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式梦想 从“星球大战”到反导系统
能打别人而不被打
大野心:
从“奈基—宙斯”到“智能卵石”
美国导弹防御计划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起步,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在“冷战”时期的美苏核对抗阶段,美国相继开发、研制了“奈基—宙斯”系统、“哨兵”系统和“卫兵”系统,以对抗苏联的核攻击。
20世纪80年代初,里根政府上台后,为与苏争夺战略优势,于1983年3月,提出了“战略防御倡议”计划,俗称“星球大战计划”。由于这一计划过于庞杂,耗资惊人,多数技术尚处于实验阶段。1989年,老布什总统就任后,将该计划调整为“有限防御计划”,即“智能卵石”计划。苏联解体后,该计划自然搁浅。
大调整:
TMD和NMD合二为一
克林顿就任美国总统后,于1993年5月宣布停止执行“星球大战计划”,取而代之的是“弹道导弹防御”计划。该计划包括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和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由于对“技术和实用效能”缺乏“足够的信心”,克林顿总统还是于2000年9月宣布,暂不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但克林顿时期,美国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在东亚地区有了实质性的进展。美国以朝鲜导弹威胁为名,首先于1994年与韩国达成协议,开始在驻韩美军基地部署“爱国者”导弹。此后,又说服韩国建造用于导弹防御的雷达基地。1998年,美国与日本达成协议,共同研发战区导弹防御系统。近年来,随着美日军事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融入美国导弹防御系统成为日军建设的重要内容。日方称,将在2008年3月底前,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此外,美国一直企图暗中将台湾拉入其导弹防御系统。
布什总统上台后,谋求建立一体化的导弹防御系统,遂将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和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合二为一,统称导弹防御系统。9·11事件发生后,美国本土安全成为当务之急,布什政府乘机加快了研制和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步伐。2001年12月,布什政府宣布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从而为美国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铺平了道路。
2002年12月17日,布什政府宣布将在2004年底以前在阿拉斯加州格里利堡基地部署6枚陆基拦截导弹,在2005年底以前在该基地再部署10枚,在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空军基地部署4枚,另有20枚“标准—3型”海基拦截导弹将部署在三艘装备有“宙斯盾”系统的军舰上,百余枚空基“高性能爱国者—3型”导弹将在全球范围内部署,以拦截中短程弹道导弹。
大部署:
本土为中心,东亚和欧洲为两翼
据美方称,格里利堡和范登堡空军基地的导弹拦截系统现已开始严密监控、跟踪全球导弹的发射情况及其轨迹,保护美国本土免遭袭击。太平洋总部所辖的“宙斯盾”海上防卫系统也已部署到西太平洋的日本海水域,构成导弹防御系统的海上防线。后续的陆基和海基导弹拦截系统的建设以及导弹预警卫星、预警雷达系统和指挥控制系统的升级更新都在加紧进行之中。
美国军方称,为了提高拦截成功率,必须采取“多层次防御”,即在敌方导弹发射初始阶段、中间飞行阶段和最后阶段地点都部署拦截导弹。为此,美国寻求在欧洲盟国境内部署反导系统的基地。如果美国在波兰和捷克顺利建起拦截基地和雷达基地,其导弹防御系统就基本形成了以美国本土为中心,以东亚和欧洲为两翼的全球部署格局。
大隐患:
海外反导影响深远
虽然美国寻求海外反导基地的理由是为了防止朝鲜和伊朗的导弹袭击,但其现有的部署格局完全是针对俄罗斯和中国的导弹攻击轨迹的,这也是此次在东欧部署引起俄罗斯强烈反对的原因。虽然,美俄在反导问题上的激烈争执尚不至于引发新一轮“冷战”,但美国在反导问题上的所作所为将对国际战略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一,损害大国间的战略稳定。美国建立导弹防御系统的目的是多重的,但这一系统率先在抵近俄罗斯和中国的战略地缘区部署,其指向昭然若揭,破坏了大国间业已存在的战略稳定态势。虽然俄、中都无意对美发动战略性攻击,也无意与美展开新一轮的军备竞赛,但美国追求“能打别人而不能被打”的绝对安全,其结果是增加了别国的不安全感,大国间的战略竞争势必加剧。同时,这还将给大国间的政治互信带来阴影,并将影响大国间在诸多国际事务和地区问题上的合作,从而给全球战略稳定造成隐患。
第二,冲击地区安全。美国导弹防御系统在海外的部署,加剧了地区国家间关系的复杂化,从而影响地区安全。在亚太地区,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为日本提升军力,走向军事大国提供了又一途径,却增加了地区内其他国家的疑虑。美国还千方百计通过售台武器企图将台湾纳入其导弹防御系统,这将导致海峡两岸军事力量的失衡,助长“台独”势力的冒险,危及地区和平。在欧洲,美国的部署计划不仅造成了美俄关系的紧张,也使许多欧洲国家深感不安,甚至造成了欧盟国家间的裂痕。
第三,影响有关国家的内部稳定。美国导弹防御系统是个庞大的体系,投入大,技术难点多,因此,美国广泛动员其盟国,特别是拥有技术和财力优势的盟国加入研发。除了上述加入或拟加入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国家外,澳大利亚、以色列、英国等国也参与了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研发,美国还拉拢印度等国家参与某些项目的合作。但对于这样一项耗资巨大,成效难断的长期性工程,其战略上的敏感性大于其可能带来的安全感,且分享技术的代价是国家安全受制于美国。因此,是否参与美国反导系统往往成为有关国家内部争执不休的问题,甚至导致内部纷争。
第四,增加美对外政策的进攻性。美国在继续保持和强化包括进攻性战略武器在内的军事优势的同时,加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就是想一手拿着“锐不可当”的矛,一手握着“坚不可摧”的盾。显然,其战略目标远远大于其战略能力,是不可能实现的。但这个由美国军工复合体——国防决策部门、军工企业与国会利益集团共同编造出来的“矛”与“盾”的梦想可以蒙蔽美国内的纳税人为这一吸钱的“黑洞”掏腰包。而“矛”与“盾”的铸造过程不仅会给军工复合体带来滚滚财源,更会刺激他们把美国妄想成“超人”,在对外政策上更加咄咄逼人,富有进攻性。 任向群
(作者为中国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