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彦智与他的儿子 |
于彦智近照 |
满怀感激心 责任总在肩(图)
1980年文史类状元于彦智
【状元金榜】
毕业中学/铁道部建厂局宝鸡铁中
高考成绩 政治92 语文88 数学93 历史79 地理81 外语68 总分453(外语按30%计)
录取院校/北京大学·哲学系
【状元简介】
于彦智,男,甘肃兰州人。1963年出生在宝鸡。1980年自铁道部建厂局宝鸡铁中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82年作为国家教委选派公费留学生赴日本学习,1991年获社会学博士学位后归国,入国务院法制局工作,1992年任秦皇岛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1993年赴日本工作,1994年下海经商,参与国有石油管道铺设等国家项目建设,担任过几家跨国公司投资顾问。
【状元故事】
遇到那么多好老师
我读的中学,是当时铁道部建厂局宝鸡铁中,是个企业办的学校,那是当时一个很大很好的学校,师资力量很强,几乎所有老师都大学毕业,数学老师是北师大和陕西师大的,语文老师是安徽师大的,政治老师是人大的,英语姚老师是一位小有名气的文学家,英文和古文的造诣都很深,是他让我英语开了眼,发现了英语的象形信息,以后再读英文,常有生动活泼形象的感觉。
校长杨怀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育工作者,解放前曾当过共产党的县委书记。他的视野很宽阔,曾经给我们上过一节历史课,后来我出国想起这节课上杨老师提到的历史观点,发现立意很高。
现在想来,受教于那样的学校、遇到那些老师,实在是很幸运。我想在这个场合,借贵报向那时的老师表示感恩。听说他们大都离开这个学校了,或因调动,或因离退休;有些老师已去世了……
家长不主张我太用功
自小学到高中,我很爱看书,对正常的课其实那时兴趣也不很大,高中为了应试,拼命苦读了一阵,英语和数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1980年8月30日第10期的陕西《招生简报》上刊登一则对于彦智的专访,文中说于彦智在学习上开的不是顺风船,初一成绩中等,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英语有时连作业也应付不了。)英语姚老师曾经夸我:“于彦智,于彦智,士别三日,则应刮目相待。”
这对我鼓舞很大,得意了好些天。数学也是在高考前一两年才进步的。不过,我喜好的语文、政治和历史,在那时就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家长对我的学习不太关心,甚至也不主张我太用功,因为从小学起,眼睛就看书看得近视了,妈妈一直担心我眼睛瞎了,在她看来,不读大学也比眼睛瞎了要好多了,可怜天下父母心。
现在看来,母亲这样做其实造就了我,她让我感觉不到压力,完全凭自己兴趣学习,反而刺激和助长了我,假如那时她拼命向我施压,像现在的家长一样,可能我会出于青春的反叛,早就对书不感兴趣了。我父亲也从来不过问我的学习,他从一个男人的角度看我,在他眼里,我很聪明,必然会有出息。
一位让我感激的校长
我八零年参加高考,那时的高考,录取率低,考不上就待业,是真正的独木桥,所以考场上很紧张,记得有位女生,在考场上昏厥,被人搀扶了出去。那时的孩子真可怜。
那几天我睡得好,吃得好。可能是老师往日对我鼓励比较多的缘故,我自己比较有自信,也是因为家长不关心我高考的缘故,我也没有任何压力。
我记得一个印象很深的情节,是在进考场之前,一个同班同学突然神秘兮兮地对我说,“我怎么感觉你能考咱们区的第一名呢”。谁知考后竟然是全省第一,这位男生来向我邀功请赏,呵呵。
我们那时是在高考之前报志愿,这简直就像一场赌博。这是在考试之前啊,你怎么会知道自己考多少分?我当时第一志愿其实没敢报北大,报的全是陕西的地方学校。但杨怀校长把我找了去,对我说,应该报个好学校。他向我推荐了北大、复旦。我因此很受鼓舞。
杨怀校长这样做其实是有一定风险的,假如我第一志愿没被录取,那么,就不知会是什么结果了。杨校长很有勇气,而且很负责任,每当我想起这些事,对杨校长都充满了感激。
一老头接连两天来报喜
考完后,我和伙伴们将近一个月的狂玩,直到发榜。得知我考了个陕西省文科第一,讲实在话,那时并没有多少激动,因为我觉得应该考得更高一些,那时满分是530分,录取线是270多分,我考了453分。平时我模拟高考的分数都远远高于此分。我妈妈那时在兰州,给我姐看小孩去了,家里就我一人。我觉得没啥好激动的,就没通知他们,母亲得不到我的音信,以为我没有考好,怕我上火,匆忙地从兰州坐火车回来,路上才听人说我考了全省第一。还有一位老头,看到我并没什么激动,接连两天跑来告诉我,他很有些纳闷,我为什么没有他想象的那种激动和高兴。接到录取通知书,我才真正高兴起来,信封上北京大学几个字,让我感到自己与北大联系起来,是一名北大学生了,一阵喜悦涌上心头。
但是,周围的反应让我体会到了陕西省第一名的效应,这是我们学校头一次出个所谓的状元,我们学校和我所住的大院,简直是进入了狂欢节。那时的中国,处于绝对考学狂热的时代,考上大学,被称为天之骄子,考得优秀,简直就是前程不可测量了。现在看来,那种态度,多少缺乏理性。我后来看到一个报道,说那时的一些“状元”以后出问题的大有人在,这与年少时被人吹捧过头有关,少年郎没有能力承受这些,年轻人被吹神了,他的一生就毁了。
写书出于责任感
我回国后从过政,现在主要是个商人,搞公司,同时也写些东西,写东西主要是出于自己的责任感,感觉人只赚钱是不行的,你在国外学了那么多年先进的思想,拿着国家的钱,你就不能看着国内很多人的错误认识而坐视不管、而孤芳自赏。你应该把你所知道的写出来,或许对国内人的拓宽视野有所好处。去年我写的那本书《美国的本质》,160多页,不高深,很通俗,但影响挺大。美国驻华大使也要来北大做一个关于此书题目的专题演讲,社科院把它也推荐给了中国的高层领导,当然,我也很高兴。能把国外的研究介绍给国内,能做些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事情,比单纯赚点钱,交点税,增加点就业率要好得多。
我已到了中年,今年44岁,男人的黄金季节,我对赚钱不太在意,够吃够喝就行,因为每人只有一个胃,只能睡一张床嘛。我常常带着老婆孩子回陕西玩,临潼的山水,他们很喜欢,去年我们一家在那里看过一场歌舞剧,下了雨,雨中看歌舞,很有意思。
哈哈,你们真厉害,能找到近30年前的《招生简报》,看了报纸我才知道当时竟然是数学最好,我一直以为是政治呢。我也才知道我与第二名差了30多分,我当初以为相差无几呢。我也看到了我们同学的名字,那个叫徐敏的,很漂亮的女孩,不知现在怎么样了。这张报纸我让儿子看了看,在他面前炫耀了一番,哈哈……
本报记者 孙强 王瑞强
【状元印象】
去年年底,一个署名“于歌”的作家出了一本书———《美国的本质》,这本书长时间排在北京一些书店的畅销榜上。很多人夸赞这本书里的观点:“这是两百年才一遇的好文章!”而叫骂者更众,有网友则骂道:“美国人的狗写的一本书而已!”“于歌”,便是1980年陕西省高考文科状元,今年44岁的于彦智。
于彦智当年考上了北京大学。学哲学,或许养成了他做什么事都非常缜密的习惯。记者联系采访他时,本来电话里三言两语能够说清电子邮件地址,他却用手机短信发来,说,“这样准确,不会出错”。他对本报纪念高考恢复30年的特别报道充满兴趣,说,很多人都关心当年那些状元到哪去了,他们以后到底怎么样,当了状元是否就意味着以后的人生也有了保障。
作为一个处于黄金年龄的中年人,于彦智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他豁达而开朗,攒着一身劲,预想着在事业上再来一番作为。
【状元谈高考】
我认为,中国的高考制度是非常值得商榷的,不仅是高考,整个教育制度都很有问题,不客气地说,我觉得中国现在的教育,不是在教育人,而是在摧残人,不管学生有没有学到东西,唯考分是算,很多学生背了很多,但真正的知识却似是而非,或者根本不懂。
我了解到日本也很重高考,也是一考定终身,但日本中学生学的东西,要扎实得多。日本的考试,是考脑子,考基础概念,考思路清楚,不会考你的死记硬背。
我孩子12岁,在国内的小学读了一年半,我不忍心再被摧残,让他读国外的教育机构在中国办的外国小学去了,就是所谓的国际学校。他在国内小学读时,小学的那点东西,天天做作业到晚上10点,还做不完。现在他读国际小学,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每周几乎都有一天课外活动,出去滑冰,去农场吃菜,去科技馆看高科技等等。孩子很愉快,成绩也好。我不想做复杂的分析,但我可以肯定,这种教育方法绝对符合人的科学本性。(文中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