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作为一种伴随网络发展而兴起的新闻传播形式,在网络盛行的今天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气势。它的盛行符合了现代社会条件下受众,更确切地说是网民接触新闻的习惯。然而,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网络新闻传播者却没能真正做好对社会主义新闻道德的操守。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新闻传播手段的更新,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传统新闻传播手段的不足,因此,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互联网查看新闻。2007年1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亿,2006年是中国网民数增加最多的一年。据相关调查,半数以上的网民上网的首要目的是查看新闻,由此,网络新闻在人们认识世界,增长见识方面发挥着深远的影响。相比传统媒体上的新闻,网络新闻具有语言表述上更为口语化、轻松活泼、幽默、犀利,可读性极强的特点。网络新闻语言这些特点的形成大致源于以下原因:
网络新闻要求极快的更新速度,因而需要使用简明易读的语言;网络新闻的互动性与自主性,使得新闻语言的表达趋于口语化和易交流性;与传统媒体点对面的单向传输不同,网络传播是点对点进行,具有交互性。要调动受众参与的积极性就必须使新闻稿件的现场感增强,行文生动,可读性强。或较为口语化,幽默轻松,使受众有交流的渴望,愿意往各网站设置的“BBS”上发帖子,一吐为快。
网络新闻的问题
传媒业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发挥着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传媒业首先是为社会总系统的有效运作提供信息支持,还倾向于维护既有的社会秩序并且还在促进整个社会系统进步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媒业必须以服务大众为宗旨,必须遵循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然而,网络媒体作为中国新闻传播阵容中重要的一员,在诸多方面表现不尽如人意,存在着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为了追求点击率和吸人眼球不惜转载或者凭空捏造虚假或夸大新闻。这一点涉及到新闻业所苦苦追求的新闻必须讲事实这一理念。只要读者稍加留意,不时可以看到这方面的新闻。如位居2006年中国十大假新闻之首的法国导演起诉《吉祥三宝》抄袭就是一起典型的由网络炒作起来的假新闻,虽然这则新闻最初是由《华商报》在2006年3月12日登载的。但是,在《华商报》登载出来以后,国内各大网站迅速转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各大网站之所以不假思索地转载是为了吸引网民的眼球,追求高点击率。由于信息的开放性和把关环节的缺失,网络媒体成为假新闻的“土壤”和“放大器”,这也是如今网络新闻缺少品牌和公信力的症结所在。
二是大量刊登“星、腥、性”之类的新闻来刺激网民的关注,产生轰动效应,获得高点击率。网络新闻几乎摒弃了社会主义新闻媒介的功能,但是,它们却常常拿新闻媒介的娱乐功能做幌子,使网民们难以察觉幕后目的。如“腾迅网迷你首页”中的“新闻资讯”而言,每天选定的最主要的新闻消息中,至少有2条具有强烈刺激性的新闻。跳楼、强奸、卖淫、性骚扰、卖处等新闻充斥其中。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黑龙江女子残忍虐猫的图片也无疑给浏览此图片的人们强烈的心理刺激作用。
三是传播谣言和“小道消息”以满足网民的猎奇心理。美国社会学家特?希布塔尼指出,谣言是在一群人议论过程中产生的即兴新闻。在互联网盛行的今天,谣言越来越倾向于借助网络这一途径传播。再加上网络具有迅速、及时和人们可以广泛接触而不用受官方限制的特点,更是成为谣言传播者的首选传播媒介途径。
大量谣言在没有经过核实的情况下就贸然地在网上传播开来,成为当时人们所关注的事件。因而,各网站的点击率迅速攀升,然而它们给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却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
四是网络传播中的新闻侵权问题。在传统的新闻传播中,新闻侵权问题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而在网络空间里,利用网络传播所构成的新闻侵权自然也不在少数。网络空间是自由的,如果网络新闻工作者缺乏职业道德观念,对新闻素材不进行核实,或者有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等权利,在网络中可能更容易出现新闻侵权的问题。每时每刻都有无数信息在网上传播,包括极其私人的内容如电子邮件也是通过互联网到达其他网络用户的手中。加上计算机技术本身的缺陷和漏洞,以及人为的恶意攻击,使得一些人可以轻松地进入他人的个人空间,并将所获取的内容又通过网络发布出来。在这样的环境中,公民的个人隐私权就会面临着很大的威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