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自古繁华,从隋唐名郡、吴越首府到南宋都城,一千年的隋唐盛景,八百年的汴京遗梦,多少舞榭歌台和风流才俊都曾经显赫一时,但终究被雨打风吹去。这些西湖人物中,有的以民族气节为人称颂,流芳千古,如岳飞、于谦、张苍水、秋瑾等英雄志士。
西湖诞生于杭州,杭州又以西湖而闻名天下。睹物生情,每当我置身晨曦,漫步在绿柳成荫,桃花盛开的西湖边的时候,白乐天与苏子瞻的身影就会浮现在眼前。唐穆宗长庆二年(822)七月,年过半百的白居易因朝中朋党之争,主动请求外放杭州,成为了杭州刺史。这一干就是三年,这三年中首先做的就是疏通了唐德宗时期因为杭州人民的吃水问题而修建的六口淡水井,免去了老百姓远行担水之苦,接着便考虑到西湖旧堤年久失修,天旱时湖水不足,难以灌溉良田,而天下大雨时却是湖水横流,难以蓄存的现状。于是在其离任前两个月的长庆四年三月,筑成了我们今天广为称颂的白堤。他自己在《别州民》诗中说:“唯留一湖水,与汝就凶年”。从中也可略见白公的得意之情。
到了北宋元祐五年,苏东坡时任杭州太守,面对西湖淤塞荒芜几占面积之半的情况,他立即制定出合理规划,开动20万人工,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工作。经过3到4个月的努力,工程顺利告成。期间,为方便日后西湖南北通行,苏东坡将疏浚出的湖中葑泥堆积成了南北走向的长堤一条,后世即称为苏堤。
杨孟瑛,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进士。弘治十五年(1502年)任杭州知府。其时,西湖沿湖已被侵占十之八九,西湖葑塞,将使城内河、井水源断绝,上塘河沿河良田千顷亦失灌溉之利,影响国计民生。于是多方上奏,历时多时方获准开浚西湖。正德三年(1508年)二月动工,用工152日,用民工670万人次,清除田荡3480余亩,费银23600余两。将开拓西湖之淤泥葑草加高苏堤至2丈,拓宽至5.3丈,两旁遍植杨柳,使苏堤恢复六桥烟柳旧观。又以所挖之泥,在西里湖筑一南北走向之长堤,人称杨公堤。可叹的是,西湖浚疏完后几个月,杨孟瑛便因得罪权贵而遭反对派弹劾,被降为顺天府丞,黯然离开了杭州。
斗转星移,今天,我们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这几位西湖的管理、保护者的杰出代表时,一切就十分的清晰了。我们记住了李泌、苏、白二公和杨孟瑛,不是因为他们的诗文和才学名满天下,而是他们为政一时,却能够造福一方,给杭州的市民子孙留下了一颗称得上是耀眼的明珠西湖。这就如同我们记住了京杭大运河,不是因为隋炀帝杨广的骄奢淫逸,而是因为运河贯通了南北的水上经济大动脉;如同我们看今天杭州解放路官巷口那口“相国井”,记忆中一定浮现李泌开凿六井,解决市民饮水困难的勤政爱民的身影。白居易、苏东坡、杨孟瑛,他们所处的朝代相隔百年,但留湖于民,造福百姓的愿望都是一样的,他们不为自己谋取福利,而是身体力行,度百姓于疾苦,同时使西湖这颗明珠在东南大地上熠熠生辉,这些壮举哪有不为杭州老百姓拍手称快并世代相传的呢?历代西湖的管理者、保护者,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西湖才发展到了今天的模样,西湖三堤在历史上的出现正是西湖能够传承千年的一个重要原因和佐证。
当今天我们漫步在断桥、白堤与家人惬意地踏青休闲时,当我们在新恢复的杨公堤景区欣赏浴鹄湾中白鹭在芦苇荡中聚会时,我们的心中都会油然地出现一本功劳簿,那便是杭州从古到今西湖的保护者、管理者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我们能够理解,为政者在百姓心中的价值就在于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实事,哪怕是在街头多设一把供人休息的座椅,在湖边多种一棵树,百姓都会记住你。就像今天的新西湖一样,能够想象当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再次踏上这湖边的堤石,当杨柳的绿技拂过他们的头顶的时候,他们定会想起是谁延续了这西湖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