协副主席、西安美院院长杨晓阳现场绘制的一幅《母子情深》,引起观者赞叹之余,也有人对其寓义进行了引申:母子情深,比喻的是生活与艺术家的关系,受众与媒体的关系,在母亲节(5月13日)即将到来之际,绘此慈母图,足可与天下为人儿女者共勉。著名画家罗国士以一手月季享誉画坛,煞是精妙,他给《华商报》带来了自己三天时间“种”的“月季”,并现场参与了山水长卷的绘制,与赵振川、戴希斌等人一起用笔墨“登山临水”。年轻画家石迦,临阵不惧,山水长卷的绘制中,先画了一棵盘曲古松,大家合作完后,他又在画上横挥竖抹,“云山雾罩”了一番。
北京市美协副主席、清华大学美院绘画系主任杜大恺,在观者的建议下,“惜取眼前人”,现场对着一位唐装仕女画了起来,不多久,云鬓步摇的女子出现在尺幅之上。来自辽宁的著名书法家姚俊卿,昨日创作出了尺寸最大的一幅书法作品,令观者叹为观止。清华大学美院副院长刘巨德自言所画的是“黄土高原的一种草花”,而几位南方画家所画陕北窑洞,红花绿草点缀,苍茫中多了些南方的灵秀,使人耳目一新。
重温文艺规律
笔墨丹青相交流
作为协办单位代表,省文联副主席、省美协负责人赵振川在笔会开始前还发布了热情洋溢的“动员令”。他说,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5周年,艺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大众,艺术家们聚首《华商报》,重温文艺规律,践行讲话精神。他认为,“作为一家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媒体,《华商报》已经与文艺界建立了真诚互信的友谊,为推介陕西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并日益受到文艺界的关注与认可。感谢《华商报》提供了一次难得的交流切磋的平台,盛会期间,我们将以笔墨丹青相交流,以精品佳构共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