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深圳特区“特”在“改革、创新、开放”

  党代会前夕,李鸿忠接受本报记者专访,纵论深圳发展的重大命题——

  深圳“特”在“改革、创新、开放”

  编者按

  近年来,围绕特区作用与前途的各种议论不绝于耳,尤其是今年全国人大通过《企业所得税法》,取消经济特区的特殊优惠税率后,很多人认为特区的使命已经结束。

特区应该怎么办,特区该向何处去?省第十次党代会前夕,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就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作了深刻论述。

  特区不仅要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

  关键词 特区

  具体政策虽然有所调整,但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深圳的使命没有变,省委、省政府对深圳的要求没有变,全国人民对深圳的期望没有变。如果“特殊政策”没有了,特区就不用办了,只能说是对“特区”的一种表层理解。

  特区的基本内涵就是“特别能改革、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开放的地区”,要以改革创新开放为城市发展的“主动力”,以改革创新开放增强城市的竞争力,“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

  记者:您是否同意特区使命结束的说法?深圳将如何应对诸如《企业所得税法》调整等一系列重大转变?

  李鸿忠:几年前,对于特区的作用和前途问题社会上曾经有过一些议论,今年全国人大通过《企业所得税法》,标志着经济特区企业所得税特殊优惠政策行将结束,社会上又出现了一些议论。应该说,议论本身体现出了大家对深圳发展前途命运的关心,也是对我们的一种特殊的鞭策、期望与重托。

  对于特区地位和作用的种种议论,实际上深圳通过改革开放27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已经用事实作出了很好的回答。今天,我要代表深圳广大干部群众再次郑重回答这个问题:新时期特区还要“特”,也应该“特”;特区的作用不仅不会消失,而且要得到更好的发挥;特区不仅要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

  这是因为,具体政策虽然有所调整,但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深圳的使命没有变,省委、省政府对深圳的要求没有变,全国人民对深圳的期望没有变。如果“特殊政策”没有了,特区就不用办了,只能说是对“特区”的一种表层理解。从深层次理解,全国的发展有一定的序列性,深圳的使命就是要在未来的发展模式创新上作出试验、先行探索,当好“窗口”、“试验田”、“排头兵”和“示范区”。因此,新时期特区的牌子不仅不能丢,而且要擦得更亮,特区这面旗帜不仅不会黯然失色,而且要更加鲜艳、更加夺目。

  当然,特区今日之“特”与昨日之“特”有很大不同,如果还是瞄准特殊政策,是没有生命力的,也很难再“特”下去。为此,我们从特区发展的实际出发,明确提出特区的基本内涵就是“特别能改革、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开放的地区”,要以改革创新开放为城市发展的“主动力”,以改革创新开放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向改革创新开放要资源、要空间、要发展后劲,“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

  Page: 1

   以“杀出一条血路”精神“走出一条新路”

  关键词 创新

  深圳要继承和发扬特区当年在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杀出一条血路”的精神,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走出一条新路”。

  记者:您曾经提出,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深圳要像当年“杀出一条血路”那样“走出一条新路”,请问这一思路的形成背景和主要内涵是什么?

  李鸿忠:从“杀出一条血路”到“走出一条新路”,是深圳发展历程的延续,是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历史赋予深圳经济特区的神圣使命。

  当前,全国各地发展的气魄、力度很大,也很有成效,呈现出万马奔腾、百舸争流的态势,对深圳的发展形成了一种外在的“倒逼之势”;从深圳自身来看,经济社会发展到当前这一阶段,按照传统发展模式正面临着空间、资源、人口、环境方面四个“难以为继”和社会治安、城市管理、人口管理、社会事业建设方面四个“严峻挑战”,又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倒逼之势”;而且,随着《企业所得税法》的颁布和即将施行,特区传统意义上的“特殊优惠政策优势”将不复存在了,这对深圳的发展又形成了一种新的“倒逼之势”。因此,当前可以说深圳的建设和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起跑线上”,迫切要求深圳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必须以更大的勇气、更大的魄力、更大的力度,继承和发扬特区当年在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杀出一条血路”的精神,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走出一条新路”,勇当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开路先锋”和“排头兵”。

  一是要以更大的力度推进科学发展。近年来,通过狠抓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的真转真变,统一思想、转变观念、狠抓落实,目前科学发展观在深圳已经深入人心,并转化为工作中的自觉行动。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加大贯彻落实的力度,争取在力度上走在前面、当好排头兵。具体来说,要做到提升“六个力度”,实行“六个挂钩”,即提升导向的力度,与建设效益深圳的实际效果、效应挂起钩来;提升法律及政策贯彻执行的力度,与相关企业、群体和个人的利益获得挂起钩来;提升执法管理的力度,与严厉处罚挂起钩来;提升战略指引力度,与城市规划、与未来的预期效果挂起钩来;提升推动贯彻落实的力度,与责任追究挂起钩来;提升政绩观各项指标要求的约束力度,与职务职级的进退留转、干部的提拔任用挂起钩来。

  二是要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和谐发展。过去20多年来深圳改革开放先行一步,但也较早地进入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面对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更多、更复杂,促进和谐发展也更为紧迫、更需要加大力度。具体来说,就是要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用发展的成就、改革开放的成果,以更大的力度解决民生问题;要像重视经济工作一样高度重视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和谐深圳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投入;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更大的力度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为促进和谐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要以更大的力度加强法治建设,树立法律权威,为促进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要以更大的力度加强党的领导,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党建工作,为促进和谐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效益深圳”与“民生福利”是决策指挥棒

  关键词 效益 民生

  “效益深圳指标体系”和“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就是要进一步树立“新资源观”、“产业第一”、“种高产田”、“绿色经济”等理念,更加自觉地推进效益深圳建设;就是要切实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真正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沐民生福利阳光。

  记者:去年以来,深圳先后颁布实施了“效益深圳指标体系”和“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请问出台这两个指标体系是出于什么考虑,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成效?

  李鸿忠:发展战略确立后,关键在实施,而且需要相应的载体来实现,需要具体“抓手”来推动,需要有力的“指挥棒”来引导,需要明确的“标尺”来衡量。正因如此,我们立足深圳实际,经过深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先后制定出台了“效益深圳指标体系”和“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就是要以此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具体“抓手”,作为我市党委政府工作决策的“指挥棒”,作为考察各级领导班子工作业绩的“标尺”,作为领导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促使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进一步树立“新资源观”、“产业第一”、“种高产田”、“绿色经济”等理念,更加自觉地推进效益深圳建设;促使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切实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真正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沐民生福利阳光。

  目前,“效益深圳指标体系”已成为各级、各部门调控和评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效益深圳建设已初见成效。在这一体系的引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大力加快自主创新、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在经济规划、产业布局、财政税收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特别是通过全面推进循环经济,一批起点高、见效快、生态效益明显的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在全市铺开,绿色GDP贡献率稳步攀升。2006年,深圳经济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全市GDP达5684.39亿元,同比增长15%,财税总收入1681.0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00.88亿元;取得了每平方公里产出GDP2.91亿元、财税0.86亿元的效益水平。前三季度全市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1.9%,约为0.59吨标准煤;万元GDP水耗同比下降9.9%,约为31.98立方米,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效益深圳综合指数达110.3%,比上年同期上升5.1个百分点。

  通过实施“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各级政府在公共财政投入上进一步向民生倾斜,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自觉行为。2006年,地方财政收入用于各项公共服务支出的比例超过50%,市、区两级投入近20亿元用于基层基础建设;实现了“零就业家庭”的“灭零”目标,城市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1%的较低水平;劳务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43万,工伤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增医疗机构1046家,社康中心覆盖率达到75.5%,全年平均门诊人次费用和平均住院人次费用下降10%;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民生问题的解决也取得了新的进展。今年财政计划安排体现提高民生净福利水平项目的政府投资达200.6亿元,比上年增长30%,占政府投资总规模的71.8%;市委市政府专门提出要认真办好“十件民生实事”,进一步加大投入,把有限的政府财力人力物力资源用在刀刃上,用在每件实事上,让民生净福利看得见、摸得着,让市民得到真正的实惠。可以说,“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的实施已经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当然,这个指标体系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还不一定完善,在实践中我们还要逐步完善、深化、优化。

  Page: 2

   城市不只是经济社会载体,也是精神文化载体

  关键词 人文精神

  27年来,深圳建设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还体现在精神层面,是体制机制、发展模式的贡献,新精神、新理念的贡献。

  从世界城市发展的规律来看,物质财富的积累到了一定阶段,也必然要求有相应的精神文化与之相适应;否则,就算楼再高、路再宽、钱再多,也只能说空有“躯壳”。

  记者:去年底深圳市委四届五次全会上首次把“城市人文精神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出,请问深圳为什么要把人文精神建设摆到这样重要的位置,其主要的内涵是什么?

  李鸿忠:27年来,深圳建设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包括累计创造了超过3万亿元的GDP,累计向中央上缴了5000多亿元的税收,初步建成了一座高楼林立、环境优美、功能比较完善的现代化大都市等;更体现在精神层面,是体制机制、发展模式的贡献,新精神、新理念的贡献。我们认为,城市不应只是经济载体、社会载体,也应是精神和文化载体;从世界城市发展的规律来看,物质财富的积累到了一定阶段,也必然要求有相应的精神文化与之相适应;否则,就算楼再高、路再宽、钱再多,也只能说空有“躯壳”、徒有其表,是没有灵魂、没有生命力的。

  多年来,中央和省一直要求经济特区必须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新时期,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我们一项新的重要历史任务,迫切要求我们将其根植于生产生活实践,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内化为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人文“基因”。而且,深圳发展到了现今阶段,也已经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我们更有条件、更有必要致力于城市人文精神的建设,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让大写的“人”字在特区的旗帜上高高飘扬,不断促进城市人文精神的积淀、创造、丰富和升华。

  深圳在新形势下加强城市人文精神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马克思主义人文、人本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同时,进一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核,吸收世界人类文明成果的精华,发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特别是要突出“五个崇尚、五个富于”,即崇尚以人为本、以人为上,富于关怀互助、尊重尊严;崇尚自强不息、竞争向上,富于宽容和谐、友爱仁义;崇尚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富于活力动感、创新创造;崇尚知礼守法、真诚向善,富于内省自律、诚信无欺;崇尚追求文明、坚持真理,富于科学理性、严谨务实,不断为深圳人文精神增添新的内涵,使之能够保持蓬勃的生命力、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出全市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无穷力量。

  未来十年携手共建“深港国际大都会”

  关键词 深港合作

  十年来,深港人民共同体验了香港回归的历史性时刻,并肩经受住了亚洲金融风暴的考验,携手战胜了非典疫情的肆虐,同时也相互分享着彼此发展的巨大成果和喜悦,可以说携手十年,硕果累累。

  未来的十年,将是深港合作又一个黄金十年。我们将继续“向香港学习,为香港服务”,通过全面加强深港合作,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努力增进两地人民福祉,促进深港共同繁荣,共同建设世界级的“深港国际大都会”。

  记者: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请问深圳如何把握自身在深港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下一步有什么新的思路和举措?

  李鸿忠:深圳与香港不仅地缘相接、人缘相亲,而且在经济社会发展上更是日益唇齿相依,密不可分。深圳按照中央和省的要求,在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方针、促进香港长期繁荣稳定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

  多年来,深圳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深港合作,两地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特别是香港回归以来的十年,是深港合作丰收的十年。十年来,深港人民共同体验了香港回归的历史性时刻,并肩经受住了亚洲金融风暴的考验,携手战胜了非典疫情的肆虐,同时也相互分享着彼此发展的巨大成果和喜悦,可以说携手十年,硕果累累。

  十年来,在粤港合作的框架下,深港两地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展、层次进一步提升,双方在城市规划管理、金融、科技、经贸、文化、旅游、环保、教育等多个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建立了政府间有效的合作机制,2004年,双方政府签署了历史性的“1+8”合作协议,建立了双方政府定期对话机制,高层的互访互动进一步加强;口岸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广深港客运专线、深圳福田口岸等重大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尤其是随着今年7月1日深港西部通道的正式通车,两地中心城区的车程将缩小到半小时以内,深港交通一体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此外,“深港创新圈”的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有关合作项目已经开始运作,去年9月中科院、深圳市和香港中文大学联合组建的深圳先进集成技术研究所正式挂牌成立,实施的“深港创新圈计划”共支持27个深港科技合作项目,支持金额达1600多万元,创新圈建设有了实质性进展。

  未来的十年,将是深港合作又一个黄金十年。下一步我们将在CEPA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广阔背景下,立足于粤港合作的制度框架,立足于深港“1+8”协议所确立的有效合作机制,立足于深港两地在区域发展中的共同利益,继续“向香港学习,为香港服务”,与香港一道,有效地整合两地资源,发挥两地优势,推动深港两地的经济、交通、规划、生活的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拓宽深港环保、金融、科技、经贸、教育、文化、旅游、信息化、专业服务、社会福利、城市管理等领域的合作,特别是进一步加快“深港创新圈”建设,将其打造成为创新资源最集中、创新活动最活跃的国际一流创新圈;通过全面加强深港合作,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努力增进两地人民福祉,促进深港共同繁荣,共同建设世界级的“深港国际大都会”。

  本报记者 段功伟 王进江 邓红辉 王 巍

  Page: 3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李鸿忠 | 路再宽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投 资 创 业 健 康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