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从西南交通大学毕业后,成都女孩李艳语到深圳一家知名企业做起了产品设计,月薪3000元的她过着较为稳定的生活。而2006年,李艳语毅然辞掉工作,打起背包到非洲做起了没有酬劳的志愿者。这样的选择对于普通人来说,意味着放弃了城市的一切。
她曾到云南山村做志愿者
2004年,李艳语在朋友处偶然接触了“HPP”(HUMANA PEOPLETOPEOPLE,中译互满爱,人与人组织),这个不分国家,致力于国际合作发展援助工作的公益性组织一下子引起了她的注意。当年,她去了云南玉溪的志愿者基地,在那里,她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我去了大西村,在那里连村主任都是文盲,小孩随地大小便,没有厕所,不刷牙……可是他们每一个都是那么可爱,笑容很灿烂……”这一切使她很难过,也让她坚定了做志愿者的信念。
为了理想辞掉工作到非洲
2006年9月,结束了在云南小村的援助,李艳语辞掉了工作,同另外16名志愿者一起,远离家乡来到了非洲赞比亚中部省的小村“Katongola”,一下飞机,他们便被当地的环境所震撼了:“一望无际的空旷,整个人好像要被吸干了。”而小村的境况更是远比云南小村要糟得多:每户人生10多个孩子,孩子们没有书可读……
没有过多地去想,放下包裹,她和志愿者们埋头干起了活。李艳语负责的社区方圆30公里,每一天,她都要冒着高温骑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到其中一个地方,友好地与村民建立关系,教当地男人建简易厕所、陪孩子们玩游戏、打井,做防艾工作……
志愿者将成为她一生的事业
一个月只有200美元的补助,住的是简陋的房屋,有时两周没有水。李艳语在日记里写道:“尽管我用了一周才基本适应这里的残酷,但还是有措手不及的时候。”刚来不久,她就患上了疟疾,高烧400C、呕吐不止、全身酸痛。她被其他志愿者从村子背到了镇上治疗,这个坚强的女孩来非洲后第一次哭了。
“一批又一批的志愿者汇集在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中间,他们是来自各大洲各大洋的年轻人,他们冒着可能失去性命的危险去实现人生中的小小愿望,他们并不伟大,但一定了不起。”年轻的李艳语说,她将把做志愿者作为她一生的事业。记者徐洁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