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
——透过“三圣花乡”现代农业和服务业发展看锦江区劳动保障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引言
人在花中行,犹如画中游,一处让人留连忘返的诗画田园。用“桃花源”来形容今天的“三圣花乡”再贴切不过了。
你能想象得到仅仅在三年前,这里还只是一个刚刚解决温饱的偏远乡村吗?
在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略部署下,锦江区以关注民生为核心,构筑充分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三大体系,推动锦江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构建和谐锦江。围绕在全市率先建成“充分就业城区”的目标,围绕“倾斜农业、再造农村、扶助农民”,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巧妙地运用农业资源和景观、乡村民俗风情文化等条件,精心浇灌出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朵金花”。有效解决了“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关键问题,探索出了一条就地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城乡一体化新路子,有效地将就业压力转变为发展动力。
A变迁
从黄土坡到聚宝盆
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是人,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劳动力,农村的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如何将就业压力转变为发展动力?锦江区找到了破解农民就业转移的法宝。
锦江区三圣街道办事处,距离成都市区只有十多公里的车程,但是这里曾是锦江区最穷的地方,人口总计19102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1310人。地处城市通风口绿地,背靠大城市,按规划不能作为建设用地,土质系龙泉山脉酸性膨胀土,过去只有两条不足三米宽的机耕道,坑洼泥泞,出行举步维艰,农民形容为“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农村处于“土地不多人人种,丰产不丰收”的境况。
“以前家里的亲戚朋友请都请不来。”
城乡间如此巨大的反差,让锦江区坚定地认识到: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让这里的近2万农民共享城市文明责无旁贷!
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是人,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劳动力,农村的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如何将就业压力转变为发展动力?
从打造花乡农居开始,锦江区就围绕确保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权,制订出台了《关于促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意见》、《关于推行农村居民最低保障制度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家庭创业”工作的通知》、《关于农村应届初中毕业生参加职业学历教育学费补贴的通知》等文件。开创了把农民纳入城市社会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体系的先河,建立和完善了城乡就业培训体系、城乡一体化教育体系、村务管理体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农民多元化增收体系,确保农民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与城市居民一样共享社会进步带来的福祉。
如今“一朵金花”带动发展,开出“五朵金花”。曾经五个贫瘠的乡村成为了五个景点:春有“花乡农居”百花争艳、夏有“荷塘月色”绰约风姿、秋有“东篱菊园”晗蕊迎霜、冬有“幸福梅林”傲雪吐芳、耕耘“江家菜地”乐享田园野趣。春夏秋冬的四季轮回与五个村子次第盛开的花卉联系到了一起,以花为媒不仅把“三圣花乡”融进了城市,人均年收入也由以前的不足2000元增加到了现在的1万余元。
B举措
变就业压力为发展动力
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三圣花乡”从生产方式的转变上,让农民就地市民化,稳打稳扎地增加农民的收入。
民以食为天,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锦江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始终把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和就业援助体系、促进和谐稳定社会的构建为重点,把城市就业工作向农村延伸。依托管理、宣传、信息、培训四级网络,发挥就业服务中心作用,开发服务型岗位;依靠驻区单位,争取社会型岗位;挖掘区域资源,开发自主型岗位;鼓励家庭创业,支持创业型岗位;政府出资创岗,增加公益型岗位……多平台服务就业,多措施促进就业,多渠道实现就业。
培训 注重技能更重思想
4月26日,天上下着小雨,定点培训机构大陆桥职业培训中心为方便村民,将课堂开进家门口的田间地角。笔者在现场看到,70余名周边村民戴着草帽、撑着雨伞,怀揣笔和本子,来到东篱菊园的“春天花坊”现代花卉配送基地大棚里,倾听四川省农科院的专家现场讲解花卉种植和病虫防治技术。今年71岁的李荣华老人最高兴:“免费培训就在家门口,肯定要主动来学哟。以前弄不懂的今天来就找到了答案。”
如今,农民兄弟参加政府组织的类似免费培训,由过去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了。直到笔者离开,仍然有不少花农自发陆续赶来。
要知道,过去的培训,农民是请都请不来的。
锦江区“三圣花乡”人均耕地面积仅0.7亩,农村劳动力11310人,富余劳动力人群相当大。因近年来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需要,失去土地的农民呈逐年上升趋势,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送鱼,更要送渔。”要实现就业,就应先从培训入手,使农民具备相应的就业基本技能技术,拥有一份稳定的工资收入,从而维持正常的家庭开支。
刚开始,为了让农民学技术,政府煞费苦心开办了免费培训班。然而,个别人员并没有理解到“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不领政府的情,甚至出现要误工费的尴尬,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如果农民的就业愿望不强烈,就业工作就难以推进。只有让他们都变得主动起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发首创精神,才是统筹城乡、推进城市化的长远之计。对症下药才能除病,针对个别村民出现的满于现状,不思进取的问题,锦江区委、区政府经过多次调查,反复研究,最终发现了问题的症结。
必须先“洗脑”,清除一些农民的通病——缺乏危机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邛崃下坝乡花楸村以前不通公路,村民走出大山要三、四个小时,但那里的群众没有被困难吓倒,三年如一日艰苦奋斗,修起了近40公里的山路;富甲一方的温州人没有躺在财富上睡大觉,而是发扬‘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精神,见缝插针地寻求发展。相比之下,我们部分村民懒惰思想作祟,‘小钱不想挣,大钱挣不了’,实在令人惭愧。”
一场别开生面的报告会在锦江区三圣辖区举行,由三圣派出的参加“革命老区行”和“学习温州人”活动的10名农民代表现身说法,引起现场近300名群众的强烈反响,纷纷表示要向老区人民和温州人学习,敢拼敢闯,创出新成绩。
全面实现小康离不开农民兄弟,锦江区为此将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列入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规划。由财政拨出专项资金,区劳动保障局具体负责,依托辖区高校和各种技校的师资,对全区农村劳动力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逐步有序地把农民从土地中转移出来,成为各种专业技术工人。
去年,锦江区就业训练中心在“三圣花乡”组织培训58期,参训农民5172人次。其中,引导性培训2665人,职业技能培训2041人次,创业培训466人。经培训共有1080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1430人获得《职业技能培训合格证书》。今年,各种技能培训仍在继续。
就业 建立长效增收机制
依托“五朵金花”的打造,锦江区加大产业调整力度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拓展就业渠道,实现一、三产业的相融互动;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不征地、不拆迁,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保证了农民失地不失利、不失业、不失权。构建起经营、就业、保障平台,变单一的种植农作物收入为拥有租金、薪金、股金和保障金等“四金”的多渠道增收机制。
对土地流转项目,采取按户适龄劳动力的多少划定提供就业岗位的办法,公司与农户签定项目就业承诺书,按每亩1.5人的标准解决农民转移就业。截至2006年底,实现农民就业转移达4000余人。随着土地流转不断增加,到今年底,农民转移就业人数还将进一步增加。
今年37岁的红砂村一组村民罗春兰就是当年土地流转后,在政府的帮助下,当上了“8小时工作日”的产业工人,在成都浙江传化公司种花,月薪600元加提成,公司还为其购买了社保。“过去这里全是黄土,水源不好,田地又远,收了稻谷再种一季菜,一年只有千把块钱的收入。娃娃一回来要学费就心焦,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找学校缓几天。现在好了,流转出去的土地租金有3000元,房租收入12000元,加上工资,一年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娃娃的学费早早就存进了银行。”说起这些,罗春兰一脸幸福。
农民的转移就业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锦江区对不同的企业采取不同的对接模式,通过开展与企业座谈、出台优惠政策、提供为企业排忧解难等多种服务活动,实现企业支持政府,政府服务企业的联动机制。
今年锦江区将对景区核心区域外3000余亩土地进行整理,农民大规模、大统筹进入农民新居。如何解决农民进入新居集中后的培训就业工作,实现区域稳定发展?如何建立农民集中后长效增收致富机制?区委、区政府已将这些民生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今年坚持从培训入手,按照“技能工作为基础,安置农民就业是关键,覆盖农民社保是体现”的工作指导思想,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培训、就业工作。
锦江区根据现代花卉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确立了“三圣花乡”培训工作的重点和发展方向,即主要培训现代花卉所需的种植能手和技术骨干。根据年龄结构、文化层次的不同,重点开展现代花卉管理班、组培班、育苗班和大田种植班。力争用二年时间,实现迁入新居的农民掌握现代花卉技术达30%,即3000余人成为现代花卉技术能手。
随着基地的发展,基地产业将提供清扫、保安、餐厅服务等更多的服务性就业岗位,优先安置解决因土地整理入住新居的农民就业,预计今年安置解决300余人。
创业 错位式帮扶发展项目
“五朵金花”的提升发展,为农民转移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创业平台。时下锦江区正在重点开发一些适合本区域农民转移的创业项目,如:花器创业、花卉种植户创业、梅花小盆景、梅花桩头创业、菊花加工、干花制作、画框生产、裱画、家庭洗车、家庭超市等10余项。同时将对创业户采取个性帮扶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创业农民,帮助其申请区级小额贷款。在初步创业成功的基础上,完善跟踪回访体系,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指导与帮助,解决其在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最终形成“送政策、送培训、送资金、送管理”的一条龙服务。
截至2006年底,完成就业示范点5个,授予“创业示范点”牌,一户再至少带动5户,形成良性循环。预计2007年底将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5000人左右。
针对土地整理后农民有自主创业意愿的,向每户借予帮扶创业资金2万元,鼓励新居农民大胆创业,待创业成功后,按协议归还,让农民致富增收。
管理 依托网络平台动态监管
为实现充分就业,三圣辖区去年开展了就业实名制调查工作。对辖区适龄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做到了底数清、培训需求清、就业愿望清。同时制定了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的《实施意见》和区域责任表,对辖区用人单位进行摸底。截止目前,已经对辖区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进行了信息采集,加强了与辖区企业的沟通和交流;大力宣传了相关政策,促进企业与劳动者签订用工合同和购买社保,规范企业的用工行为。
实名制调查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成果运用。对转移农民,充分利用实名制调查成果和公共职介平台,实现供需信息互通,保证每个农村劳动力都有一份电子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资源库在供需对接、促进就业、跟踪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广泛收集和发布劳务信息,帮助农民实现就业。除此之外,还特别照顾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人员,采取“进农家门、问转移就业事、解担忧愁”等活动,帮助他们实现转移就业。
社保 养老无后顾之忧
“五一”前夕,红砂村51岁的太婆林素秀和其他大龄村民一样,领到了360元的“养老金”。“以前只知道城里上班的人能领到养老金,没想到今天我这个农民也能领到。现在,虽然年纪越来越大,可这心里越来越踏实。有了‘养老金’,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了。”
农民领取养老金在锦江区早已不是新闻,自2003年8月起,锦江区委、区政府便在红砂村开展农村社会保险工作试点,从大局出发,着眼长远,不断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新机制,走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子。
为让老百姓更加充分地了解相关政策,正确认识社保的重要性,今年锦江区将加大宣传力度。一是通过村民坝坝会、散发宣传资料、张贴宣传广告、农村坝坝电影,开展“一对一”的上门服务;二是区社保局的干部对农民定期开展“政策法规知识”讲座;三是利用辖区参保农民现身说社保,让农民相互沟通,加强对政策的理解认识;四是引导农民转变传统的养老观念,通过参保后算经济账的办法,列举以儿防老的利弊,让农民明明白白参保。
针对“5060”农民一次性拿出上万元资金购买社保较为困难的实际情况,各村采取借资的办法,帮助他们购买社保,待资金松动再归还,或利用每月领取的社保养老金逐月进行偿还。通过这种办法,帮助“5060”农民圆了社保梦。
“人生自古谁不死,养老还得靠社保。”这是辖区农民的现代养老观。
截止2006年12月底,三圣辖区农民已参保人数5321人,应保人数6095人,参保率达87.3%,“5060”人员实现了应保尽保,参保率达10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为100%。为此区财政补贴400余万元,街道办事处投入补贴近百万元。
通过社保工作的推进,促进了区域稳定和快速增长,构建了辖区的和谐统一;加速辖区农民的就地就近转移,实现了农民的增收致富;彻底打破了农民传统的养老观念,助推辖区劳动保障长效机制的建立。
C启示
特色靠人创造
“三圣花乡”的打造是成都市锦江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花乡农居、幸福梅林被国家建设部评为“2005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6年,“三圣花乡”被评为国家4A级风景旅游胜地。殊荣的背后,是人的支撑,是一双双勤劳的手和一颗颗智慧的大脑,造就了独具特色的城乡一体化产业项目。
人力资源助推“五朵金花”的几点启示——
一是为农民提供了增收的平台。
“五朵金花”模式,不仅改善了农村的人居环境,改变了农民的生活习惯,也改变了传统的单家独户、大田种植的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值得一提的是,“五朵金花”模式,将文化产业与农业生产巧妙地嫁接,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产业化、工业化,形成都市休闲新兴产业,吸引了众多农业龙头企业和经营商家,为农民致富开创了四条稳定、持续的增收渠道,即租金、薪金、股金和保障金。
二是有效解决了“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关键问题。
打造“五朵金花”,以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方式,找到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口,不征地、不拆迁,就实现了农村就地变城市,农民就地变市民。不仅解决了农民离乡进城后,带来城市日益膨胀,城市设施不堪重负的问题,也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保持了良好的生态植被,建成了城市绿地,让农民就地享有城市文明,减少了对城市扩张的压力,消除了新“城中村”的形成,成为令人羡慕的“新市民”。
三是创造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途径。
“五朵金花”模式打破了城乡二元化结构,一方面,城市的培训、就业、保障、救助等政策和制度延伸到了农村,农民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训,得到社会保障,实现就业。另一方面,“五朵金花”模式不是简单地把农民从农村户口改变为城市户口,而是促进城乡人口的相互渗透,城市居民纷纷到“五朵金花”区域从事经营,将城市理念、城市文明、城市新风带到了农村。农民到集中居住区居住,亲身体验城市生活规则,通过双向互动,更直观、更生动地促进农民融入城市,加快向市民化转变。
D专家观点
新型农民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生力军
王苹(成都市社科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
“人往哪里去”是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关键和瓶颈,“五朵金花”的成功实践为突破这一瓶颈找到了答案。
“人往哪里去”实质上是一个农村富余劳动力被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不断“消化”的过程。透过“三圣花乡”现代农业和服务业发展,我们看到了锦江区劳动保障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五朵金花”积极探索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路径,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失地”和“聚居”后的持续增收问题,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居住方式改变有机结合”的新路,使农民不再把离乡进城作为进入现代化、实现城市化的惟一途径,而是就地享受城市化的文明成果,成功地实现了农民就地就业并转化为市民。
思路决定出路。“五朵金花”的成功实践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锦江区尊重农民意愿,以维护、实现、发展农民利益为导向,不断扩展农民的就业途径和保障条件,不但缓解了农村富余人口就业的压力,而且变就业压力为发展动力,为农村发展提供了人力保障,加强了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的交流,形成了城乡统筹发展和良性互动的局面。
新型农民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生力军
。通过组织各种培训,有效地将就地转移的农民转变为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是“五朵金花”的一大成功实践。培养造就守法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本,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锦江区采取了多种措施以先进实用技术和务工职业技能为主要内容,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增强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为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采写 靳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