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8600元,考研班包“导师公关” 沪上首现考研培训“钻石卡” 教育界人士称商业机构搞噱头
考研,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由专属咨询师、答疑团队、心理专家、营养专家至少5个人在全程“伺候”。日前,应届毕业生小李在考研讲座上被一家来自北京的考研培训机构推出的“钻石卡”深深吸引——“花8600元钱,就不用花时间找资料、找导师,省了一大堆烦心事”。
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这项在沪上首开的考研“钻石卡”服务因为涉及到引荐专业课导师、后期包调剂等内容,已经引来了考生、学校等多方质疑。
本版撰文 黄缘缘 实习生 张飒
●记者目击
“钻石卡”包导师公关 专门负责“投其所好”
昨天上午,记者按照小李提供的地址,找到了位于五角场的这家考研培训机构。记者以咨询者的身份表示了对于“钻石卡”的兴趣之后,立刻有工作人员安排记者填妥报名表,并将记者带到了一位咨询老师赵先生面前。
赵先生向记者介绍,为提高“钻石卡”会员的考研成功率,学校给每一位会员配备了一个小型的辅导团队,包括为考生制订阶段性计划的主管咨询师,专门解答考生政治、英语、数学疑问的公共课咨询师,专业课一对一辅导的专业咨询师,以及心理辅导专家和营养咨询师。其中主管咨询师和专业咨询师大多是当年高分考入名校的在读研究生,也就是赵老师所说的“成功者”。
“为了让考生省掉占座位的时间,我们还为钻石卡会员在各辅导班前三排预留‘VIP听课席’。”赵先生告诉记者。
而关于“钻石卡”中最吸引眼球的“引荐导师”,赵先生介绍,主要是通过各个学校的在读研究生:“我们根据会员报考的学校和专业找到相关的导师,并由在读研究生介绍双方认识。导师不仅能在前期的专业课复习阶段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还能在之后的面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在“导师公关”方面,赵先生表示最主要的是要“投其所好”:“我们会特别为‘钻石卡’会员开一天论文写作班,从选择热门选题到搜集论文材料再到最终成稿,一般在一个月之内就能为他们包装出一篇论文。学生只要出一定的版面费,就可以在相关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学生在见导师的时候带上自己的学术论文,就会比较容易有共同话题、得到导师青睐。”
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道:“今年首次在沪的招生人数为200人,现在已经有100多名学生报名了。”当记者离开时,赵先生表示:“我们要对报名者进行筛选,两三天后给你答复。”
●考生体验
复习计划详细到吃饭、洗澡 高校老师称其背离考研初衷
“我觉得自己好像变懒了。”前来咨询的小王告诉记者,从3月份到现在,她每天按照主管咨询师为她订的计划进行,“省掉了找资料的时间、占座位的时间,剩下的只要按照他们制订的复习计划认真执行就好了。”记者发现,在小王详尽的时间安排计划里,吃饭、洗澡之类的“生活消耗时间”和“调节备考压力”的运动时间也被纳入其中。“大到每轮复习的时间节点和完成目标,小到每个阶段每天的时间安排,全都帮我排好了。”
而已经购买了“钻石卡”的小李则表示,主管咨询师一个人要负责七八个考生:“他好像挺忙的,也没机会联系上好好沟通。”
除了“钻石卡”会员外,学校老师对这种“一条龙”服务也颇有微词。华东师范大学林教授认为,这种所谓的全程服务是让学生按照别人设定的计划走,虽然提供了方便,却抹杀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另外,初试成绩非常重要,在复试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
而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裘老师则认为,从“钻石卡”考研辅导服务中成功走出的学生其实并不适合做研究生,因为“研究生考试本来是为了选拔在学术上有研究能力的人才,考研的准备过程其实就是对考生研究能力、个人毅力的初步检验”。对于“钻石卡”的出现,裘老师归因为整个社会对于“考研”的误解,“这样考研功利性太强了,是对研究生考试初衷的背离。”
●两大质疑
“导师公关”挑战考研秩序?
高校人士:所谓“公关”是种噱头
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孙老师表示,搞定一个导师就能搞定考研面试的说法是不真实的,“现在更多的导师看重的是学生在学术方面的可塑性。而且面试时通常是一组有好几个老师,如果一个导师在面试时故意‘放水’,遭到检举的话,很可能会受到校方的处罚。”
孙老师还强调:参加当年专业课命题的导师,不可能在辅导中透露考题。他坦言,确实存在着有些导师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的现象,“但是绝对没有像这些考研培训机构吹嘘得那么神。导师的辅导只是起到在学生复习过程中解惑的作用,并且能帮助一部分跨校跨专业的学生在考自己不熟悉的专业时尽快了解所应学习的范围,比如给学生一些参考书目等。而这些资讯在学校的网站上也是可以查到的。”
复旦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表示,高校的研究生导师一般不会参与考研培训。而在一些重点高校,参加当年专业课的命题老师更是如同高考的命题老师,受到严格规范,不允许为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考研机构如果打着专业课命题老师的旗号,多半只是一种噱头。”
而去年高分考入复旦大学的研究生小张则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记者,考研班在宣传的时候都刻意放大了一些外部因素,或多或少具有一定欺骗性。小张表示:“虽然在读研究生为考研学生辅导专业课很平常,但如果为了赚钱帮忙‘公关’导师,恐怕会为人所不齿。”
调剂信息,培训班能够先知道?
研招办:商业机构不可能“包调剂”
记者从复旦、同济等高校的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了解到,该考研培训班所声称的“包调剂”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复旦大学研招办的王老师表示,高校招生工作是有一个全国统一的流程,“不可能会存在与这些商业机构私下合作调剂的情况”。
而同济大学研招办的工作人员则透露,一些中介通过个人渠道在研招网的官方发布之前,就得知个别学校个别专业的调剂名额是可能的,“利用这个时间差的确可以帮助学生在志愿调剂中取得先机。但是这种情况是很少的,所谓能在落榜后‘包调剂’是根本不可能的。况且调剂也是一个双向选择,还要学生初试考分到线、本身素质过关。”
●专家说法
“钻石”有风险购买须谨慎
复旦大学社会学家顾晓鸣认为,导师的学术偏好属于隐性知识,有关辅导机构提出用钱来购买隐性知识的服务,是知识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一种行业细分。
而上海交通大学的教育专家熊丙奇教授则表示,“钻石卡”事实上是由考研热所衍生出的考研产业的一部分:“培训机构抓住学生想要考上理想学校的迫切心理,提供一系列的服务,但是其中也可能涉及到一些问题。比如,如果请来参与当年专业课命题的导师为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就有可能触犯有关部门的规定,老师也需要承担风险。而如果所谓的‘引荐导师’不是命题老师,相信吸引力也会大打折扣了。”
熊丙奇教授表示:“‘钻石卡’并不代表有钱就能买到考研先机,学生要衡量自己的精力、财力而定。有些学生复习时间或者学习主动性不够,购买培训机构的系统服务是可以的,但是这些类似考试书目、往年试题、导师信息等,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等自己查询到。而除了这些讯息之外,我认为学生还应该到所要报考的学校、专业去做实地了解,与专业的老师或者是在读的学长多做沟通,这也是很有必要的。”
培训班筛选报名者
“我们不保证一定能考上”
记者留心到,在培训班的报名表上有英语四六级考分以及平时在班里的成绩排名等项目。接受记者咨询的赵先生也坦言,虽然在沪开班第一年的名额仅为200个,但绝对是招不满的:“并不是出了钱就可以成为‘钻石卡’会员。我们会剔除一些本身程度很差或者是目标定得超过自身实际情况的学生。”赵先生坦言这是为了“维持培训班的成功率”。而当记者问及这种做法是否合理时,赵先生笑称这也是一种“双向选择”:“我们也没办法保证学生一定考进名校,只是利用各种资源,把有潜力的学生提升到符合名校的水平。”
|