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良区发展“一村一品”推进现代农业见闻
宋锦科是富平县留古镇农民,现在是阎良区农技站便民服务队的
队员,常年奔波在阎良和渭南之间。吸引他的,是被农民称作“甜蜜
事业”的甜瓜种植。
其实,不仅仅是甜瓜,包括蔬菜大棚,全区种植面积已超过10万
亩。眼下正是大棚瓜菜生产旺季,白茫茫的瓜菜大棚一个接一个,一
望无际。这些大棚,托起农民对明天美好生活的期盼。
王文社:早春菜带来早收益
“我有7亩地,7亩全种菜。”这是新兴街道办事处新牛村村民王
文社最自豪的一句话。在他看来,阎良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渠
相通、旱能浇、涝能排、渠井双灌双保险,这样好的基础设施,使得
阎良的每一块土地都成为刮金板,你付出多少,它就会回报你多少。
见到王文社时,才是4月中旬,他棚里的4亩西葫芦却已经卖了60
00多块钱,已经收回成本。估计到拔蔓,每亩纯收入可达4000元。说
起他的收益早时,他说有比他收入更早的人——靠作务菜苗的张增斌,
每年春节一过就可以拿到新年的第一笔钱。以前是“秋后算帐”,但
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在阎良,农业经济效益上半年已经凸显。由
于早春菜以上市早、质量优、无公害而芳名远播。经国家质检总局认
定,阎良成为国家无公害生产基地,今年早春菜面积达到5.65万亩。
除了西葫芦,阎良还有茄子、尖椒、菜花等早春菜主打品种。目前,
近2.1万亩的早春西葫芦已经陆续上市,日上市量达到1000吨左右。
为了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区委书记陆治原、区长苗宝明远赴长沙
等地推介阎良蔬菜。区蔬菜协会积极组织100余名经纪人,联系外地客
商前来收购,目前主要销往周边的宝鸡、渭南、西安、铜川等地。正
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规模化无公害生产,这样的多渠道畅通销售渠道,
才出现了“我有7亩地,7亩全种菜”的早春菜种植。
王增强的“甜蜜事业”
在关山镇长山村的甜瓜大田里,碰到一个瓜田的守望者。他一边
给瓜苗浇水,一边给瓜棚培土。他说,甜瓜早期都是靠弓棚保暖,但
弓棚怕风,一旦吹开了口,就会撕裂覆盖的塑料,不但加大了生产成
本,而且延后了甜瓜上市日期。他,就是阎良首届甜瓜赛产生的瓜王
王增强。
瓜王的这种守望已经10多年了,在这种守望中,阎良甜瓜的种植
从起初的10余亩发展到现在的5万多亩,并含带动周边区县发展3万亩,
产品远销数十个省市。好瓜缘于好种植,阎良的甜瓜种植由当初的一
膜覆盖发展到四膜乃至五膜覆盖,强调底肥,拒绝化学肥料,讲究三
蔓整枝,精修细剪。阎良甜瓜以个大、形好、含糖量高而为人称赞,
从2005年起,阎良甜瓜走出国门,销往俄罗斯等国家。最能体现阎良
甜瓜现代化生产的是由西北农林科大承担的国家财政部农业技术推广
模式——阎良甜瓜试验示范站的建立,对关山甜瓜进行品种选育、设
施栽培、病虫害防治、优化施肥、轮作倒茬、保鲜贮运等技术的研究
示范与推广,实现了阎良甜瓜的专业化育苗。示范站投资230万元,
其科技附加值眼下可为瓜农增加产值数千万元,未来的效益让农民更
是看好。
在关山镇长山村,几乎是家家有瓜,连以前在外的手艺人也回村种
瓜。由于甜瓜每三年需要倒地,很多人就到周边地区去承包土地种植
甜瓜。阎良农民的甜瓜每亩数千元的收入着实叫这些地方的人眼馋,
带动了那些地方甜瓜的种植,形成了阎良甜瓜的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
这样好的发展势头也有令人担忧的地方,因为10年前他们是用老
笼装着甜瓜去西安找市场,现在是市场来找上门了,甜瓜都走了批发。
尽管为了捍卫这个品牌,区委、区政府成立了质量检查大队,在甜瓜上
市前后采取有效的措施杜绝青瓜上市。但是杜绝得了阎良的青瓜,却
杜绝不了周边区县的青瓜。“要想长久好,使甜瓜种植成为阎良农民
和周边地区群众的甜蜜事业,就得想办法杜绝周围区县的青瓜上市。”
瓜王的这番话是农产品规模化发展后必须跨区域保护产品的新课题。
延伸产业提升效益
在麦田里,再次遇上了这个对阎良农业有突出贡献的人——万勇。
他说,由于蔬菜、甜瓜种植需要倒地,小麦种植成了阎良农业多变的
风景中不变的部分,粮食生产依旧是阎良现代农业的重头戏。
万勇是阎良土生土长的农技人员。他研制的“阎麦8911”新品种
在黄淮和关中地区大面积推广,推广面积累计达1500万亩,创造社会
经济效益5亿元;2006年又选育成功的“阎麦9710”新品种以其优质
和抗逆性强、产量稳定通过省级审定。说起小麦,万勇最高兴的是阎
良区把小麦这个产业链做长了,给这个传统产业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实现了粮食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现在全区共有大型的面粉加工
企业3家,产品远销重庆、广东等地。
围绕建设西安乃至西北地区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地、加工地和集散
地的大思路,阎良确定了以发展现代化农业,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为
目标,扶持发展并形成了百跃乳业公司、康桥乳业公司、秦龙儿童食
品公司,日收购鲜奶200吨,带动全区奶畜业养殖农户1.6万户;扶持
发展出口蜂蜜加工业,近年来开发蜂蜜产品20余种,主销日本、欧盟
等国,年实现销售收入800万元,创汇90万美元,带动全区发展养蜂业
30余户;发展芦荟种植大棚100余栋,每棚年收入可达7000元。培育出
了中国十佳农产品品牌一个,注册品牌8个。发展农民专业协会20个,
入会会员2.1万户,占全区农户的51%。
(本报记者 梁伟 通讯员 张雅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