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南京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生刘伟告诉记者,导师黄建荣教授刚刚向他传达了学校的一项改革措施:南京大学的导师每招一名博士生,每月要向学校上交100元,学校再以津贴形式发给博士生。这个政策从2007级博士生开始实施。
带博士先掏钱,制度设计的出发点是什么,当事方对新制度怎么看?记者进行了跟踪采访。
博导:有的没当回事,有人喊抵制
导师出钱来给博士生发津贴的改革不只南大在试水,浙江大学等高校不久前也出台了类似的改革措施。
浙江大学要求不同学科的导师,按照不同的数额标准出资,向校方缴纳“助研经费”。导师招一名博士生,缴纳的“年费”最少1200元,最多4800元。
浙大历史系系主任包伟民教授随即在网上发布《告考生》,称“无力缴纳此钱”。虽然学校规定部分学科导师提出申请后,可以考虑给予“扶植”,但包伟民先生觉得“申请‘扶植’(按‘规定’每年最多‘扶植’一名),几近于乞,君子所不为”,他请准备投到他名下攻读的青年才俊“另投名师,以免误了前程”。
包伟民在接受采访时认为,史学领域,真正的研究大多是个体性的。老师一般不拿学生当研究助理,一般绝不与学生联名发表论文。指导学生读书,指导学生写论文,“基本是纯粹付出,为什么还要付钱给学生?”
记者了解到,站出来公开宣布不招生进行抵制的博导不多,但和包伟民有共同想法的教授大有人在,尤其是文学、哲学、历史等基础学科的博导们。
与基础学科导师相比,应用学科的博导们对这项改革的反应却显得比较平静。
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赵曙明告诉记者,导师给学生津贴在国外是行之经年的“惯例”,研究生帮助导师做研究,做项目,除了奖学金以外,一般都能得到导师相应的报酬。“导师拿钱出来给学生发津贴,虽然给的钱不多,但多少是对学生劳动的一种认可,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不过,他觉得对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应该区别对待。
博士生:给咱们加津贴,举双手欢迎
一年级博士生刘伟告诉记者,他这样应届直接读博的,没有工龄,只能拿学校最低档次的津贴,每个月350元。增加100元,多少能改善博士生的“可支配财政收入”,但是刘伟认为,不同学科的博士生拿这个津贴的心理感受是不一样的。虽然一样把导师喊作“老板”,但文科生和理工科学生的“老板”含义很不一样。工科学生的导师更像名副其实的“老板”,学生每天像正常上班一样到“老板”实验室做试验,做设计。他的一个朋友是建筑专业的博士生,整天帮导师干活儿,每个月导师会另外给他500-800元的“工资”。
但文史哲这些学科的导师大多不会像工科老师那样把项目“分派”给学生去做,学生最多帮老师做点查找收集资料的小事情,学生在研究理论和论文方面都要仰仗导师的指导。文史哲等基础学科老师大多科研项目比较少,刘伟的导师黄建荣申请到一个国家项目,10万元的科研经费,这在文科导师里面算是非常难得的了。那些没有项目的导师,如果还要给学生发津贴,就只能从导师工资里面掏了。刘伟一位通过了2007博士招生考试的师弟跟他说:“如果这100元是导师从工资里抠出来的,我死活也不好意思要。”
导师给的津贴客观上对改善博士生的生活水平有很大帮助。据了解,在高校,相当数量的博士生参与到导师的课题研究中,有些导师或多或少地给些报酬。但是也有部分导师,让学生参与完成科研项目,但对这些付出大量劳动的学生分文不给。导师给博士生“分红”上升到制度层面,保证博士生能拿到“最低工资”。
校方:尊重学科差异,不搞一刀切
部分博导对“新政”有不同看法,学校有关部门表示,这些老师的反应主要来自于申请课题、经费的压力。据介绍,尤其是在文学历史哲学等长线专业,不仅课题少,而且经费的额度一般几千元,1万元以上的项目就算是“大项目”了,有的甚至只设项目,不给钱。而工科的很多重点课题动辄几百万。单纯把能不能争取到课题作为博士生招生前提条件,一概要求博导从经费中拿钱发津贴,显然不是一种科学的做法。记者了解到,国外很多大学,基础学科也是学校、国家和社会机构拿钱来专门资助扶持。有消息说,考虑不同学科特点,南大在执行博导给博士发津贴的政策时,也会视学科特点,不搞“一刀切”,对项目经费少的基础学科“区别对待”。
个别博导以不招生相抵制,有人说校方并不会多在意。因为在高校连续三年招不到学生,博导的资格要取消,连博士点存留都要受影响。不招生对导师、对学科的伤害太大了。南大方面对外界说这是“钱学交易”的声音不以为然。他们指出,从培养博士生的实际来看,学生是否参与博导的课题研究,还是有很大的自主权,不是说拿了老师的钱,就一定要给“老板”当“长工”。对理工科的学生来说,他们大多希望能参加“老板”的项目,不参加博导的课题研究,很难学到真本事,连实验都没地方去做。
专家:把高校竞争压力传递给博导倾听博导和学生们的声音,记者感觉到“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是最主要的关键词。
据南大有关人士透露,让导师给学生津贴,学校的初衷之一是想逼着导师多申报课题,多申请科研经费,希望这些名教授们不仅从省里、国家主管部门争取,还要有本事从企业、市场拉到更多的科研项目。事实上,科研经费的多寡,已经成为评价高校竞争力的重要参数。据了解,南大现有600多名博士生导师,各类在校博士生约3400多人,科研力量非常强。南大一直是以基础学科为主打的高校,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虽已突破1亿元,但还是没法和工科名校相比。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办的《中国研究生》(2006年6月号),在国内高校科研经费2005年度排行榜上,南大不仅难望榜首清华(14亿多元)项背,排名20多位,即便在省内,也是屈居东大、河海、南航之后,这与南大多年雄踞全国综合实力前列的地位显然不符合。
教育专家透露,南大、浙大出台新政,要求博导给博士生发放津贴,制度设计的出发点有二:向博导传递高校竞争的压力,让他们多报项目多争经费;通过增加津贴,争夺更多优秀的生源。概而言之,是希望提高高校的整体竞争力。正因为如此,南大有关人士表示,不在意媒体的炒作,甚至对某些信息误读也未作反应,“这等于给我们做了招生广告”。(记者孙巡陈炳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