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财经大学,一所市属普通高校,如今博得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青睐。教育部专家组把财大的迅速崛起誉为“天财现象”。
这是天津财大扎实推进系统化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果。近年来,天津财大始终牢牢把握教育教学质量这条生命线,倾力打造天财育人品牌。
居安思危谋求发展苦练内功提高竞争力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大多数高校特别是一些实力强劲的综合性大学纷纷开设财经类专业,财经教育形成了群雄竞争的局面。天津财大作为我国最早建立的财经院校之一,计划经济时代所具有的生源和就业市场优势正在弱化或消失。面对这一情况,学校确定了“找准位置、发挥优势、办出特色”的办学思路,为深化教学改革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在国家实行高校扩招政策后,面对极度升温的求学热潮,学校确定了“量质双赢”的应对策略,全面实施了优质教学工程,从2000年起连续3年定为教学质量年,每年都有新的目标、新的标准、新的任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使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以人为本创和谐校园制度创新焕发活力
一所高校办得如何、水平高低,除了办学所需硬件条件外,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能否得到充分发挥。为此,学校提出“学校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并积极付诸实践——
为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校投入巨资建立了以拴心留人、奖励骨干人才和解除后顾之忧为宗旨的长效激励机制,即“天才基金”;实施了天财凝聚力工程,大幅度提高教师待遇,优先改善教师办公环境和住房条件。近年来,学校每次实行分配制度改革先给一线教师和离退休老同志涨津贴,为教授提供家政服务、为骨干人才配备笔记本电脑、为教师配备电脑、为任课教师提供免费午餐、设立教职工看望父母日……凝聚力工程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激发了广大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全方位体现“以学生为本”。在硬件上,新教学楼群所有教室都在阳面,楼内建有多处供学生活动的公共空间等;建有全市设施最全、条件最好的学生公寓城和最大的电子阅览室等。在软件上,为指导和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生活或心理障碍,成立了大学生救助中心;建立了以领导干部、党员教师和离退休老干部为主体的联系困难学生制度。一系列具有天财特色、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制度,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
教学管理创新。学校实行教务管理工作专职化,为及时沟通与教学相关的情况和交流教改经验,建立了被誉为“教改沙龙”的系主任例会制度;从南大、天大等名牌大学聘请资深专家,建立了具有职称评定一票否决权的校外专家督导制度;为使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科学、顺畅、有序,全校各部门建立了标准化的工作程序。此外,还建立了学生选教师、学生教学信息反馈员、表彰和重奖课堂优秀教师等制度。
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学校设立专项资金,鼓励青年教师攻读高学位;实施了“学科首席教授”制度和旨在扶植培养年轻拔尖人才的“朝阳工程”;为加快教师更新知识、优化知识结构,实施了知识储备工程;为使以老带新制度化、经常化,实施了青年学者辅导计划;按照“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聘请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被誉为“欧元之父”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蒙代尔在内的一大批国内外顶尖级学者担任客座教授。
学生教育与管理创新。学校实行了学生管理专职化改革,做到每名学生都有专人负责;成立了大学生自律委员会,凡学生出现违反校规校纪情况,先由自律委员会提出处理意见。选拔优秀新生组建教改实验班,是学校培养拔尖人才的一种成功探索。六年来,共招收26个班,1000余名学生进入教改实验班学习。目前,三届学生中已有60人推荐攻读免试研究生,48名同学提前毕业考取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校的研究生,部分同学奔赴就业岗位。
量质双赢毕业生受青睐
招生就业实现良性循环
天津财大铸人铸魂,学生中涌现出奉献爱心的全国第一位、第二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女大学生曾欣、黄煜惠;自立自强的孤儿、全国三好学生苏辛;身残志坚的无臂学子刘涛、全国英语演讲大赛总冠军原牧等一大批优秀的学子楷模。
近年来,财大学生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明显提高;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名列全市高校榜首;在市级以上数学建模竞赛和“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学校已13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称号;还曾多次获得全运会突出贡献单位、全国大运会校长杯、“全国高校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财大女篮在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中实现6连冠。
财大招生覆盖30个省、市、自治区,在绝大多数地区新生录取最低分数超出首批重点院校录取分数线,且逐年上升。近五年本科生一次就业率平均为96%,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青睐。目前,招生“入口”和就业“出口”实现良性循环,实现了“量质双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