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工作人员把捐赠给残疾人的轮椅抬上货车
今天是第17次全国助残日。昨日,在渝中区通远门,本报“共建和谐社区”大型公益活动为贫困残疾市民和附近群众提供了便民服务,渝中区残联还为贫困残疾市民发放了百台轮椅、盲杖和豆干。
母亲要带脑瘫女看世界
渝中区政府和世界轮椅基金会共同出资,为区内109个社区的百名贫困残疾居民发放了“爱心轮椅”。
白T恤,蓝裤子,长长的马尾辫,21岁的文毅看上去格外兴奋。
她不停摸着轮椅把手、轮胎,试着自己推动,发出“咯咯”的笑声。半岁时患上脑瘫的她,生活不能自理,每天与床为伴。从小到大,无论上厕所,还是出去透气,文毅都要靠爸爸妈妈背。“有了轮椅,我可以推着女儿看外边的世界。”母亲胡女士边说边抚摸女儿的头。
残疾父亲打工供女读书
48岁的许生才坐着“爱心轮椅”,来到本报便民服务队前。一份晚报还没翻完,佳禾美姿形象名店理发师就为他理出一个清爽的发型。“年轻了,也精神了。”许生才看着镜子满意地笑了。
许生才说,自己和妻子在朝天门批发市场帮别人卖服装,供女儿读大学。“妻子和女儿是我生命的全部。我打算女儿大学毕业后,和妻子再存两年钱,自己开一个小服装店。”
他说,残疾人就要自立自强,不给社会增加太多负担。
渴望得到尊重和理解
刘灿(化名)家住渝中区储奇门邮局巷,小时侯打针过敏导致耳聋,三级残疾。职高毕业后,因听力较弱,每次找工作都碰壁。但刘灿一直未放弃,苦练打字,一分钟能录入130多个字,被一家复印店录用。工作量大、待遇太低,她都没有在乎。可老板和同事嘲笑她耳朵不灵时,她深受伤害,最终选择离开。
在本报接待台前,刘的父亲拉着刘灿的手,希望工作人员能帮忙找份工作。“孩子说,不能只靠我的退休金持家,希望能有自己的工作为父母减轻负担。”
刘灿说,工作是残疾人这个群体最大的渴望。“除此之外,我们还希望能拥有正常的友谊,受人尊重和理解。”
于淋 何伟 田莉/文 记者 杨帆/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