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提取竹叶黄酮”的技术,让大量废弃竹叶身价陡增,竹乡安吉农民每年增收800多万元;国内照明检测行业里,95%的公司源自一个小小的浙大三色公司,小公司撑起了一个行业;浙大中控提出我国工业自动化第一个国际标准,实现零的突破;而被业界称为废弃物无害化、能源化处置“中国流派”的“垃圾清洁焚烧发电集成”,已在9个城市运行、10个城市在建,每天净化数千万吨城市垃圾……
浙江大学,这所已走过110年历史的综合性大学,在取得教学、科研累累硕果的同时,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心,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用一项项创新应用成果演绎着象牙塔外的精彩世界——
服务地方经济
一方是群贤云集的大学,一方是阡陌纵横的农村,两者似乎相距甚远。
然而,当中央发出建设新农村的号召后,浙江大学很快在“三农”的天空大显身手。
2006年4月,浙大决定:“举全校之力,全面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很快,浙大与湖州市签署协议,涵盖规划、产业、环境等8项内容,全面合作建设新农村。
眼下湖州的田间地头,闪现着浙大专家教授的身影:针对农村地理特点,浙大为湖州设计了十几套规划方案;罗安程教授在安吉县建成100多个人工湿地,用植物根系吸附农村生活污水,已推广的三成农村河水洁净、蚊蝇锐减,而且年70余万吨生活污水的处理不花一分钱;张英教授从竹叶中成功提取“价比黄金”的竹叶黄酮后,原本废弃的大量竹叶身价陡增,新成立的公司每年收购4000多吨竹叶,竹乡农民为此增收800多万元。……
身居经济发达的浙江省,浙大一直把服务地方经济视为己任。在浙江,无论新农村建设、提升传统产业、高科技产业崛起,处处可见浙大的强大辐射。全省9个市以及大部分经济强县都与浙大签订了合作协议,包括家电行业、纺织行业、模具行业、效益农业在内的一大批行业创新体系建成,合作10多个技术转移中心、产品创新和技术研发中心,20多个县市有浙大下派挂职科技人员。浙大为浙江经济织就了一张完善的服务网络。杭州市打造“天堂硅谷”,IT上市公司数位居全国第二,背后的雄厚支撑来自浙大计算机等院系;宁波引进浙大上百个合作项目,5年实现产值159亿元,实现新增利税33.5亿元;……
在制定“十一五”规划前,浙江省政府专门召开浙大与浙江省市(县)合作峰会,会后,学校集成15个学院的200余名教授的力量,组织八大专项攻关课题。浙江省政府将这些项目全部纳入省“十一五”科技规划内容。“十五”至今,浙大与省内企事业单位签订实施的技术合同超过1万项,开发转移3000多项高新技术成果,创造产值1000亿元。
急国家之所急
5月阳光下,造型别致的杭州乔司垃圾焚烧电厂十分耀眼。这个现代化建筑每天要“吞”下800吨生活垃圾,但烟囱里没有滚滚黑烟,厂区内闻不到刺鼻异味。这里不但废气排放完全达到国家标准,最重要指标二恶英的排放甚至低于苛刻的欧盟标准。
浙大的这项“垃圾清洁焚烧发电集成”成果,已帮助国内9个城市日处理垃圾6000多吨,年直接经济效益近6亿元,另有10座城市已经在建,国内市场占有率居全国首位,巴西、印度、泰国等国纷纷前来洽谈合作,业界称之为废弃物无害化、能源化处置的“中国流派”。
位于世界领先水平的“水煤浆代油”项目,潜力更是不可估量:完全的煤、水和少量添加剂混合,不加天然气,不加一滴油,在锅炉及工业炉窑中取代了100%的油。国内目前已推广应用水煤浆锅炉70余台,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每小时670吨(发电功率20万千瓦)全烧水煤浆电站锅炉。对石油紧缺、煤储量世界第一的中国来说,这项技术的价值不言而喻。
两项技术都出自浙大热能工程研究所。仅仅对煤,热能所除了研究出以煤代油外,还有煤的气化,制冷,提炼金属,煤渣建材……这些国内首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水煤浆技术”、“煤水混合物异重度燃烧技术”、“废弃物焚烧及资源化技术”等等,听起来有些拗口,却无一不产生巨大社会与经济效益。
只要是社会所需,就是浙大所急。“作为大学,理所当然要为国家建设服务,承担起引领社会发展、支持社会进步的责任。”浙大党委书记张曦如是说。浙大动物科学学院不到百人。这个小学院,因为帮助长兴县一家龟鳖苗种公司生产珍稀和高档特种水产品,十五期间获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0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二等奖。2001年成立的三色仪器公司,由光电工程学系副教授牟同升领衔开发,别看其只蜗居于浙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内的一间陋室,6年来已制定照明行业、半导体照明LED、平板显示三个行业的10项国家标准和4项国际标准,拥有近20项国家专利,不仅成为行业世界一级企业,还撑起了一个行业——国内95%的同类企业源自三色。
作为全国一流的综合性大学,浙大关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共同性、集聚性难题,集中全校科研力量,突破一个又一个发展技术瓶颈:组织电气自动化、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研究所的力量,取得了数码纺织产业链技术的整体性突破;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控制重点实验室、自动化工程研究中心,以提供行业共性技术辐射为目标,推动国家产业技术发展:浙大为主制订的EPA标准成为我国首个工业化自动化国际标准,打破了国外20多年来的技术垄断;“纹织CAD系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3000多套,“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技术产品开发系统”在轻纺、电子、家电、化工等行业的300多家企业应用,产学研相结合的10多个“产品创新中心”服务企业近千家。
向科技前沿攀登
西湖区一幢半旧的办公楼里,藏着一个世界最先进的软件公司:北美市场的股票交易系统出自这里;美国上千家基金发布平台出自这里;全球最大的银行外汇交易平台出自这里。浙大软件学院与全球最大金融服务企业美国道富公司合作的浙大道富技术中心,已站到了世界软件工程业的最高点。
从2001年成立软件技术学院至今,中国软件工程学科从零走到世界最强仅用了6年。浙江大学软件技术学院院长助理杨小虎深有感触:“关键在于我们走了产学研一体化道路。”
每年都有上百名浙大学生在公司参与实际项目开发,几十名学生会出国交流、参加学术会议。2004年开始,软件技术学院的学生增设了两门必修课,一门是金融信息系统,另一门是共同基金,授课的是道富公司专家。“我们不断根据实践调整授课计划,改造传统教学中不足的部分。”杨小虎说。
2003年开始,浙江大学在软件工程方面的论文被SCI、EI收录的篇数累计近50篇,突破了零的记录。去年,浙大带着论文登上全球最高级别软件工程会议论坛,内地仅有三篇。
循着浙大近年来的发展轨迹,不难看出,来源于实践的“养分”带给他们多么大的活力:
连续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数和经费额,5个全国第一,1个第二;承担国家863计划专题项目数全国第二,高技术发展计划项目数和经费位居全国高校前三位;2001年至2006年获科技进步奖、发明奖、自然奖等国家三大奖28项,全国高校第二;被SCI收录的论文从2001年868篇,上升到2005年的2894篇,居全国高校第二位;2005年全校专利申请件数居全国高校首位;十一五中,7人荣获“863计划领域专家”称号,全国第二。
浙江大学校长杨卫说:“从解决地方重大战略需求找到研究方向,以促进国家区域发展提升学术水平,通过服务与社会脉搏同步跳动,这些,都是浙大打造世界著名大学的模式。”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