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现场 |
主持人:今年5月份去了一趟甘肃藏区,藏区的孩子体育课都在踢足球,藏民的孩子家里很少有电视,但是他们都很喜欢足球,我觉得您这个愿望可以实现。
刘建宏:我听说过有很多西部足球的故事,包括鹅卵石河滩上,孩子们连鞋没有,就光着脚在上面踢球。他们这么喜欢,如果把他们的热情通过某种渠道给有效地引导出来,将来会有不错的球员出现。
主持人:有人把职业足球的本质定性为具有社会公益事业性质的产业,认为足球是属于大众文化,是为社会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服务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公益事业,您作为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公益机构的理事,您怎么看待这种公益足球定论?如何看待公益足球与竞技体育之间存在的矛盾?
刘建宏:足球有很多的表现形式,业余足球同样也是足球,在校园里,在企业里,在社区里,足球有很多存在的方式,职业足球只是他们其中代表最高竞技水平的一种形式。
但是职业足球确实有它的公益性,因为本身从职业足球的起源就能够看出来,像英国足球最早是起源于工厂,在早期由于劳资矛盾比较尖锐,当资方发现工人们非常喜欢足球的时候,足球一度成为他们缓解劳资矛盾的方式。过去都是一周六天工作日,后来英国人逐步形成一个概念,企业到了星期六下午三点就不再上班了,就变成了踢球和看球的时间,无形当中就缩短了工作的时长。而这也是资方跟工人交流和沟通的一种渠道、一种方式。
英国在长达一百年时间里,他们的联赛一直是周六下午三点举行,这就是上百年形成的传统,甚至有很多名词都是和早期的状况联系在一起的。比如说在英国足球里,奖金在英文的意思是放在靴子里的钱,因为那个时候老板觉得工人球踢得不错,我要给你一点奖金,但是不直接给你,会在你踢球之前或者在踢球之后,把钱放在靴子里,等你一拿鞋,老板给我搁了两英镑,那个时候两英镑已经很值钱了,就会知道这是来自老板的一种肯定,是这么一点点,演变成现在的职业足球。从最早的情况来看,就有它的公益色彩在里面。国外职业联赛,很多都是代表着社区,既然代表社区,就是一种公益活动。足球俱乐部能够赢利,能够赚钱的,并不多,在这个世界上,真正能够赢利的俱乐部也不超过几十家,几年前我得到的数据,当时英国只有五家俱乐部是赢利的,剩下基本上都是持平或者处于亏损的状态。为什么还会有人投资来支撑俱乐部呢?就是因为足球给大众带来快乐,是大众生活的必需品,所以才会有这种形式。
职业足球本身也有很强的公益色彩。像西班牙的俱乐部有的时候更明显,很多俱乐部完全靠会员来支撑,是靠着这些球迷一个欧元、一个欧元的会员费支撑起来的。你想它怎么能说没有公益色彩呢,它的公益色彩还是相当强的。只要是职业体育,只要有竞争,对成绩的追求,一定是有的。没有一个俱乐部能够永远拿冠军,这都很正常,竞争只是一个起伏不定的过程,但是最重要的是足球永远在你的生活里,这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竞争,你看了足球,可能也是索然无味。
主持人:现在足球发达国家,他们的公益事业已经很发达,您怎么看待中国推广公益足球的前景?
刘建宏:现在中国球员也好,俱乐部也好,包括整个联赛也好,推而广之是整个中国足球,都在有意识地融入到公益活动当中,投入到公益活动当中。我所知道的,像范志毅曾经在江西资助了一个范志毅班,资助一个班的孩子上学。我们在做节目的时候,曾经把那个班里的代表请过来。像李金羽,现在在联赛里,每进一个球,就会有一个失学儿童会收到他的捐款,也就是说李金羽每个进球都能够给一个失学的儿童带来复学的希望。像大连、山东、北京的俱乐部,我知道很多俱乐部都会定期、不定期地有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有的时候他们走进校园,有的时候可能做一些其他的慈善活动。
总之,现在提起这些事情来,大家不是说无动于衷或者是冷漠,大家还是很热情的。而且我知道在前不久,5月4号,在苏州全国乙级联赛开幕式,现场就有一个募捐活动,这个募捐是要给当地的一个智障儿童学校募捐,这本身也是属于公益活动。包括今年,整个联赛是和中国红十字协会“温暖中国”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中超联赛拿出了六百万广告资源来宣传“温暖中国”活动,而且他们会有一些相关的具体的活动,现在都在进行。在浙江就进行过一次。
我觉得随着大家对职业足球的认识,发生了更为深刻的变化,职业足球在中国的形象也在发生着一些变化。过去大家认为职业足球就是让运动员多挣钱,让运动员腰包鼓起来,这是大家对职业足球的认识。后来发现不是这样,其实你多挣钱,是首先你给社会带来更多的贡献,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你创造了更多,所以你才能拿得更多。现在大家逐步把这个逻辑关系搞明白了,过去说我只拿钱就完了,我不管别的,只要我球踢得还不错,就拿我的钱。不对。现在大家终于明白了,你的合理收入是因为你合理的付出。看上去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但是真想让整个行业认同这个道理,大家遵守这个价值的准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现在我觉得越来越趋同了,对价值观念的看好越来越趋同了。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