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一有空,就会回家陪婆婆
故事导读
出生52天,父母遗弃了她;贫困的养父母给了她温暖的家;12岁,她进城镇打工……
但她不甘心这样过一辈子。她积攒每一分钱,只为有一天能重返学校读书。
书包
一起在洗脚城打工的姐妹还在熟睡,李平就匆匆起床,上街买书包和学习用品
昨日,荣昌县城阴雨蒙蒙。
上午9时,一起在洗脚城打工的姐妹还在熟睡,李平就匆匆地起床——她要去街上买一个书包,还有必需的学习用品。
几天后,她将回到阔别5年的教室。
李平有些兴奋。前一天晚上,村主任刘大益打电话问她,如果愿意,永川有所技校愿免费收她入学。“永川到荣昌要坐几小时的车?”从没出过荣昌的李平想了想,小声问。
这是李平梦寐以求的。
两小时后,提着东西的李平回到集体宿舍。“又想上学的事了?”刚起床的同事刘丹睡眼惺忪。“凌晨两点才下班,你这样长期下去会睡眠不足的。”看着李平憔悴的模样,刘丹心疼地说。李平笑笑,没答话,把东西清理了一下,小心翼翼地装进书包。刚拉上书包拉链,她犹豫了一下,把翻得起了毛边的几本小学语文书拿出来,放进床头的抽屉里。
中午,李平找到经理,请了半天假,想回家看看婆婆。
婆婆实际上就是李平的养母,因为在“捡”到李平时已60岁,李平从小就管她叫婆婆。
遗弃
出生52天,父母把她丢在了路边
1990年冬月的一天。一大早,昌元镇螺罐村李温斗,担着一挑红苕出了家门。通往古昌场镇的一条小路上,人来人往,这天正好赶集。四周是薄薄细雾,太阳刚刚露脸。
距场镇不到一公里,一妇女大声喊到:“这是哪个的娃儿,还在哭。”李温斗听到婴儿的啼哭,放下肩上的扁担,将婴儿抱入怀中,婴儿顿时不哭了。包裹婴儿的红布上记着婴儿的生辰八字,是一名遗弃的女婴。
李温斗抱着婴儿,急急将红苕卖掉,为婴儿买了一袋肥儿粉和几件新衣裳,之后急往家赶。“老婆子,赶快回去烧点热水,给小宝贝洗洗。”李温斗喊住正要上坡干活的妻子刘兰英。
当时,李温斗46岁,刘兰英已60岁。两人婚后一直无子女,高兴得几天都没睡着觉,给孩子吃的、穿的、取名字等。两人商量,他们希望孩子能生活的平平安安,“就叫她李平吧!”
小李平的到来,给这个家增添了几分爱的温馨,给两老的晚年生活带来了幸福和喜悦。小李平管李温斗喊公公、刘兰英为婆婆。李温斗跑了好几天才将小李平上了户,落实了田地。
“家里穷,买不起营养品,这娃儿从小跟着大人吃稀饭。”刘兰英回忆起往事时,满脸的愧疚和伤心。
辍学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她读到小学五年级就回家干活了
李平拎着书包在通往家的小路上走着。当经过曾经就读的小学校门时,她听见教室里的读书声。她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几个男生在操场上散烟盒,几个女生在跳橡皮筋——熟悉的场景勾起她的思绪。
映入眼帘的房屋破烂不堪——土坯房经过26年的风吹雨打,墙体已经歪斜,四周靠无数根木材支撑着。婆婆出门了,门没锁,一只瘦弱的狗拴在门扣上。见到李平,狗先是一愣,继而使劲摇着尾巴,拼命朝李平扑过来,嘴里发出“呜呜”的亲昵声。趴在屋檐下的猫一动不动,乜了李平一眼,继续睡觉。不足两尺高的猪圈用乱石垒成,没有圈门,一头不足50公斤重的猪被一条铁链套住,那是去年政府送的。
李平套上围裙,提起潲水桶,喂猪去了。灶台上只有一口铁锅。“遭了,米坛没米了!”李平懊悔地说:“走得急,把买米的事给忘了。”
李平爬到后山,将拾柴的婆婆接了回来。家里缺劳力,多年没种田,粮食全靠买,柴禾靠婆婆上山拾。
“这闺女小时好造孽哟,没吃过好的,没穿过好的。”邻居谈起李平的成长经历感叹不已。
由于二老长期患有慢性病,家庭丧失了劳力。李平8岁时,开始学着煮饭和洗衣,懂事而瘦弱的她还下地帮公公、婆婆干农活。“那时,装谷子的口袋比她高,她就将装有谷子的口袋拖回家。”邻居刘大芬回忆,李平不到9岁就下田栽秧割谷了。
“以前,我们在一起读书时,她总迟到,第一个离开学校,根本看不到她玩耍的影子。”李平的小学同班同学李恭琴说。
李平每天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煮饭,喂了猪后,才背着书包往学校赶;放学回家,还得到水井打水,担着水摇摇晃晃得走上半小时。“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辍学,她的学习成绩都是我们班上的第一名。”李平的语文老师说:“布置的作业,李平基本上是在课余时间完成的,字迹工工整整。作业本写了正面写背面,甚至擦掉笔迹写第三遍。“这么争气的孩子,不读书太可惜了!”
李温斗学得一手竹编手艺,常编刷把、扫帚、竹筐等到集市上卖,占家庭收入的相当部分。每到星期六、星期天,小李平就要早早起床,背着这些到县城去卖。为节约一元车费,她背着沉重的背篓要步行10公里。
梦想
5年,重新回到学校成了她生活的唯一动力
“只记得爸爸姓盘,妈妈姓蔡,现已记不起他们的模样了。”李平平静地说,亲生父母为能生个儿子,将她遗弃。她还有一个姐姐,跟着亲爷爷、奶奶生活。6年前,也许是逃避现实,她父母外出后再没回来过,也从不过问她和姐姐的成长。自她到李温斗家,她的亲父母只来看过她一次,大她两岁的姐姐每年都要来看她几次。
“平儿父母来看她时,没一点带她回去的意思。”刘兰英气愤地说。
“记得我12岁那年,家里的日子过得异常艰难,连买油、盐的钱都没有。”李平说,公公那年冬天生了一场大病,把家里的钱用光了,还欠了不少外债。她见家里的日子过不下去了,决定放弃学业,外出打工挣钱,帮助家庭渡过难关。
2002年春节刚过,李平独自来到仁义镇,开始了她的打工生活。找工作四处碰壁,用人单位都嫌年龄太小。一小馆子老板看她可怜,让她帮着洗碗打杂,每月100元工资。
拿到第一个月薪水的她,花了30多元为公公、婆婆买了一个电饭锅,还买了很多好吃的菜和酒回家。那晚,公公喝醉了,全家人从来没有吃得这么饱,那是一家人最高兴的时刻。
李平在仁义打工不到半年,便来到县城。她当过酒店服务员,洗头城服务员,由于个子矮小,来洗头的客人总把她当成在店里玩耍的小朋友。为客人洗头时,她必须站在1尺高的垫板上才够得着。李平将打工挣来的钱,用于公公和婆婆的生活及家庭开支,还要为公公买酒。
“现每月至少能挣800元,除自己和婆婆的开支,还能剩下点。”李平如今在一家洗脚城上班,周围的哥哥姐姐都很照顾她,鼓励她以后回到学校。
刘大芬不停夸李平:“公公、婆婆爱吃什么,需要什么,她就买什么。”
今年春节刚过,李平上班后不到一周,婆婆请人带信告诉她,公公病危,已经不行了。听到这一噩耗,她放下手中的工作,一路哭泣飞奔回家,为公公料理后事。她本来积攒了一些钱,准备上半年继续上学的希望因这次变故破灭。
回到城里,李平去一家书社办了一张借书卡,里面的名著成了她的教材,不认识的字,依然查字典。
“国家政策好了,还是让她去读书,多学知识。”刘兰英说起5年前让李平放弃学业就懊悔,认为耽误了孩子的前程。“上月,村干部说可以送李平去免费读书,这下我心安了。”
“现在,我最想做的就是读书,哪怕边读书,边打工,我都愿意。”李平一想起读书,就抑制不住激动,“我去读书,最放心不下的是婆婆,没人照顾她……”
李平想上学的事得到目前在西南大学上学的亲生姐姐的支持,她每天都要给李平发鼓励的信息。“妹妹很苦,但是很坚强,我相信她以后不错的前程。”姐姐说。
父母的杳无音信让姐妹俩相互依靠。她们说,今后的路再艰辛,也会因为姐妹彼此关心而变得风光无限!
记者 陈寒星 通讯员 黄棉荣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