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济南5月13日电(记者张晓晶)目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存在一种明显的反差:一方面,部分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大量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部分企业向记者反映,一些大学毕业生并不能完全适应企业的需要,希望学校在培养人才时都来听一听用人单位的需求。
据济南市职业介绍中心负责人介绍,与前些年相比,用人单位的人才消费理念更加理性务实,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再学习能力、吃苦和敬业精神。与之相比,一些大学生自身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相适应。
山东皇明太阳能集团公司董事长黄鸣说,大学培养的人才到了企业都要进行两三年的培训,才能独立适应岗位的要求。企业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培训,有的大学生受不了这种磨炼,还要流失一部分。他说:“大学培养的人才并不能完全符合企业的要求。一些本应该在学校里完成的教育内容,却要等到企业再‘补课’,这对个人、企业和社会,都是巨大的浪费。”
有的企业反映,虽然招聘时有很高的淘汰率,但一些大学生来了以后还是让人不满意。这一方面是指技能上的缺乏,另一方面也有工作态度上的问题,如果不对他们进行培训,他们很难在工作中体现企业的理念和价值观。
中创软件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眼高手低、急功近利、不负责任,是部分大学生身上存在的最让用人单位头疼的问题。例如,有些新员工在工作时间玩游戏,用办公电话“煲电话粥”,还有的上班第一天就迟到,不懂得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因此,很多企业给新员工上的第一课就是培养踏实的工作作风,加强纪律观念。
为了减少再培训的成本,一些企业干脆改变了选人理念:宁愿招一个在街头发过传单、体验过生活艰辛的中等生,也不愿意招一个所谓的名校尖子生。因为前者脚踏实地,后者好高骛远。“我们不找最优秀的,而是找最合适的。我们要的是心态好,有上进心,踏实肯干的中上等大学生。”一位企业经理的话道出了部分企业的共同心声。
黄鸣介绍说,从欧美教育体制下走出来的大学毕业生与我国大不相同。他们实行机动学分制,学生可以比较自由地选择勤工俭学的时间。有的学生半工半读,用超过6年的时间读完本科,等他们毕业时已经完全适应了未来的工作。由于受过磨炼,学生毕业后比较踏实能干。由此看来,增强社会实践能力,提高整体素质,是我国大学毕业生急需补上的一课。
(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