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边防支队接受本报采访,讲述一段保护“南海Ⅰ号”的幕后故事
16载“炸弹”谎言保住古沉船秘密
沉没在阳江海域的“南海Ⅰ号”古沉船打捞序幕即将拉开,引起海内外瞩目。沉船被发现后为何能静卧海底20载而安然无恙?昨日,作为该海域执法部队的阳江市公安边防支队负责人接受本报采访,公开了多年守护“南海I号”的一些幕后故事。
“海底有当年外国侵略者扔下的炸弹”
“南海Ⅰ号”是在1987年夏天发现的,但在本报2003年进行大幅报道之前,国家有关方面一直未向外界披露详细的信息。在此之前,关于“南海Ⅰ号”的一切都是秘密。1987年,刚刚组建的阳江边防支队就接到上级下达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警戒保卫沉睡海底的“南海Ⅰ号”的安全。
阳东县东平镇一带的很多渔民都记得,从那年以后,他们驾船经过距东平渔港约20海里的一片海域时,总会看见公安边防的巡逻艇在游弋。每当渔民准备下网,官兵们会驾艇赶过来,礼貌地说:这里海底有当年外国侵略部队扔下的炸弹,捕鱼很危险,请马上离开。16年里,官兵不断重复这个“经典”的理由,劝说不知情的渔民离开“南海Ⅰ号”海域,防止拖网、抛锚对沉船造成损害。在渔民群众面前说了“谎”,官兵们难免心存不安,但大家相信,他们将来知道真正情况后,是会谅解的。
2003年起,“南海Ⅰ号”的打捞计划逐渐公诸于世,阳江边防官兵的保卫工作才由秘密转入公开。这个秘密,被可爱的边防官兵一丝不苟地严守了整整16年!
守卫和考古专家上演“列宁和卫兵”的故事
2002年初,国家和省的考古工作人员悄悄进驻东平,开启初期水下考古发掘。考古队租住镇上某宾馆两层楼安营扎寨,每天清晨出海打捞文物,傍晚返航回宾馆清理,人数最多时达40人。阳江边防支队组织警力在宾馆附近24小时执勤,保卫工作滴水不漏,一只飞鸟也进不来。
笔者听到了一个“列宁和卫兵”式的故事。这年5月的一天上午,北京一位考古学教授被派来东平指导打捞,他只身来到宾馆。因为事先没有接到通知,执勤的官兵坚持要核实身份,不予放行。直到阳江市文化部门来人解释,交付了名单,才让这位教授进入。事后,执勤的官兵向他表示歉意,教授却称赞说:“有你们这么认真保护文物打捞,我们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复员边防官兵仍时常“打探”沉船消息
公边44701巡逻艇,是阳江边防的一艘“旗舰”。1983年服役以来,在保卫“南海Ⅰ号”的工作中,这艘公边艇一直唱着主角。
2003年4月,边防官兵通过情报获悉,香港有3个文物盗贼,勾结东南亚海盗,企图窜来阳江海域窃宝。支队立即调集警力,加大公边艇的巡逻密度。同时组建了一支海上机动分队,抽调东平边防派出所警力联动。面对铜墙铁壁,不法分子终于未能踏入警戒海域一步。
今年1月31日,一艘可疑渔船在沉船海域违规作业,公边44701艇快速行动,将其查扣押回。
据统计,仅仅是2005年以来,阳江边防支队就累计出动警力2600余人次,船艇260多艘次,往返航程9800余海里,劝阻、带离进入警戒海域的可疑船只85艘。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20年来,边防支队的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保卫“南海Ⅰ号”的接力棒却稳稳地交了下来。“南海Ⅰ号”打捞是中国最大的水下考古工程,能参与其中,官兵们引以自豪。沉船打捞考古的每一点进展,官兵们都非常关注。很多官兵转业了,复员了,还会时常打电话过来,打听“南海Ⅰ号”的新消息。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心愿:盼望国宝“南海Ⅰ号”早日安全出水。(记者/张建明 通讯员/张文兵 陈武华 刘广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