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年呵护周总理亲植油橄榄
43年前,周总理在海口林场种下一棵油橄榄,期以发展并改善食用油的匮乏状况
这棵树后来3次“病危”牵动万人心,如今在林业部门呵护下“魂归来”
记者张友平 5月的昆明,春暖花开。
油橄榄长得很“友好”
从主干分枝,这棵以4个枝节发展开来的油橄榄,从不同的侧面看上去,其中的任何2个分支,都像一个人伸出的双臂,将和别人友好拥抱的样子。走近细看,在一排油橄榄树林中,只有它被正方形的铁栏保护着,显得比较特别。然而树上,枝繁却不叶茂,树上还可看到少许的枯枝。正值春天,却看不到树上有太多的叶子。只有微风吹来,枝叶的动感才能显示它的生命存在。很少人知道,它刚刚经过生命史上的第3次“病危”,被专家们刚刚抢救过来。
前来参观的不少人都说,第一感觉就是,这棵树长得很“友好”。
这棵约有7米高的油橄榄,说起来还是“外国移民”,是当年从阿尔巴尼亚引进的。到了如今,林场工作人员称,几十年来的生长表明,这种树并不太适应当地的土壤和气候环境。是在林业专家的一次次努力下,才得以存活下来。
周总理亲手栽下“移民”树苗
从林业部门了解得知,上个世纪60年代初,国民经济处于困难时期,食用油特别缺乏。1963年12月,周总理结束了对埃及、阿尔及利亚、摩洛哥3国的访问后,又来到地中海北岸的阿尔巴尼亚,开始了为期9天的友好访问。中方随行专家发现,地中海人民的主要食用油竟然是一种树的果子榨取的,这种树叫油橄榄。周总理得知后很高兴,当即表示要引种该树回国。
阿尔巴尼亚方面为回报中方长期对阿的无私援助,决定赠送中方一万株油橄榄苗木,并派了2名专家随同中方人员,将树苗送到中国指导栽种。1964年3月3日,结束亚非欧十四国访问并回到昆明的周总理,与阿方的专家一起驱车赶到昆明海口林场,亲手栽下了这株来自阿尔巴尼亚的“卡林尼奥4号”油橄榄树苗,并为小树修枝和培土。
周总理希望,特殊困难时期,大力发展油橄榄改善我国食用油供应匮乏的局面,解决老百姓面临的实际问题。
样板林曾年收10吨橄榄果
据油橄榄专家徐纬英介绍,1965年,昆明海口林场和湖北林科所,共有20株油橄榄第一次开花。第二年,有6个引种点94株开花,22株结果,这就从事实上说明,油橄榄适合在昆明等多个地方栽种。海口林场最早种了2200棵橄榄树,共有250亩。61岁的退休工程师周应星还记得,1970年和1973年,这片橄榄林分别产鲜果900公斤和600多公斤。产量最高的是1983年,林场收获了1万公斤(10吨)橄榄果,令大家喜出望外。
然而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像国内许多林场一样,海口林场也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问题。随之而来的是管理跟不上,也就在这个时候,不少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的橄榄树,由于树种、气候等原因,开始死去。
周总理栽种的这棵橄榄树,也面临着枯萎的危险,几年后第一次产生了“病危”征兆。这棵具有特别纪念意义的树,牵动了众人的心。经过林业部门的努力,将这棵树周围的土壤换了一遍,在四周围上了护栏,又加强人工防病虫害管理,它又活了过来。
第二次“病危”惊动众专家
昆明市林业局退休专家、曾在海口林场工作30多年的蔡志辉记得,这株树在1998年第二次枯萎,“差不多要死了”。当时树上的病虫害十分严重,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孔雀斑病。当时众多林业专家和知情人都十分心痛,一起来看望。经过专家们会诊,大多认为,造成这种状况除了树种和气候原因,更主要的是人工管理没有跟上。他们制定了一套详细的抢救方案。“加强人工防病虫害管理”是方案中的核心。
经过重新喷洒农药,消除病虫害,又改良了土壤之后,情况迅速好转过来。果然,这棵油橄榄又获得了新生,重新枝繁叶茂。海口林场的同类树种,大多由于橄榄油产业的不再兴起,相继枯死,而这棵树由于其特殊性,被人们加以特殊照顾活了下来。
“保护好可活百年以上”
去年4月,一位老专家以“谁来拯救周总理栽植的油橄榄树?”为题,致信《中国绿色时报》称,昆明海口林场的这棵油橄榄树正面临危机。他在信中称,由于长期无人管理,周总理当年种植的油橄榄树和当时这片“样板林”,如今杂草丛生,缺水、缺肥,病虫害严重,处于半死半活的状态。他建议有关部门采取措施保护好这些油橄榄树,将这株油橄榄树和“样板林”建成青少年教育基地,使后人了解林业、热爱绿色、感受植树造林的意义。
呼吁刊登后,这棵油橄榄再次牵动了众人的心。林场副场长周先生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这里的环境并不太适合卡林尼奥4号类树种的生存,因为昆明春冬干旱,夏秋多雨,与它最适宜的地中海气候刚好相反。加之如今昆明,橄榄林并没有作为产业来发展,他们主要精力都是集中在保护周总理栽种的这棵具有纪念意义的橄榄树上。对此,林业专家蔡志辉则认为“气候环境不是主要因素,保护好了,一样可以活百年以上!”
保护橄榄 路在何方?
今年4月下旬,海口林场再次向昆明市林业局报告,周总理栽种的这棵油橄榄有枯萎迹象,这棵油橄榄第3次“病危”。随即,政府部门组织林业专家再次来到了林场,会诊病因。蔡志辉作为专家之一,他认为这棵树目前因为管理不善面临“早衰”——“干旱季节要浇水,潮湿季节要防病虫害”,这方面的常识性工作都没做好,是导致如今状况的主要原因。他曾建议“高枝换种”,就是将这棵树从枝节部分通过嫁接,换成其它易于成活、抗病强的品种,就完全可以保存这棵树。然而,这个方案遭到了反对,有人认为“那就不是周总理栽的那棵树了。”
最终,专家们形成的一致意见认为,要派专人专项资金,来保护这棵橄榄树,定期对它的水分、土壤、肥料和病虫害进行检查。另外,要时刻注意对病虫害的防治。这样,就可以保证这棵油橄榄的成长。如今,经过第3次抢救,这棵橄榄树又活了过来,慢慢恢复着生命的活力。
无论专家还是知晓这棵树来历的人们,都希望能呵护好它,健康存活下去。橄榄,除了曾经见证一段饥饿的历史,睹树思人,也是对周总理的追忆。
高峰/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