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行回归再造财富神话 私募基金狩猎“不合格股东”
本报记者 江小山
5月15日,交通银行(601328.SH,3328.HK)回归A股,又将“批发”一批财富故事。
这其中,内资股股东中化国际(600500.HK)7年10倍的投资收益,于同属此列的上市公司中独领风骚。
但更为隐秘的是潜于水下的私募基金——不仅偶然拍卖的交行股权被其狩猎,他们的触角还伸向了所剩不多的交行不合格股东。
交行招股说明书公布的不合格股东名单,则成为最好的掘金地图。
中化国际7年翻10倍
“交行的上市价格将在10-11元左右。”5月13日晚,接受记者采访的投行人士谨慎地预测交通银行的股价,“开得太高并不好,如果重蹈中信银行的上市第二天即跌停的覆辙,对于公司的形象并不好。”
但是,市场却比投行乐观。
多位接受询问的研究员和基金经理认为,交行上市首日至少上涨50%,开盘价在11.85元以上。“近期交行H股的价格也上涨了2毛多。”上海一位研究员提示。
15日挂牌之后的交行,将给中化国际带来一笔预算外的财富。
5月14日,中化国际董事会办公室的人士向记者确认,公司于2000年左右,以每股1.5元买入了1亿股的交行股份。
如果按照11.5元的开盘价格(上涨45%)估计,中化国际1亿元的交行股票价值超过11.5亿元,较当初投资增值10亿元,7年左右的时间翻了10倍。
中化国际董事会办公室的人士介绍,目前中化国际的总股本12.57亿股。按照这一股本数,如果全部减持,相当于每股增厚收益近0.8元。而如果交行的股价在上市之后进一步上涨,中化国际的收益可能还会增加。
不过,根据《公司法》和《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的规定,中化国际持有的交行的股份,将在交行上市后有一年的锁定期。
和中化国际类似,A股上市公司中,有超过10家的上市公司持有交行的股票,都将获益于交行的A股回归。
掘金法人股
中化国际代表的上市公司只是一条实现交行财富故事的路径,更为隐秘的是一些私募基金的操作手法。
交行特殊的股权结构,为私募们掘金交行法人股留下天然的空间。
根据交行的招股说明书,“本行在设立之初实行总分行两级法人体制,股东分别持有总行(时称交通银行总管理处)及分支行的股份,总行和内地分支行均为企业法人”。
这种特殊的治理结构造成交行的股东数量极为庞大,同时遍布全国。据交行披露,截至2006年11月28日,交行共有股东2357家。其中,国家股股东328户,持股比例为46.8505%;国有法人股股东数1316户,持股比例为17.2621%;境内法人股股东和境外法人股股东分别为712户和1户,分别持总股份的4.1596%和0.0517%。
持股分散的股权结构为私募基金提供了机会。一般而言,这些私募多通过信托的方式,获得交行的小部分股权。
熟悉交行的人士称,今年3月23日左右,交行就暂停办理股东之间股权的转让。而这个之前,交行发生了多起股权转让事件。
“实际上,H股上市之后,交行新旧股东之间的转手就没有停止过,价格节节走高。特别是回归A股的消息传出来之后,价格上涨的幅度就更快了。”
根据记者掌握的材料,2006年9月,在成都产权交易所,交通银行500万股法人股以每股2.71元的价格完成了转让。两个月后,这一价格即上涨至3.35元/股。
到2007年,交行法人股更是一票难求。
2007年3月23日,九芝堂(000989)与千金药业(600479)公告称:两家公司以6.05元/股联合竞得交通银行2791万股国有法人股。
“不合格股东”的商机
不过,对于部分不合格股东而言,交行股票的增值很可能是纸上的富贵。
据交行披露,截至2004年12月31日,有247家股东不符合人民银行1994年9月21日下发的《关于向金融机构投资入股的暂行规定》(银发[1994]186号),该等股东是在人民银行颁布该规定之前入股交行,其性质为党政机关(财政部及地方财政除外)、国家拨给经费的事业单位、社团、军队,合计持有交行的股份数额约占当时总股份的1.92%。
交行曾经多次清理不合格股东,但是困难颇多。目前本行股东中仍存在小部分不符合投资入股资格的股东。
根据交行的统计,不合格股东共计43家,持有股份数额共计178162083股,约占本行股份总额的0.3890%。
交行在其招股说明书中详细披露了这些股东的单位。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持股0.587亿股,占有总股本0.1281%,为持股数最大的一家机构。此外,还包括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所、深圳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等机构和数家大学。
对于这部分股东而言,如何兑现其财富,至今仍然是一个难题。实际上,这些股东并不能直接通过出售交行的股票而获得收益。
但是,精明的私募基金已经发现了其中的商机,一位专门做法人股投资的人士向记者透露,就在交行公布了这43家不合格股东的名单之后,他已经派手下全部联系了一遍。
或许,对于这部分股权的争夺才刚刚拉开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