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与何福基(左一)、巴黎华裔互助会会长郑辉(左二)、萨科齐(右二)在一起。
尼古拉·萨科齐当选法国总统的消息传来,我想起同萨科齐的一次会面,是在2002年3月23日,当时我是《人民日报》常驻巴黎记者。巴黎侨界名流何福基早几天给我打电话,说他邀请萨科齐和部分华文媒体记者周末到他的餐馆聚一聚,希望我参加。
何福基是出生于柬埔寨的华裔,祖籍广东顺德。1975年因避战乱及对华人的迫害逃到法国。
之前,他在柬埔寨做进出口贸易,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到巴黎后何福基重新创业,在讷伊市开了几家中餐馆,生意很红火。
按邀约的时间,我来到讷伊市夏尔·戴高乐大道79号何福基经营的“福利饭店”。中国驻法大使馆公使赵进军(现为我国驻法大使)及《欧洲时报》社长杨咏桔等先后到达。我请何先生谈谈他同萨科齐的相识过程,脸上挂着憨厚微笑的何先生说,他和萨科齐同为讷伊市居民,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萨科齐还是一名留着长发的大学生时,就常到他的餐馆就餐。萨科齐喜欢中餐,后来成为饭店常客,生日家宴也在这家饭店举行。1983年,28岁的萨科齐当选为讷伊市市长,后来几次连任,何福基就做了他的华裔事务顾问。
正说着,萨科齐偕夫人走进来,他连声道歉,说因为参加一个会议,来迟了。当年4月就要举行法国总统选举第一轮投票,萨科齐是希拉克竞选班子的核心人物,每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我几乎天天从报上读到有关萨科齐活动的报道,他到处演讲,讲话简明扼要,对希拉克的纲领,大选后新政府想要做的事阐述得十分清楚。当时,法国的权力结构正处于奇特的“左右共治”时期,萨科齐所属的政党——“保卫共和联盟”(2002年11月更名为“人民运动联盟”,即目前的执政党)还是在野党。在选举前一个月,萨科齐愿意同华文传媒接触,想必有争取华人支持的用意。
虽然我对萨科齐不陌生,但是近距离观察,感觉还是不一样,觉得他比电视上看到的更生动,更平和。他个子不高,但是双眸明亮,黑发浓密,说话时双眼盯着你,很专注。他的妻子塞西莉亚当过模特,身材高挑,比丈夫高出半个头。塞西莉亚对我说,和萨科齐一样,她也是移民的后代,夫妇俩都有东欧血统。问及家庭生活,她说有5个孩子,三男两女,最小的才4岁。我大发感慨,说养育五个孩子太累了,塞西莉亚摇头说“不累”。我对她的回答颇不理解,后来才知他俩都是二婚,各自带着两个孩子重组家庭,孩子都已长大,只有最小的男孩才是他们婚后养育的。
大家都站着交谈,萨科齐说,今天不是记者招待会,而是友好的见面会,还是坐下来边吃边聊吧。当他得知我是《人民日报》记者后,连连说:“法国人都知道这张报纸,很有名。”说到讷伊市,他说,中国大使官邸在这里,一些成功的华人在这里买了房。“我为讷伊市有这么多出色的华人而骄傲。”我问及他对每周35小时工时制的看法。法国从2000年起实行这项制度,因而成为工时最短,劳动力成本最高的国家,并导致工厂外迁。这项政策的存废成为竞选话题。萨科齐以一贯的坦率明朗的风格谈了他的看法,他说:“我明确而坚定地反对35小时工时制,华人想必也是不赞成的。”他指指身旁的何福基说:“你问问他赞成不赞成呢?肯定不赞成。为什么?因为中国人勤劳,干活拼命,又不惹是生非。”他用反问却是肯定的语气说:“为什么不让想要发财的人们多工作呢?”用餐时,萨科齐对我称赞何福基,说他吃苦耐劳,热心公益活动,是融入法国社会的典范。
自“福利饭店”会面后,我比较注意萨科齐同巴黎华人的互动。2006年春节,他以内政部长的身份,到华人社区拜年;今年春节,他邀请300多位华人代表到内政部做客。今年总统竞选中,他还开设了中文网站。萨科齐同何福基的友谊以及他本人对巴黎华人的认同与赞赏,折射着他的核心价值观:辛勤劳动才有可能成功。一个没有家世背景的移民之子,靠拼命工作,靠出色政绩,获得了法国人民的认同,成为民众期盼甚殷的新生代国家领导人。萨科齐与何福基等众多成功的华人惺惺相惜,友谊历久弥新,难道不是他们都认同披荆斩棘、不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同样经历过曲折与坎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