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华商报

“陕西模式”助推乡村巨变(图)

  在许家庄,村里留守在家的农妇们,就是用这种看上去不怎么美观的土织布机,一年织出500万元的大市场 本报记者 孙洪伟 摄

  2006年,“取消”和“建设”,成为中国农村正在发生的标志性事件。全面“取消”的是已经延续2600余年的“皇粮国税”;“建设”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央第8个“一号文件”的发布,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一项国家战略。免除农业税、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等实践,让这场“农业新政”深入民心。


  新农村建设虽然刚刚“破题”,但已成热点;虽然还处于摸索、启动的初级阶段,但曙光已在眼前。随着我省“一村一品”发展现代农业号召的提出,一批“探路村”在“陕西模式”的打造下,演绎出新农村的新变化。

  我们把视角对准现行试点的新农村“样板村”,他们过去与现在都在努力,为摘掉“贫困村”的帽子,寻找“致富路”。对于他们,无论经验成熟或是青涩,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实践。

  变脸

  从贫困村到“样板村”

  怎么才算是“新农村”,一位村民这样说:“农民生活要有幸福感。”

  在蒲城县荆姚镇许家庄村,越来越多的村民,逐渐体会了这种感觉。

  样板一

  土织布成就了新农村

  许家庄村:土织布织出500万元大市场

  “远看白茫茫,近看水汪汪,要看盐碱地,烂村许家庄……”120多年前,逃荒的山东农民在这里安家避难。因为地处贫穷的卤泊滩(盐碱地)中心区,6年前,提起许家庄,就像民谣描述的那样“烂村一个”。

  “穷得一年挣不下600元,村里小伙娶媳妇,姑娘一听许家庄的马上掉头就走。”

  改革开放以来,全村数百名青、壮年,涌入城市打工。当八成的男人离开村子后,老少妇孺成为许家庄村的主流人群。一年一年,许家庄仍然改变不了贫穷的现状,成为蒲城县的“老大难”村庄。

  50多岁的村党支部书记马寿奇是个山东汉子,提起当年创业,他最有发言权。“村里人拿手的就是祖上传下来的织布手艺。”马寿奇说,2000年初,蒲城县领导多次为许家庄发展出谋划策,许家庄仍然无奈,因为除了种地和土织布,村里实在没有其他可发展的产业。

  “满街人都穿的化纤衣服,谁会喜欢土布衣服?”起初,村民们都有这种疑问。为了求证村里的土织布到底有没人买,马寿奇带领其他干部,把家里织的几十条土布床单一包,扛着一个编织袋就奔赴渭南、西安、宝鸡等地,走街串巷,摆摊卖布。

  “看的人真不少,买的人真没有。”马寿奇说:“城里人都以为是地摊货,又不花哨,也没好包装,特别是年轻人连见都没见过。”但跑了一圈,他们还是明白了一个道理,“城里人喜欢纯棉布,喜欢乡土文化”。

  2000年6月10日,许家庄村组织30多名留守妇女,启动资金3万元,成立了“三秦农妇纺绣手工艺品协作会”,马寿奇担任会长。

  起步无疑是艰难的。第一年妇女们辛辛苦苦织出来的纯棉床单大量积压,造成协会资金短缺,无法运转;织布妇女拿不到工钱,士气低落。

  在县上贷款帮助下,许家庄村对土织布花型和质量做进一步改进,同时在工商局注册了“农妇牌”商标,走市场化品牌经营。

  协会采取统一购进原料,统一组织销售的办法。为了打造“农妇牌”品牌,提出“质量第一”的口号,告诫每一个生产者———“质量就是饭碗,质量就是生命”。

  越是传统的越是世界的。许家庄的纯棉手工织品,用的是上百年的木制织布机,每一匹织出的布又按照脱浆、缩水、捶平等传统工艺加工,确保了布料的原始质地。进入市场后,仅用一年多时间,“农妇牌”土织品就迅速成为市场宠儿。

  如今的许家庄,不断接到又喜又忧的电话、传真,一位美国客商一个电话要订购10万条土布床单,但按照许家庄目前一年3万条的产量,根本无法满足需要。

  现在,“农妇牌”土布产品已经畅销西安、上海、江浙;协会50%以上的坯布,经由浙江一家公司加工为高档保健服装,出口日本、英国、美国。伴随着走向国际,许家庄土织布的名气也开始变大。

  目前,先后有美国商务部部长、世界妇女地位发展委员会主席及全国妇联副主席等20多个国内外组织及单位领导人1000余人,来该村参观土布产品制作。

  该村一名农妇说:“以前织布是家用,收入主要是田里的庄稼,现在不出门一年就能挣4000元左右,村民日子好多了!”目前,村里365户人家,以织布为业的就有290户,每户年收入可达到4000-7000元。“300多名留守妇女,一年创造500万元产值!”马寿奇自豪地说:“土织布成就了新农村。”

  样板二

  “苹果人家”让老外流连

  富卓村:农家旅游一年换回200万

  “走进农家小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听特色方言、逛绿色果园,观自然风光。”这就是白水县富卓村闻名的“苹果人家”。50户农家一年挣回200万元。

  10年前的富卓村不堪回首。那时,富卓村远不“富绰”。“穷村”、“上访村”成为该村的代名词,被“闲人”戏称为“特区”。那段时间,全村1000多口人中有600多人参与赌博。曾有一年,村里被公安机关打击过的就有22人之多。

  这样一个扶贫开发的重点村,如今成为“新农村”的试点村,10年巨变,离不开省市县大力扶持,更离不开以“农家旅游让农民增收”的金点子。

  2002年,富卓村扶贫开发。村里在政策扶持下,开始多产业发展致富,鼓励农民养猪、养牛、种香菇、织土布、做豆腐、育苗木等。村民朱占民,从6头猪仔养起,现在养到了100头,一年仅猪仔就能卖一两万元。养猪过程中,朱占民用猪粪施肥,发展无公害苹果,2亩果园一年净赚7000元。

  2003年6月份,村民高兴地看到,村里修成了环村公路,“5路1环”长4.8公里,创造“渭南之最”,这是渭南市第一个拥有“环村公路”的村子,“气派得就像一个小镇,惹得方圆村镇的农民好生眼红”。

  路好了,但单单靠苹果和粮食销售,发展模式仍然过于单调,村民的人均收入仍然过低。

  “能不能让农民不出家门也做成生意?”富卓村紧靠国道,离县城不远,1700亩果园,风光宜人,资源得天独厚。发展民俗旅游实现增收的设想,获得了村民支持。2004年9月,富卓村依托白水苹果资源,以“苹果”为主题搞起了“苹果人家”,并打出了广告词:“品农家小吃,住农家小院,逛绿色果园,观自然风光”。首批试验营业的一共18户。

  2004年9月23日,白水“苹果人家”民俗旅游启动,营业的“苹果之家”迎来了145名国外客商观光。特色的民俗,别样的农家饭,让老外赞不绝口、流连忘返。

  在此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家旅行社的老总来到此地,考察旅游线路,对特色民俗旅游颇有兴趣。“苹果人家”借助办“国际苹果节”的频繁推介,很快吸引了不少城里人前来做客。“几乎天天有人来,最多一天接待70人,平均每天有80多元进账”,有的农家不到一个月,就收回全部投资。

  目前,富卓村“苹果人家”已达50多户,客房100多间,成为村里一个新兴产业。这一“黄金产业”不仅给富卓人带来经济上的宽裕,更给富卓人带来了思想上、道德上、观念上的变化。

  尝到了甜头的富卓农民,也逐年鼓起了腰包。2005年村农业生产总值达45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3000元以上。同时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

  2005年,“北京网络媒体红色故土行”选点富卓;每年国际苹果节,富卓也成外商必参观景点;富卓村的十年巨变,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关注,也吸引来了诸多外地基层干部参观学习。

  2006年,富卓村单“农家乐”旅游一项收入就达到200万元。投资100万元建设的生态旅游园区,日接待客容量1000人次。“2007年,投资400万元扩大生态园区规模,将苹果人家发展成‘一村一品’主导产业,让全村农民富起来。”村支书朱杨进这样描绘“苹果人家”的前景。

  探索

  新农村“陕西模式”

  许家庄村和富卓村的发展,证明了农村也可以变为大市场,农民也可以产业致富。

  在蒲城县,以大棚西瓜为主要产品,连续带动十余乡镇规模种植,如今已实现10万亩规模,年产值2亿多元,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在西瓜市场的探索中,蒲城人以“市场需求”为主,随时改变西瓜品种、种植方式、销售渠道,有的瓜种竟然卖出百元以上天价,创造“蒲城西瓜”十年畅销的奇迹。

  在西瓜致富探索中,一批沟通瓜农与客商的“职业经纪人”走上舞台;一批组织瓜农应对市场的“西瓜协会”应运而生。他们的成功可以看出,摸准市场,走规模产业的巨大效益。

  陕西属西部农业大省,农村经济底子薄。2006年陕西农民人均纯收入2260.2元,创增幅10.1%的历史新高,但从收入结构上看,农村居民收入仍然保持“以农为主”。

  在现有产业发展路子下,陕西提出了发展“一村一品”的“陕西模式”。

  发展“一村一品”即根据一定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特点,以市场为导向,变资源优势为产业和品牌优势,使其逐步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

  2007年3月10日,“两会”期间,省长袁纯清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就陕西“一村一品”特色农业观做重要阐释。“一村一品”成为陕西破解“三农”难题的新战略。

  根据规划,陕西省将以行政村为单元,选择“一村一品”基础较好的1000个村作为示范村率先发展,同时再确定1万个村推广示范村经验。重点在产业规模扩张、标准化生产、农民综合素质与组织程度提高、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指导、培育、扶持,最终形成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目前,我省已要求各级财政从2007年起设立“一村一品”发展专项资金,对已经确定的示范村、推进村,要整合各类新农村建设资金,率先解决好通水、通路、通电、通沼气等问题,重点解决农村上学难、看病难、饮水难、行路难、听广播看电视难、废弃物利用难等“六难”问题,努力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

  在“十一五”期间,我省将重点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通过一个村子辐射、带动周围的村子,通过一千个村子的示范,带动一万个村的发展,覆盖陕西三分之一的农村。

  在“一村一品”模式的探索下,一大批典型的县(区)、村开始涌现。

  比如,咸阳市秦都区发展城郊型农业,并把棚栽蔬菜作为主导产业,2005年该区蔬菜播种面积9.5万亩,其中棚栽蔬菜面积8万亩,每棚年均收入1万元,最高可达3万元;延安市宝塔区,退耕还林(草)、菜果畜三业并举发展,2005年实现收入3.45亿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6%。

  在各乡村积极探索发展之路的同时,国家巨额的财政支持形成了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力。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庄治理、农村义务教育全免费、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农村文化设施、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等等,都需要国家大量的财政转移支付。

  2006年,是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这一年,陕西各级财政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达到190.6亿元,是历史最多的一年,使困扰农村发展的“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得到缓解。

  这一年,全省新建农村饮水工程1700处,解决了8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新修通村油路(水泥路)1.6万公里,位居西部第一,使4300个行政村的农民告别了“行路难”;新增农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县21个,覆盖人口由282万扩大到1202万,参合率居中西部前列;解决了边远地区1820个行政村9万群众的用电难;果品总产882万吨,其中苹果650万吨,优果率达到70%以上,陕西苹果出口7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知名品牌……

  新农村建设,同时加大社会事业资金投入力度。通过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使全省158万名农村中小学生受益;通过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使全省1047万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看病难”得到缓解。全省还解决了4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思考

  新农村不是拆旧建新

  巨额的财政支持及现代农业发展的助推力下,新农村建设成绩显著。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但是,建设“新农村”不是“面子工程”。时下有些地方不是一门心思发展经济,而是一味刷墙、修路、拆旧房建新房,甚至出现了老百姓负债建设“新农村”的现象,走入新农村建设的“误区”。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字箴言”是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

  一些基层乡镇干部认识上存在片面性。有的乡村干部认为,新农村就是“新村庄”,就是拆旧房、盖新房、修别墅、建高楼,搞新村;还有乡村干部认为,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和政府的事,上面给多少钱就办多少事,建新农村先等发“票子”。“这些误区的存在,导致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脱离实际,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迟迟打不开局面。”

  基层干部的认识误区,必然导致农民自身的认识误区。

  在记者采访中,有些农民认为要统一规划新房,闲置的宅基地,连树都不敢栽,生怕栽了白栽;有的想盖房不敢盖,生怕盖了还要拆;有的农户手头没钱,生怕旧房扒了盖不起新房。

  “让农民掌握自己的命运。”新农村建设要在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的基础上进行,也需要全社会更多的人去参与,包括农民自己,也包括更多怀有破解“三农”难题梦想的人。

  对于视野中古老的三秦大地,滞后的工业远不能反哺农业,“新农村”也不能单靠政府掏钱扶持,所有梦想都要靠勤劳的三秦人民去探索实现。

  新农村建设前景可待。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农村综合改革的深化,县域经济的逐年壮大,陕西新农村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陕西的征程上,迈出新步伐,谱写新篇章。本报记者 孙洪伟

  资料链接

  “三农”问题的9个“一号文件”

  “三农”问题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初期曾是“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这五个“一号文件”,在中国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有名词———“五个一号文件”。

  时隔18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于2003年12月30日签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回归农业。

  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即第七个一号文件公布。2006年2月21日,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

  至此,中国在新世纪已连续出台了四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有力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也给农业健康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长期稳定带来强劲的动力。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马寿奇 | 卓村 | 卓人带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投 资 创 业 健 康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