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每平方公里实现工业产值77亿元居全国前列
本报讯(记者任荃)不久前,某著名汽车零部件公司想在上海张江高新区的核心园设立总部,并向园区申请多项优惠条件。园区专家委员会仔细评估后觉得,汽车产业并非张江核心园的主导产业,遂仅给予一般待遇。
“别看这些小企业现在貌不惊人,有朝一日就是几十上百倍的增长!”张江集团新闻发言人殷宏如此表达创新在园区心目中的地位。其实,在由“一区多园”组成的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此想法的又何止核心园一家。
来自市科委的最新统计显示,2006年,上海张江高新区已开发土地平均每平方公里实现工业产值77亿元,在全国高新区中处于前列。漕河泾园区每平方公里的工业产值超过160亿元,在全国各类开发区中处于领先地位。
去年7月,上海高新区统一打“张江”牌。虽说规划面积从原来的22.13平方公里扩大到42.11平方公里,但在“大张江”的品牌概念下,各分园对于土地利用效率的账却算得更精了:“如果一个新项目没有较高的技术含量,或者对环境有影响,就算投资再大,我们同样会说‘不’!”这样的做法代表了上海高新区对于发展驱动力的全新认识:即从主要依靠土地、资金等要素驱动向依靠创新驱动转变。
在面积仅2平方公里的青浦中纺科技城,“腾笼换鸟”成为园区“换血”的主打方式。最近,在园区的主动协调下,一家经营状况不佳的生产型纺织公司将26亩用地连同1万多平方米的办公楼及厂房,转让给了拥有“国家产业用纤维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东华海天纺织科技公司。对比同一块地的前后“产出”,技术含量大幅提升。
作为“领头羊”的张江核心园,则明确把园区关注重点从先前的“引进”成熟大企业,转向“培育”中小型创新型企业。为此,园区成立了负责项目引进评估的专家委员会,明确不再以企业规模作为引进标准,而是从企业的研发团队、知识产权状况、产业先进度、在产业链中的地位等方面,对有入驻愿望的企业进行评估,给予那些最具自主创新活力的企业以充足的发展空间。
向创新倾斜的遴选标准,为上海高新区的发展装上了加速引擎。据统计,2006年,上海张江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783亿元,“体量”逼近台湾新竹。这其中,近70%的工业总产值来自高新技术产业。与此同时,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全年获专利授权1655件,比上年增长38%;软件版权登记数量达1675件,比上年增长30%。
在主动融入区域和“大张江”整体发展战略过程中,各分园之间形成了错位竞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集群优势更加明显。如今,张江核心园集成电路设计产业产值占全国三分之一强;漕河泾的电子信息产业约占全市总量的六分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