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杯”竞赛大学生科技作品琳琅满目却难合市场胃口
时政视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而如何实现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昨天上午在广州大学开幕的首届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界暨第九届“挑战杯”竞赛终审决赛便是广东在校大学生们尝试交出的答卷。
本届科技学术节围绕“营造学术氛围,提升科技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题,在广东各大高校举办发明创作类、科技论坛类、实战演练类、技能竞赛类、知识普及类等一系列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副省长雷于蓝、省政协副主席陈蔚文出席了开幕式。
创意瞄准生活细节
一进会场,笔者便被摆放整齐的两个玻璃鱼缸吸引。经来自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的蔡青同学介绍,他们的作品名叫“水族箱水质生态处理装置”,具有长时间净化水源的功效,如果批量生产,成本只需二三十元钱。
此次“挑战杯”的参赛作品大都具有贴近生活的特点,并且五花八门,充满想象力。除了上述的水质净化器,还有移动式老年人平安钟、“寒天”鼠标、超声棒清洗器、高效摘果器、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口香糖等等。很多高校的调查研究也放眼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暨南大学的“城市路边摊经济研究”、广州大学的“广州火车站地区治安综合治理的经验及其启示”、汕头大学的“电子垃圾回收拆解区儿童铅负荷状况调查”等。
据了解,本届“挑战杯”竞赛最终共有390件科技发明及自然科学类作品、35件哲学与社会科学类作品参加终审决赛。
点子不合市场胃口
在会场的左侧展厅,一辆车身上布满电池板的太阳能汽车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来自东莞理工学院的参赛选手告诉记者,这辆车最高时速可达25km/h,在无阳情况下用充满电的电池也可行驶2个小时。但当被问及这种造型的车子有多少实用性和美观性时,该同学也承认“我们的车子还是研究型的”,以后只能朝“赛车型、更快、更轻”的方向发展。
同样引人注目的发明还有“多模式羽毛球训练机”,但很多观者对于该发明的庞大造型和实用性有所保留。而来自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GSM无线报警器”也与市场已有同类产品碰撞,虽然在成本方面低于市场已有产品,却还是给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打上了问号。
不过同学们似乎对此类问题并不担心:“我们是为兴趣参赛”,像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同学一样抱有此类想法的同学占了多数,也有的同学认为“我们设计制作是为了自己锻炼动手能力,并非为了推入市场”,甚至有些同学和老师抱着“能拿奖就先拿奖再说”的心态来参加比赛,至于所研究发明的成果有没有市场竞争力就无所谓了。
缺乏产权保护意识
在近两个小时的参观中,笔者在感受到大学生们的热情的同时,不仅又为这样一个现实担忧。学生们对参观者有问必答,言无不尽,推销自己的成果无可厚非,但这其中隐含的机密保护漏洞可不容小视。
在被问及是否为自己的发明申请专利时,多数同学都表示没想过。在笔者采访到的数位参赛者中,只有一项发明在老师的帮助下申请了专利。当面对记者“如果相关企业看过你的作品之后也研制出同样的成品并申请了专利你怎么办”时,多数同学并不知道如何应对,有的很大方地表示“这没什么”。
对此,有专家表示,大学生一方面要在作品的应用性上下工夫,但另一方面也要提高发明创造的专利申请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知识产权是一道必过的坎,但不是困难,每个研究都会经历这样一步才会投入到生产、继而市场,只要高校做好知识产权的宣讲,对学生作品的利益分配问题处理好,知识产权并不会成为学生“炼金术”的障碍。
本报记者 胡键 实习生 王姝倩 通讯员 饶玲 李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