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么多的荣誉,张志东平淡地说,他喜欢实实在在地做事。
为了如此挺拔地走路,张志东吃了不少苦。
本报记者 吴艳霞 文/图
◎引子
32年前的一次油库大火中,他成为英雄,但是全身烧伤面积88%,8个手指烧掉,腿韧带烧断、双脚最具活力的脚趾烧掉。权威专家断定:“他的人生将在轮椅上度过,最多活不过35岁。”
他原本应该躺在功劳簿上安度残生,却出人意料地凭那份毅力和坚强,不仅创造出自己生命的奇迹,而且扶持帮助了3000多位残疾人,向社会捐款50多万元,纳税几百万元,更影响了诸多弱者的命运。
1. 英雄印象
5月18日中午,太阳照在保定蠡县南许村的一家洗毛厂,一位1.78米男子以军人的姿态走出屋来,身材挺拔,眉宇间透着坚毅和自信,这个工厂曾经有300多名职工,固定资产800多万元,目前正雄心勃勃地准备转型。
男子是这家工厂的主人,名叫张志东,今年54岁。如果不细心观察,你会忽略掉一个重要的细节:他是一个残疾人,一等伤残军人!
32年前的一次军用油库大火中,张志东被定格为英雄,英雄的光环下是全身烧伤面积88%,几近失明,双手变形,8个手指烧掉,双腿韧带烧断、双脚最具活力的脚趾烧掉。
对于英雄与残疾这两个字眼,张志东轻描淡写地评价自己:“我就是一个普通人,在那个年代受了毛泽东思想的教育,又不愿让别人笑话我残疾,所以就必须站起来做点事。”
2. 典型性英雄人物
当年,22岁的张志东勇斗火魔的英雄故事,传遍了中国的军营。
1975年6月25日那天,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湖南邵阳某部的张志东正因高烧躺在床上输液,警笛骤响,他翻身下床,跑出去一看,500多米外的军用加油站火光冲天。油库在闹市区,存有4000多吨油料,周围住有1000多户居民,一旦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张志东飞跑过去,冲进火海,找到泵房,趟着燃烧的汽油,用赤裸的双手去拧那个被烈焰烧得红红的、最关键的阀门……
火,被扑灭了,张志东却被烧成了“焦煳炭”。
随后,张志东被推到整个社会的聚焦点。
当时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亲自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救活这个钢铁战士!广州、北京、沈阳、上海等地十几位最著名的军医赶来会诊,部队调来直升机运来自动翻身床,47名战友的鲜血流淌进他的血管……
7个月后,张志东脱离了危险,然而,那个健康活跃的身躯,却再也无法挽回了,他成了一等伤残军人,心爱的恋人也被生活的残酷吓跑了。
自然,这样的英雄,国家会养他一生。但是,5年后,张志东却坚决放弃了国家安排的长期疗养,躺在担架上,返回故乡那个贫穷而落后的小村庄。
当时,一个叫田改芸的姑娘,出于对英雄的仰慕,陪伴在他身边。
3. 光环背后
炎炎烈日下,一个妇女正汗流满面地耙着黄土地,一下、两下……重复的动作已经成为条件反射,铁耙、黄泥巴,铁耙、黄泥巴。突然,一声孩子的尖叫让妇女陡然扔下铁耙,铁耙下竟然淌出鲜血,一个浑身滚满泥巴的孩子蠕动着大哭……
妇女是田改芸,她每天用自制手拉车拉着张志东和孩子下田劳作,把丈夫和孩子放在地头上。没想到这一天,看孩子的张志东睡着了,孩子要找妈妈,浑身黄土地向她爬来,极度疲劳的她居然把铁耙耙在孩子屁股上……
一家三口在田里哭作一团。
回到家,张志东朝自己发火了:“养不了老婆孩子算什么男人,我要站起来!”
他把轮椅退给民政部门,双拐给了一位老人,请假肢厂做了高筒皮鞋稳住脚跟,试着学习走路。
这是对生命的挑战:肌肉已经烧掉,关节严重损坏,每天早上起来妻子帮他把脚咯吱咯吱地扳正,每动一下,张志东浑身就钻心疼,无数次的摔倒后,他站了起来。
在重度烧伤八年后,张志东迈出了第一步,也从此迈出了人生的重要一步。
张志东要做有用的人,妻子买来一群鹅,他摇摇摆摆地跟着放鹅,鹅爬上了草坡,他跟上去,摔滚下来,压死两只小鹅。
后来,张志东捕捉到改革开放的信息,把全村最穷的20多户孤寡、残疾人组织起来,成立一支“开荒队”,创办良种场,向村东140多亩盐碱地进军。寸草不生的盐碱地长出了庄稼,张志东也在庄稼地里摸爬滚打中让自己的脚步走得越来越稳。
紧接着,张志东又承包连年亏损的砖场,9年,上交税金100多万元。然而,人们忘不了那个暴风雨的夜晚,别人往屋里跑,他带着人们跑去抢砖坯,大家回来后发现他丢了,回去找,他正在泄水沟边挣扎,手脚使不上劲儿,晚一步,就可能被冲到泄水沟里去了。
只有妻子田改芸知道,烧伤后遗症时刻像恶魔一样折磨着张志东,初春和秋末,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会发作,高烧和痢疾一来就是一个多月;盛夏时节,他的身体不能排汗,痛苦不堪,阴雨时,全身骨节疼痛难忍,在劳作过程中,他曾经18次突然休克……
然而,张志东都挺了过来,很长时间,他不但不要国家报销自己的医药费,而且,上缴大量税款,对孤寡和残疾人,他更是有着特殊的情怀,扶助他们脱贫,帮他们安家,捐款盖教学楼。
4. 英雄往事已被尘封
岁数大的人都爱回忆往事,尤其是那些光彩的过去。但54岁的张志东拒绝向记者重复那些荣誉,他淡淡地说,“什么英雄,都是那个年代的事了,现在我就是张老硬。”
“张老硬”是张志东的小名,在村里,打听张志东,知道的人不多,但说起张老硬,乡亲们则非常熟悉他作为一个农民的传奇故事:“早些时候当生产队长,大家拿车推着他下地,人人都服他,后来承包140亩地,带着20个孤寡老人干,刚看着人家挣到钱了,转手又去承包那个年年亏损的砖窑,一下又红火了,可他又去做毛纺厂了,成了全省有名的企业,市场不好了,又去山西做铁矿石。”
光辉的往事已被尘封,村民们把他当作一个农民中的能人来崇拜。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张志东很忙,忙着做他的事业。他看着手表告诉记者:“我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下午要出门。”
正说着,电话响了,是省里某杂志想做他的专访,说是借机可以参加两个重要会议,会上有很多重要人物参加,企业家可以交流,他对着话筒说:“你不要来,我不在,会我也去不了。”
类似的邀请很多,张志东大都推掉了,“没有必要,都是虚的东西,浪费时间,我喜欢实实在在地做事。”
张志东身边常聚集许多朋友,李辛力是司机兼秘书,跟了他十多年了,对老板了解又佩服。张僧吉,邻村的村长,也曾经做过企业,常找张志东喝酒侃大山,对张佩服得很,“我不行,做企业赔钱,他总能成。”
张志东也遇到过失败,1991年,市场萧条,企业亏损,张志东曾经把自己关在家里整整半个月没出门。有时候遇到麻烦,几天睡不着,就会大醉一场,才能倒头大睡。
“只要有信心,有毅力,总能成功。”张志东语气坚决,目光炯炯地总结自己。要不是凭这份毅力,他可能已经像专家断言的那样,早不在人世了,即使活着,也应该是在轮椅上被人照顾着。
30多年后的今天,张志东要求自己走路姿势像正常人一样。去年,他去山西看矿石,爬了一天山,回来浑身疼得三天无法入睡。
张志东平时很内向,但遇到不公平时会骂街。有一次,他出长途坐大巴,那司机看他手没指头,问他怎么回事,他讲军队上救火烧的。年轻人脱口而出,“那么大火你还不跑?”他气得大骂,从车上跑下来坚决不坐那辆车了。他看不惯现在的一些人,评价他们“只看重钱”。他说:“人活着就是个过程,我活得很充实。”
除了事业外,更让张志东感到自豪的是他的四个儿女,“全部上了大学,没有靠国家的照顾,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我挣到了供养他们的全部学费。”
◎记者感言
你没有资格用那样的眼光看他们
采访结束时,我对张志东重复了一个无数人问过他的问题:“为什么你能做到这样?”
“因为我不能让别人拿那样的眼光看我。”他一字一句地回答。
“那样的眼光”,我们是熟悉的,当一个残疾人出现的时候,当一个可怜的人出现的时候,在无数射向他(她)的目光里,有厌恶的、怜悯的、嫌弃的……如此种种。
张志东不能忍受这些,于是,他不甘心躺在床上享受一个月一千多元钱的国家伤残补助金,而凭超常的毅力和坚强最终站了起来,打破了权威专家的诊断,创造了一个奇迹。
如今,再也没有人拿“那样”的眼光看他了。
不久前,河北省刚刚公布了一个调查数据,我们省有各类残疾人总数为495.9万人,占总人口比例为7.23%。也就是说,在每100个人里面,至少有7个残疾人。
事实上,任何人都没有资格用“那样”的眼光去扫视他们。因为,很多时候,你其实远没有他们强大。
可以说,张志东用自己的成功,提供了一个残疾人的成功样本,而这成功背后的,则是一份对无论残疾人还是正常人、都万分值得敬仰的精神财富。
站在张志东面前,那段曾为数代人熟悉极了的话不断浮现在我的脑海:“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我相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理念怎样更新,只有这样的人生,才是最有价值的人生,才是最受人尊重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